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0688375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6.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历史经济地理 主要研究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农 牧业分布与变迁、手工业的分布与变迁、 商业的发展与分布,经济都市的发展与分 布等内容。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开发 时间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形成了不 同的经济区,也体现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 平。总之,经济区域的形成是经常发生变 化的,同时,各地经济发展也是存在不平 衡的。 历史时期经济区域的变迁 农耕区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历史时期经济区划的定位 古代垦荒和古代西部开发 农牧结合中国是世界上农 业的发祥地之一,它 的生产技术、生产工 具及水利工程当时在 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 的。勤劳的中国人民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2、 ,形成了精耕细作的 农业生产体系。农耕区农业n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 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 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 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 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 物,从而发明了农业。 河姆渡 遗址半坡 遗址大汶口遗址中国农耕时代主要遗址 左图为 打制石器。 右图为 磨制石器。海南的刀耕火种。骨 耜河姆渡文化的骨耜河姆渡出土的骨镰河姆渡出土的鹤嘴锄周族先世世系 (1)弃(2)不窋(3)鞠(4)公 刘(5)庆节(6)皇仆(7)差弗 (8)毁隃(9)公非(10)高圉( 11)亚圉(12)公叔祖类(太公)(

3、 13)古公亶父(太王)(14)季历(王 季)(15)文王昌周族先世 古公亶父:周人迈入新的文明发展阶段的 周族著名首领。 迁徙: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来 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 ,聿来胥宇,周原膴膴,蓳茶如饴”。 周人接触世居渭水流域从事先进农业的姜 姓部族,并于他们结成了稳固的婚姻关系 。铁制农具夏商周时期“三河”成为最早开发的农耕区,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由于人口少,这时的农耕区呈岛状分布。黄河流域农耕区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 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春秋战国时期: n各国对自己地域作了较大的开发,如

4、齐国、鲁 国对今山东半岛的农业开发、晋国对今山西北 部地区的开发、秦国对成都平原的开发、楚国 对荆楚及越国和吴国对长江三角洲的开发都值 得提及。战国时期的重要城市,如陶、监淄、 荥阳、彭城、邯郸、宛、郢,分布于南北各地 。故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萌发于黄河流域的大 部分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形成两个经济中 心:l关西:l关东(以函谷关为界)。(关中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齐鲁经济区、燕 代经济区、江淮经济区)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形成两个经济中 心:l关西:l关东(以函谷关为界)。关东的齐、鲁等国农业发展较快,多鱼、盐、 漆、丝,又“好稼穑”。而菏、济二水交汇的陶 (今定陶)成为“天下之中

5、,诸侯四通,货物 所交易”的地方。鲁地产的缟也是上乘丝织品 。关西的农业更是有名,号称“天府之国”。 天府l“天府”是周代的官名,专门执掌皇家祖庙的收藏 。后亦用来泛指皇家的仓库,甚至指国内形盛富庶 之地。l战国策.秦策一中就提到,关中地区“天田肥美 ,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 天府”。“府“的意思是”财务所聚“,是说这个 地区是天下的粮仓。 l 汉书. 张良传说关中“物产饶多,可备赡给 ”,“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于是刘邦下了 决心,立即着手布置迁都事宜,还授予娄敬“郎中 ”的官职,就此,长安(今西安)成为汉朝京都。l 公元207年,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谈话时,把美 丽富

6、饶的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赞为“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于是,人们逐渐将四川也称为“天 府之国”了。经济重心处于北方的时期 n 先秦时期:今天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 河湖众多、土壤肥沃,特别是黄土高原及其冲 积平原地区,在湿润的气候背景下,土质疏松 柔和,矿物质不易流失,土壤自我加肥能力较 强,便于耕作,适于原始农业的木耒、石刀, 除此之外就是新石器时代的北方地区森林植被 较好,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因此有着十分 先进的农业文明,故夏商周三代都主要以这个 地区的农业文明为基础。 中国历史上农耕区具有从黄 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从平原向 山区,从中原腹地向周边地区 扩展的趋势。农耕区的扩展取 决于

7、:1.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 古代人口从秦统一六国之前 2000万至清末增加到4亿。2.粮 食亩产提高缓慢:汉代粟类旱 地作物亩产约120斤,明清中上 地亩产150200斤。人口增加 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导致农 耕区扩展成为基本趋势。西汉镰刀辽代镰刀明代镰刀西 汉 犁辽代犁秦汉时期:n黄河流域的农业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农业地 位的确立:据史记货殖列传所记载的18 个经济区分布来看,其中有13个在黄河流域, 而只有巴蜀、西楚、东楚、南楚和岭南5个区 域在长江流域。中国古代农耕区扩展春秋战国时期 黄河流域岛状农 耕区消失,土地 连片开发。汉代 在全国形成关东 、关西、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四 大经济区

8、,位于 黄河流域的关东 、关西经济区最 发达。这时北方 人口占全国总人 口的4/5。秦汉时期经济区划的定位n关中地区: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 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 其六。” n关东地区:函谷关以东的汾水、涑水平原和华 北平原,在今山西南部、河南、河北南部、山 东部分地区,是农耕文化的发达地区 。n江淮地区:从东汉开始,江淮以南得去经济有 一定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东汉安帝永初七 年,政府“调零陵、桂阳、丹阳、豫章、会稽 租米,赈给南阳、广陵、下邳、彭乡、山阳、 庐江、九江饥民 ”。(后汉书)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示意图中国历史时期三大流域人口变化图东汉末年北方连年战乱使人

9、口与劳动力锐减,虽然隋唐统一后黄河流域经济一都复兴,但“安史之乱”与“靖康之难”再度导致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时期 n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是经济重心南 移比较明显的时期。 n黄河流域由于某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 ,使正在发展中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其 间经历了几度的反复。汉魏之际,长期的战乱 是造成黄河流域经济残破局面的开始;三国至 西晋时它有了一个短暂的复苏阶段。 二、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汉代长江流域经济仍很落后,北方的历次战乱为长江流域经济开发提供了契机,至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供给地

10、。江 南 地 区 开 发 时 序在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进程中,开发顺序为:1.上游成都平原。2.下游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平原。3.中游江汉平原。南北并荣时期:n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乃至整个十六国时期,黄 河流域经济再次遭到破坏;隋唐以后,安定的 环境,先进技术使经济得到恢复并有一定的进 展。n 唐代是我是历史上一个气候温暖的朝代,我 国北方农业经济有所恢复。关中地区农业经济 仍然成为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苏湖熟,天下足唐宋时期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 角洲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输出 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为全国主要粮 食输出地,民谚改有“湖广熟,天 下足”。湖广熟,天下足

11、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 较晚,宋代这里人口与 劳动力状况稍有改善, 明清时期进入全面开发 。经济重心处于南方的时期: n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进一步上升,并开 始超过北方。n韩愈指出,“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n“江东诸州,业在田亩,每岁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今国家内王畿,外诸夏,水陆绵地,四面而远。而输 明该之大贵,根本实在于江淮矣。何者?陇右、黔中 、山南已还,硗瘠啬薄,货殖所入,力不多也;岭南 、闽蛮之中,风俗越异,珍好继至,无大赡也;河南 、河北、河东已降,甲兵长积,农厚自任,又不及也 ”。经济重心处于南方的时期: n宋代:北宋时期江南人口已经占全国一半以

12、上,北宋 后期人口数量超过20万的州郡,南方有44处而北方仅 有11处,十分鲜明地表明出古代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 到南方。n“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两浙地沃而物颗, 稼则割麦种禾,一岁再熟,稻有早晚。 “其熟也,上 田一亩收五、六石,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重心处于南方的时期: n明清以来,北方地区在“明清宇宙期”的背景下 ,经济更加残破,经济地位也大大下降。 近代n近现代以后,随着外国殖民势力的发展,我国 的经济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的是经济的 东西差异明显。而不是过去的南北差异。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 平衡。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

13、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 心开始南移。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n南方户口超过北方,户口分布重心南移完成。n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n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杜牧:“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陆游:“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富弼:“朝廷用度,如军食、币帛、茶盐、泉货、 金铜、铅银以至羽毛、胶漆,尽出九道。朝廷所 以能安然理天下而不匮者,得此九道供亿使之然 尔。此九道者,朝廷所仰给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 因 n北方战祸多且持久、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 n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 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

14、产技术和生产工 具,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n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 因n南北自然环境的变迁。 n气候的变化。 n唐人韩鄂在四时纂要四月条下已谈及麦之贵 贱与贮麦之事,而宋太宗、真宗几次在汴京之郊 “观刈麦”则在五月,说明北宋小麦收获日期比 唐代大大推迟了。n唐两税法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而北宋夏税纳毕期南北三个不同的地区分别为七 月十五日、七月三十日、八月五日;秋税则十二 月十五日毕,后又并加一月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 因n水文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n北方: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元 丰九域志的记载,今山西省境内的湖泊,北 朝有十六个,唐代有七个,

15、宋代仅有三个。 n南方:“桑麻蔽野,稼穑连云” ,肥田尽垦,人 烟稠密。洞庭湖、鄱阳湖的变迁对湖区农业生 产起了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 因n植被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n沈括说:“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 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 n南方开发较迟,森林的破坏也较迟。东晋以后 南方丘陵山地的林木开始被较多地采伐,但因 雨量多、气温高,植物自我更生能力强,林木 被采伐后随即天然更新。唐宋时采伐量增加, 范围扩大,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亦属局部。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 因n土壤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n唐代关中土质已明显下降,史载同、华二州“地迫 而贫,所献常觳(

16、hu)陋” ;陕州亦是“土瘠民贫” 。但唐代沟壑分割仍不严重,尚存许多广阔的“原 ”。北宋以后水土流失加剧,原面日益缩小消失, 才形成沟壑纵横的局面。 n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战国秦汉时期由于湖沼四布、榛 莽丛生、土质紧密,其耕地被视为下田。随着这一 地区的开发,其土质逐渐优化,唐宋时期其土壤肥 力已有较大提高。 经济重心南移对中国古代社会的 影响n南移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n南移使中国古代后期各王朝的财政经济重心与 政治军事重心分离,促进了沟通南北经济的交 通运输线大运河的发展,提高了漕运在各 王朝中的政治地位。n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n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n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n充分利用外来先进劳动力和及时引进最先进的 生产工具、生产经验(科学技术)是南方经济 发展的重要保证。 n决策者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n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与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