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语文版语文选修第4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1731645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语文版语文选修第4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016年语文版语文选修第4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2016年语文版语文选修第4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2016年语文版语文选修第4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2016年语文版语文选修第4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语文版语文选修第4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语文版语文选修第4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子路曾说孔子“迂”,庄子的渔父中的 渔父其实也觉得孔子“迂”,本专题中的接舆、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晨门人、荷蒉者、练 习中的郑人也都觉得孔子很“迂”。请仔细阅读课文,你认为 接舆、长沮、桀溺、荷蓧 丈人、晨门人、荷蒉者、 练习中的郑人他们为什么 要说孔子“迂”?第一部分第一部分讨伐弑君者讨伐弑君者 【14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 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 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 后,不敢不告也。”弑:杀 夫三子:那 以:因为 之三子告:到,往 可:同意孔子循礼卫 道,不敢

2、不告 。孔子当时已经不是鲁国 的司寇了,为什么还要管这 件事?【分析】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 私室强大,在权利的斗争中弑君的行 为时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成员篡位 而弑君,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 有仇而弑君。弑君活动最频繁的诸侯 国当属晋、齐,而齐国的弑君事件则 相对集中于齐桓公诸子争立时期和陈 氏最后夺权的时期。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太史公曰:“春秋之中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 十二,诸侯奔走,不得 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 孟子滕文公(下) 称“世衰道微,邪说 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 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表明孔子

3、对此事的重视。探究:孔子在禀告时为什么直呼陈成子为“陈恒”?鲁哀公又为什么说“告夫三子”? 明确: 古代称呼他人,同辈称字或官职。陈成子作为齐国掌 权大夫,地位何其尊贵,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现了 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鲁国也是 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掌握了实权,以致国君没有 实际的决断权。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 接找三桓,也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评析】这是因为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 该有自己的本分,应该依礼行事,臣子僭越 诸侯的礼节都已经使得他很愤怒了,何况竟 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此种 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

4、之,不仅是为了简公 ,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 统治秩序。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孔子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实权拥有者三 桓,也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如何理解)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 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 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 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 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孔子非不知哀公不能讨,亦非不知三子之不欲讨,而必以告者,欲明大义于三家也。纵无益于齐,而君臣之大防,犹可默夺强臣之魄。 张岱四书遇中引袁了凡的话 子曰:

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仕仕” ”与与“ “隐隐” ”的论争的论争第二章第六章【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 !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 言。第二章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 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 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 称楚狂接舆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舆髡(kn )首兮,桑扈(h) 臝(lu )行。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

6、者不可谏,来 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 与之言。 歌:名作动,唱歌 谏:制止。追:补救,挽回。殆:危险。辟(b):躲开,避开。而:连词,表修饰下:名作动,下车。第二章赏析:楚狂接舆其人提示:“歌而过”而不是“过而歌”,说明楚狂是 明确知道坐在车上的是孔子,有意唱那样的一 支歌给他听听,如果改成楚狂一面走过孔子的 车子,一面唱着歌走就似乎表现不出他的神态 。从他的行动可知他是个狂放的人,这里说的 狂放,有不羁之意,而不是发疯,并无精神失 常之意。这种狂放不羁、不满现实、有时放高 言论、不怕权贵的人,大概在当时是不算少的 ,人们遇着这种人,叫他狂人

7、就是。从歌词内 容看,他又有一定的文采和知识,他将孔子比 作稀世的凤凰,又说他是只德衰的凤凰,不在 盛世出现,偏生在乱世,并善意劝告孔子:搞 政治太危险,还是趁早歇着吧!孔子听了有所 感动。比孔子于凤鸟,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 孔安国的话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 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 衰微啊!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个隐士,他不 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 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 孔子。他对孔子既

8、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 处碰壁。“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孔子十 一代孙 )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第二章阅读18.5章 接舆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他却 不屑与孔子交谈“趋而辟之”呢?明确: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说;如果和孔子交 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 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第二章阅读18.5章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 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 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想象:孔子将言什么?第二章阅读18

9、.5章 学习18.6、18.7章长沮、桀溺的特征?提示:语言简短,言辞较激 烈,甚至连渡口都不肯告诉 ,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 真正退隐田园做隐士。第三、四章阅读18.6 18.7章 【186】长沮(j )、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 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 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u )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10、, 丘不与易也。”问津:本意是询问渡口,现比喻探问或尝试。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与:同“欤” ,疑问词 。问于桀溺:于桀溺问,“于”,向。介词结构后置 。辟:通“避” ,逃避 。子路行以告:省略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第三章18.6 章 【评析】这是孔子自楚返蔡,叫子路去问路,却 遭到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瓦解孔子的队 伍,叫子路跟他们去避世。而师徒却始终恭敬有 加,双方态度很不平等。一则儒家守礼,隐居避世者则在礼法之外, 不妨傲慢放肆些。二则长沮、桀溺乃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帝力何有”之辈,自食其力于天地之间,他们

11、 对不自食其力而辩口舌的文化人,天生有种拒斥 感。第三章18.6 章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 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 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 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第三章18.6 章 在听了子路的报告之后,孔子为什 么会“怃然”呢?这是因为虽然长沮、桀溺刁难孔子之徒问 津,孔子却很尊重隐士的清净不扰、洁身不辱 的拒污染的品德。而当时的社会现状也确实如 二人所说,纷乱不堪,“而谁以易之”一语,不 由得让孔子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因此, 从自己所尊重的隐士口中听到这种话语,使得 孔子内心的悲凉更为

12、浓重,不禁“怃然”。第三章18.6 章 朱熹:惜其不喻己意。在“怃然”之后,孔子又道出一番话 来,对这些话语应该作何理解?在“怃然”之后,孔子并未就此放弃,而是以此为契机,对子路 等人表露了自己澄清天下、矢志不 渝的心迹。 第三章18.6 章 在“怃然”之后,孔子并未就此放弃,而 是以此为契机,对子路等人表露了自己澄清天下 、矢志不渝的心迹。 第三章18.6 章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儒家认为,即 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 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 行者,他感到自已有一种责任感。正因为社会 动乱,天下无道,他才和自己的弟子们不辞辛 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

13、努力。这是一种 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仲由(前542前480),字 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 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 至孝。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 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 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 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 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 则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 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 那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 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 ,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 争而被杀害。 【187】子路从而后,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

1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后:名作动,落在后面 拱:拱手,两手相合以示敬意。 止:使停止,留下。食:使吃。 见:使见。明日:第二天。 反:通“返”,返回。至,则行矣:省略句。 洁:使清洁。之:主谓之间,取独。第四章18.7 章 【评析】子路寻师,路遇丈人,丈人却说“孰 为夫子”,态度甚倨,然而子路却是以礼相待 ,最终丈人留宿子路。接下来子路的一番言语 实际上体现了孔子的意图。依孔子之见,无论 长沮、桀溺的避世还是丈人的隐居都是不合于 义,且乱大伦。所谓大伦就是君臣之义。而丈 人使二子见子路,也是明知长幼之节不可废, 子路由此导出长幼之节尚不可废,更何况于君 臣之义呢!而孔子出仕就

15、是为了行君臣之义, 虽其道不行也不可废其义,尽到一个士大夫的 职责,也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第四章18.7 章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 为夫子”这句话?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 产的讽刺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 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 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 其不可而为之。第四章18.7 章 高考题链接 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 ”指什么?(2分)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 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 路;“君臣之义”指有

16、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 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 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试题链接 浙江东阳中学09年3月月考试题“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 ,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 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 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 不满和讽刺。 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 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 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 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 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 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 同?从中表现他们各有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