贵州省情“绪论”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3752040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8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情“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贵州省情“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贵州省情“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贵州省情“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贵州省情“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情“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情“绪论”(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情,授课教师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周能,课程的概述,1、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2、课程级别:省级必修课3、课程定位:通识教育课4、课程任务:了解贵州省,思考:,1、什么是省情? 2、学习省情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3、怎样学习省情?,思维三部曲,主要内容,1、什么是省情?,省情是关于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历史、 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涉及面广、变化较快。,2、为什么学习贵州省情?,学习省情的目的和意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兴黔步伐,需要当代大学生了解省情、认识省情、研究省情。加强省情教育,强化对省情

2、的认识,把握省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于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加快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对于了解贵州、宣传贵州、建设贵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为什么学习贵州省情?,作为贵州的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贵州省情,就无法面对贵州的现实和未来作出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选择,就难以树立“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2007年秋贵州省教育厅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切实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全省高校开设“贵州省情”课程。目的是:使贵州高校大学生

3、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的本质特征,把握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激发大学生热爱贵州、开发贵州、建设贵州的热情,为实现富民兴黔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2、为什么学习贵州省情?,3、怎样学习省情?,一、要用正确的观点去研究和认识省情1)是要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省情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2)是要用发展的观点;3)是要用辩证的观点。,二、要把一个省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环境中去考察,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要受到全国基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军事、法制、外交等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计划经济时代尤为突出

4、。因此,研究和认识省情,决不能离开全国乃至世界的大环境,孤立地看待一个省的发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跳出本省的局限,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认清省情的基本特点。,3、怎样学习省情?,三、要从本质上去认识和把握省情所谓本质,是指省情各种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规律,任何现象,都是各个省情要素内部联系的外在表现。特点(或特征)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他种事物特别显著的特征或不同点。特点是事物的本质反映。只有把握了省情的基本特点,才能认识省情的本质。如何才能把握特点?一般是通过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区别,只有通过纵向的(自己同自己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同全国、同兄弟省、区、市比较),才能找出自己的特点,

5、才能从本质上把握省情。,3、怎样学习省情?,3、怎样学习省情?,四、注重省力的研究省力是省情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省力在本质上决定省情。所谓省力,就是一个省的发展能力,最基本的是一个省的社会生产力。所以,研究省情的重点是研究其社会生产力。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对一个省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社会生产力的作用,才能使自然条件得以利用,使自然资源得到开发,才能变为现实的社会财富。所以,研究省情,必须把重点放在省力的研究上。,五、教学安排 (1)“贵州省情”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堂教学时数为18学时。采用讲解重点、难点问题,分析重点理论等方式进行课堂讲授,并开展学生自主专题报告,培

6、养学生学习、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课时分配表,(2)学生按照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还应该仔细阅读文字教材,查看参考资料,结合对家乡的了解,准备一份5分钟左右的课堂报告(口头、书面、幻灯片皆可),每堂课安排3名同学上台讲解。(3)根据教学进度和学习情况,教师将适当布置平时作业。未能上台讲解的同学所准备的课堂报告也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4)“贵州省情”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共同构成。 平时考核:根据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平时作业的情况,并结合课堂教学出勤,课堂报告质量等情况,评定平时成绩。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即30分。 期末考

7、试:由学校统一命题,考试周统一考试, 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即70分。,第一章 绪 论常人眼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周恩来总理:用 来评价贵州的地; 用 来评价贵州的天 ;同时看到 的美好开发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最早对贵州作出正确评价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经过解放60多年,贵州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与发达地区相比,贵州还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现阶段,也就是说基本省情是欠发达、欠开发。然而,贵州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又积累了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开发实力,相信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贵州的“两欠”现状必将得到改变。,一、“天无三日晴” (有利和

8、不利方面) 二、“地无三里平” (有利和不利方面) 三、贵州的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山区客观自然规律,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特定的地理条件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第二节 各族人民共同为贵州的开发做出了历史贡献,第三节 美好的发展前景,一、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 二、“人无三分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三、在全国整体发展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四、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第一节 特定的地理条件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一、“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对贵州发展的影响 有利方面 (1)降水丰富。贵州年降水量多在11001300毫米之间。 (2)光、热、水同季。夏季阳光充足,也是雨水最多的季节,十分有利于

9、农作物的生长。,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3)立体气候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有利于开发立体农业。 (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020,冬季最冷月气温36,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2226,气候十分宜人。,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特定的地理条件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不利方面:(1)干旱。是危害贵州农业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因为贵州山高坡陡,又是喀斯特地貌,降水流失很快,土壤保水能力差。有春旱和夏旱。(2)“倒春寒”。3、4月间,出现的“烂秧天气” 。(3)“秋绵雨”。8、9月间的低温冷害,影响水稻的扬花和灌浆,造成减产。(4)冰雹、洪涝等。,第一节 特定的地理条件对贵州发

10、展的特殊影响,第一章 绪论,二、“地无三里平”的地貌特点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有利方面: (1)土地类型多样、生物种类繁多。多种土地与气候组合,繁衍了多种生物。仅植物中的维管束类贵州约有6000种,占了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20%。 (2)能源丰富。贵州的能源以煤炭和水能为主,具有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资源优势,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特定的地理条件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3)矿产丰富、组合良好。贵州已发现矿产128种,探明储量的76种,保有储量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41种,优势矿产有铝、磷、锰、重晶石等。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成为中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4)独特的

11、喀斯特地貌。贵州特有的山、水、洞、林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原生态自然风光资源。,第一章 绪论,不利方面:(1)自然生态脆弱。喀斯特地貌上的土地自然保水保肥的能力较差。(2)可耕地数量少,质量不高,水土不配套。贵州人均耕地只有0.70亩,大大低于全国人均1.57亩的平均水平。土层浅薄、坡度较大、肥力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大多田高水低,利用困难。 (3)不利交通通信发展。贵州山区的崇山峻岭,深切河谷,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发展困难。,二、“地无三里平”的地貌特点对贵州发展的特 殊影响,第一章 绪论,三、贵州的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山区客观自然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就是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贵州的优势是资源,主要是

12、能源、矿产、生物和旅游四大方面。资源特别是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生物要注意保护,延续物种;旅游要保护好环境,利用优势气候,发展以原生态为特色旅游项目。,第一章 绪论,避害方面,主要是土壤和灾害性气候的不利因素。农业应以林业和山地畜牧业为主;耕作业应发展适合贵州的农作物;还可以利用播种与收割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来趋利避害,如“两段育秧”技术就可避免“烂秧天气”、伏旱和秋绵雨等;利用一些地区(如罗甸)的“天然温室”气候,培养蔬菜等。,第一章 绪论,第二节 各族人民共同为贵州的开发做出了历史的贡献 贵州居住着56个民族,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

13、she)、瑶、毛南、仫佬(mulao)、满、羌1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7.8%。贵州的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做出了历史的贡献,总的讲主要体现在 1、在第一产业上2、在第二产业上3、在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方面农业方面:夜郎时期,贵州已能制造和使用铁制农具;隋唐五代时期,已会灌溉和牛耕技术;元、明、清时期,土地资源大规模开垦;近代,贵州的农作物品种已比较齐全。,第二产业方面 纺织业方面:4000多年前,贵州祖先已会原始的纺织技术。唐代,纺织技术发展能织多种布类。清代,遵义地区发展了丝织业,安顺的“五色扣布”和“顺布”已相当有名。秦汉时期的蜡染工艺保持至今,一枝独秀,日益完善。,制陶业方面:新石

14、器时期,贵州已能生产一些粗糙的陶器;汉代,已有较高制陶工艺,能生产舞蹈俑、托案俑、镇墓兽、陶羊、陶猪、陶鸡等,还有全釉和半釉制品。,矿冶业方面:汉代就发现了朱砂;唐代,朱砂和水银已成为贡品,并有了土法开采金、银技术;宋代,贵州的朱砂、水银、雄黄成为交易的重要商品;明代,在贵州已有煤炭开采,并作为生活取暖所用;清代,贵州已有多家较大冶炼厂,矿冶技术有较大发展。,酿造业方面:夜郎时期,就有“枸酱”生产出售。魏、晋时期,贵州已能利用蒸馏技术生产烧酒。唐、五代时期,贵州的牂牁酒已很有名气。明、清时代,贵州酿酒普及,有米酒、包谷酒、高粱酒等,最有名气的是“茅台烧”。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贵州

15、茅台酒获酒类国际金奖。,交通运输方面:春秋末年开通进入云南的古道;秦代修“五尺道”,通夜郎到诸小邑;汉朝,开辟了四川、贵州、番禺的通道;明代,驿道运输有较大发展,彝族女土司奢香修“龙场九驿”,自龙场(今修文),经黔西、大方到毕节,成为通向西部的主要干道,龙场驿为枢纽,使西部与省内各地连为一体。这时还开通了通往湖南、广西、四川的水路交通。近代,初步形成黔桂、黔湘、黔川、黔滇4条公路干线的省内骨架,开始出现了航空运输。,第三产业方面 文化方面:贵州历史上民族文化伴随着人民社会生活的发展,有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戏剧、民族建筑艺术、民族习俗等。2006年5月全国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贵州

16、有30多项。包括夜郎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沙滩文化、长征文化等。2008年,贵州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近300处。贵州多元文化并存,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资源。,教育方面:东汉时期,独山人尹珍开始在贵州办学;明代贵州设多个府学;清代兴办官学,书院就有130个,还有学子到国子监深造,乡村私塾也大量兴起,出现了许多举人、进士,还有了有状元;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在抗战时大学的内迁,为贵州现代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础。,第三节 美好发展前景一、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封闭,使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这就是落后的真正原因。封闭的原因:一是山区自然条件对发展交通通讯不利,阻碍了商品流通和信息交流。二是特定的“土流并治”社会环境,土著首领统治残酷,阶级矛盾尖锐,且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封锁、自我封闭,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人无三分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解放60年,贵州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同1949年相比,生产总值由6.23亿元发展到5701.84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由0.28亿元发展到1329.9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发展到16412.90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4145.35元,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495.01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