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30648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教学论部分教育科学学院 陈旭远n现代教学论、传统教学论、布鲁姆、教 学模式、校本教研、感性、理性、后现 代。第一专题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 质和学科体系n一、研究对象n如何揭示研究对象?n英格尔斯提出三个途径:n 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什么?n 经验主义的途径当代人在做什么?n 分析的途径理性的指标是什么?n 教学论研究对象的不同说法n 学校“教学”n 教学的客观规律(王策三1985;李定仁 2000)n 教学问题(黄甫全1998)是反映到教学 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学实际矛 盾和理论疑难。n 教学活动(田慧生1997)n 教学活动和教学关系(徐继存2001)

2、n二、学科性质n1、 回答“是什么样的”n2、 历史争论:理论学科;应用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n3、 我的看法:n理论性(学科的生命力之体现)经验主义倾向;理论思维n基础性(分支学科、相关学科之基础)揭示基本概念原理n指导性(学科功能之体现)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n动态性(学科发展动力体现)避免形而上学倾向;人类认识 是否有终极性的追求?n 儒家的大学之道“止于至善”n 黑格尔辩证法“十分僵化的结论”n三、学科体系n1、 回答“逻辑结构、理论框架”n2、寻找逻辑起点n问题起点n活动起点n教学起点n经验起点n3、内在逻辑线索n教n学n教与学的统一:以活动为逻辑主线建构教学论学科体系n教学是一种特

3、殊的实践活动n活动的含义和结构n n 在活动的起点上,人类的活动具有自觉的目的倾向性;在活 动的过程中,人类活动是在意识调节控制下展开的有意识过程。 在活动的结果和总体效果上,人活动追求活动的有效性。n 活动的结构n 仿照一般控制系统的结构,人的活动作为自我组织、自我活 动的系统,其基本结构是:n n n 推动 选择和创造活动n 程序、方式作用于活动目的 主体 客体 结果1结果2 最终结 果n n 反馈 n 活动的主要特性是由一定动机产生,以一 定目的为方向,并指向一定的客体。n 活动结构也表现着人作为生命有机体的整 体特性:它以自身的需要作为活动的动力,以 自身的意识调节控制活动过程的机制。

4、离开人 的需要,人的活动就没有动力,人会成为他律 的工具,而非自主活动的主体。离开人的意识 ,人的活动就是盲目的,而不是自由的。n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n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包 含两层含义:其一,教学在本质上是一 种活动;其二,这种活动又不同于一般 意义上的活动,有其特殊性。n 任何一种活动都是源于主体的动机需要, 为一定的目的所产生,而动作又由客观对象条 件所决定的操作来完成。这是活动的共同结构 ,教学过程也不例外。n 教学活动是由教学动机教学设计教学 实施教学评价与反思这一过程展开的。n 教学论体系也应体现活动的动态性、系 统性和活动主体的主动性。n 我们试图以活动为主线,

5、按观念动机 设计实施评价与反思(目的贯穿始终)的 过程来建构教学论体系。这能打破原有体系的 静态性、封闭性和外烁性,更加突出学生的主 体性地位。 n 第一部分,教学活动的观念n 无论以何种体系来建构教学论,首 先应对教学概念及特性有基本的认识。 所以在开篇应对有关教学的概念加以界 定,其中包括教学的含义、特性及对教 师和学生角色的再认识。n 第二部分,教学活动的动机n 活动产生于动机需要,展开教学活 动首先应明确教学动机。这里对教学动 机的分析既包括教师的内外动机,(如外 在动机是源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内在动机 是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等),也包括学生的内 外动机。学生的内外动机分析更为重

6、要 ,应详尽地分析,需阐说动机的影响因 素和激发动机的策略。n 第三部分,教学活动的设计n 设计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其中包 括确立教学目标、分析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及单节课的设计。n 研究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更多地从教学活动 的系统性、动态性出发,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和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研究对象。 n 第四部分,教学活动的实施动力、结 构、阶段、模式、管理n 教学实施是具体的动态操的过程。从交往 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互动的交往过程 。教学实施这一部分应包括:从师生互动、生 生互动的角度来研究师生关系;实施过程中遵 循的原则;实施的具体方法及组织形式的选择

7、 ;还包括对影响教学实施的内因(教师、学生 的观念及能力水平)和外因(社会环境、教学 设施和校园文化)的分析。n 第五部分,教学活动的评价及反馈n 教学评价即指检测教学的实施结果如何。 教学评价应改变以往的只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评 价体系,应从活动的角度采用多元评价模式。 要从动机、过程及影响因素多方面来评价。n评价的目的不只是要看教学的结果,更重要的 是对评价结果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活动。专题二、教学研究方法论n 一、方法与方法论n 方法:古代,度量方形之法。n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措施 、步骤、程序、计划、方案等的总和。n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或学说 。也就是关于科学认识

8、活动的体系、形 式、和方法的原理的学说。n二、教学研究的“范式”n 范式:由美国科学史家库恩于1962年在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首次提出的。是指某一 科学群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 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基 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 模型和框架。n 范式具有方法论的作用。n“过程结果研究范式”n 主要是强调教师的特性与学生的学业成就之间的 关系的研究。受心理学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教师的 行为会影响学生并转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教师行 为、学生行为和学生的成就能够用观察和测量的方法 予以量化。n 在教学研究中,主要用观察、调查、实验和测量 等方法记录师生双方

9、的行为,用标准化的成就测验学 生的成就,然后用统计的方法来确定教师特点与学生 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有人提出“描述相 关实验”研究圈的构想。n (忽视了中介变量;过分依赖于统计,研究结果缺乏普 遍性等。)n“教室生态学研究范式”n 原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学、生态学的观 念和方法。要求研究人员深入到所要研究的教学活动 中去客观、中立地描述教学活动的本来面目,比如在 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等; 并通过移情的方法去体验和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其目 的在于发现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信念、价值、内部 动机以及情绪、情感等。n 主要由参与式观察、无结构访问、行动研究等若 干方法组

10、成。以定性研究为主,强调自然情景。n 目前成为主要的教学研究范式。n教学研究的理论模式n 教学研究的理论主要回答教学研究应从何处着 手、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应考虑哪些因素、教学研究的 目的是什么等问题。n唐肯和比德的教学研究理论模式n 他们认为,任何教学活动,其构成要素主要有 四个:n 先在变量:指教师的个人特点,如年龄、性别、 社会背景、专业素质、教学经验、能力、情绪、情感 、动机、气质、性格等。n 过程变量: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如教师 语言表达、体态举止、教学方法等)和学生的行为( 如在课堂中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回答教师提问的状 况、学生接受新知识后行为的改变等)以及学生行为 的改变。n

11、 情景变量:指学生及其所处的环境状况,如学生的 年龄、性别、社会背景、能力、态度、动机以及学生 所处的社区、学校、班级等。n 结果变量:指学生的学习结果。短期结果(学业 成就、态度的形成、技能的发展等;长期结果(对社 会的适应及工作的状况)n 教学研究主要探讨先在变量中教师的不同特征与 结果变量中学生的发展的相关。n 将复杂的现象简化成为简单的关系,有利于研究 和实验。但难以反映现象中各因素间的真实关系。n舒尔曼的教学研究理论模式n 认为单一的研究无法揭示教学的全貌,而通过许 多具体研究的综合则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n 教师:实际作用的不同;目的不同效果不同 ;n 学生:如此n 所以教学研究

12、不能采用一种方法,不要希望某一 结果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应采用多元化的方法,研究 教学现象的各个因素、各个层面。n 教学研究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研究人员作为一 个客观的观察者,尽量去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另一 类是研究人员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教学情景从而 发现意义。前者为实证性研究;后者为解释性研究。几个关键问题n1、理性思维n2、行动研究n3、实证研究n4、定性与定量n5、历史的、辨证的、比较的、系统的、真实 的、n 专题三、现代教学理念与实践一、教学与发展 n 关注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n教学与发展的三种关系:n 适应n 同步n 促进n最近发展区n潜在水平n 最近发展区n现有水平n什么是现有

13、水平?如何检测?n什么是潜在水平?如何检测?n每个人的现有水平的差异?n每个人的潜在水平的差异?n开发人的潜能的途径和方法?n 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每 一个学生n 大班额条件下的课程实施问题?n 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生成性的课堂 教学!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三维 目标的整合本次课程改革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作为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结论、结果?多元与一元选择?3、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个 性化教学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 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 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实现学生个性的发 展。二、

14、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变迁变迁之一:课程设计假设的变迁,从整体的部分开始从整体开始扩张到部分 (春蚕) n变迁之二:课程实施假设的变迁,严守固定课程重视学 生的问题和动机n变迁之三:课程内容组织的变迁,文本超文本(n变迁之四:学习观的变迁,学习基于重复学习基于建构n变迁之五:师生观的变迁,单向到多向互动n变迁之六:教师角色观的变迁,基于权威基于对话n变迁之七:知识观变迁,永恒不变不断变化n变迁之八:学习方式假设的变迁,单独学习合作学习三、教学的交往互动性教学即交往,交往是教学的本质属性。教学交往即人与人本质力量的相互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 动交流理解启发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提高彼此的智慧、修养与境界;实现彼此的共识、共享、共进。四、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案例:心理教育、初中语文预设性:传统教学固定的、文本的、模式化的新课程目的性、引导性、设计性生成性:课程 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交往、互动的结果?教学 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五、 教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