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8799290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华安一中华安一中 2017201720182018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13 3 题。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 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 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

2、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 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 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 采菱 劳商 九辩 九歌 阳春 白雪等。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 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 义

3、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 离骚 招魂 天问 ,都是长篇 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 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 ,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 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 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 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 ,这不无道理,却不 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

4、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 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 。民间的巫风更 为盛行。 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 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 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 ,和根据 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 ,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 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辞”一词,目前已

5、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宋人黄伯思的观点 认为, “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 B “楚辞”受屈原影响极大,它不仅成为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诗体的专称,而且因其作 品而被称为“骚” “骚体” “赋”等。 C继诗经之后, 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不仅包括 屈、宋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 D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 ,但为了区别这两种文体,现 代人已经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 2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 “兮”字。 B楚

6、辞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 ,要用一种特别的声 调来“吟唱” 。 C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式上的 显著特征。 D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涵,能够表现丰富 的思想情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音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盛行的 巫教的渗透。 B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 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歌谣 的突破。 C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围使屈原作品具有浓郁 的神秘色彩。 D与楚辞相比,同时期

7、的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缺乏浓厚的神话色彩,具有现 实主义风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14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46 6 题。题。(14(14 分分) ) 草木故园 彭家河 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 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于是,乡 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 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

8、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 才合围得住。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 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每天晚上, 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儿才肯睡觉,听 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 我爹便把那些粪扣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 灶屋烧锅煮饭。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 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

9、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然而就 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在我上小学的时候, 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做出了最后的牺牲。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 代了。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 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那树在我家的东面。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 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 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 3 -了一个特大号的

10、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在来回的锯齿中,热腾腾 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很快就在树干的两边积了一大堆。看着那两堆细 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半个时辰过后,那宽大的锯条还卡 在粗壮的树干中间,仿佛咬在树干上的一排锋利牙齿。周围的大大小小都端着饭碗过来看看, 嘴里啧啧地说:这树真大。长了几千年,难道不大吗?哪个人能活这么久呢? 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这些上好的木 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那棵大柏树的根也慢慢挖出了一些, 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每次看

11、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 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大的柏树。 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 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多年没有回家,这些东西依然清楚。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 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慢慢侵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前。 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老的去世了, 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弟。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 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 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 回望老

12、家,草木葱茏。 (摘编自在川北) 4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两段围绕树叙写老家生活留给“我”的印象。文中既写出了树与人、鸟相处的 状况,也暗示了树对“我家”造成的实际威胁。 B第段中, “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一句,作者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表达了 大柏树被村民锯出锯末时“我”内心的惋惜。 C第段中写道, “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 ,可以看出“我”对老家的记忆非常清晰。 D作者追忆故园草木,饱含深情,对村民远离家园以致故园逐渐荒凉这一现象做了深 层次的反思,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5第段所叙写的祭祀大柏

13、树这件事,反映了村民什么心理?请简要分析。 (5 分) 答: 6请根据文本,探析“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的含义。(6 分) 答: 三、古诗文阅读(三、古诗文阅读(4747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一)文言文阅读,完成 7 71313 题。题。(26(26 分分) ) 课内阅读:课内阅读: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 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 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于期之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 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

14、,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于 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 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 曰:“起,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 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 4 -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 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 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

15、卒惶急不知 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 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 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目眩良久。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礼品) B、愿举国为内臣 (全、整个)C、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 (信件、信函)D、荆轲奉樊于期头函(同“捧” )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恐惧不敢自陈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B、终已不顾 荆轲顾笑舞阳 C、秦王惊,自引而起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轲自知事不就 9、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例句: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珮之陆离 B、燕王拜送于庭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不吾知其亦已兮 课外阅读:课外阅读: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 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