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内科学教案-湖北中医学院

ji****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49KB
约90页
文档ID:48124274
中医内科学教案-湖北中医学院_第1页
1/90

1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1) 教研室主任: 授 课 人:丁元庆 授课对象: 院(部) 年级 专业 班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 课 题 总论:一、中医内科学的的定义、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 二、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简史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 学 目 的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属性、与其他临床学科的关系; 2.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了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简史 教 学 过 程 1.阐述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 约 30 分钟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 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 学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 成就、新技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内科学是其他 临床学科的基础他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对其他临床学科具有指导意义2.介绍中医内科发展简史:以朝代为线索简述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充实和发展1)殷商时期为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商时期)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为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3)魏晋至金元时期为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①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 实和发展;②学术理论的创新:金元四大医家的在内科学术方面的独创 (4)明清为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清医家对内科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薛己、王纶、 王肯堂、张介宾、李中梓均有建树,温病学家的成就,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涵,使中医内科学 术体系更加完善 约 60 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①中医内科学基本概念;②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③中医内科理 论体系形成和完善 2 难点: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 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 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3 思考题: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怎样理解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属性、任务及 地位?③明清时期中医内科学术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④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是什 么? 参 考 书 目 1.方药中等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教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3.王永炎 晁恩祥主编.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出版社,1994 4.冷方南主编.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5.王永炎 晁恩祥主编.今日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2) 教研室主任: 授 课 人:丁元庆 授课对象: 院(部) 年级 专业 班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 课 题 总论:三、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及其依据 四、中医内科发病学、症状学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 学 目 的1 了解中医内科学病证分类方法与本教材对内科疾病的分类。

2 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的特点 教学过程1.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分类 ①内科疾病的范围很广,可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其分类方法不同常用的内科疾 病分类法主要有病因分类、病机分类、脏腑分类等以病因作为分类的依据,可将内科疾病分 为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两大类以病机作为分类依据,可把疾病分为热病和杂病两大类其中 杂病又包括两类:一类是内伤所致,另一类是外感所致以脏腑作为分类的依据,可将内科疾 病按脏腑病位进行系统分类 ②本教材是在病因病机分类基础上,按脏腑分类法,将外感病证以外的内伤杂病分为七大 类如按病因病机分内科疾病为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视为第一级分类,那么按脏腑学说分内伤 杂病为七大类则可视为内科疾病的第二级分类约 20 分钟 2.中医内科发病学是研究内科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发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介绍中医内科疾病在发病过程中邪正双方以及二者关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疾 病的发生与否及发生的形式,取决于邪气的盛衰以及邪正相互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内科疾 病的发病还与体质因素、病邪因素、情志因素、行为因素、时间因素、地域因素等有关约 40 分钟 3.内科疾病的诊断和辨证皆从分析症状入手,其主症与具有特征的兼证常常是重要的诊断 线索。

内科疾病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气喘、口渴、腹痛、胸痛、饮食异常、汗出异常、 头晕、乏力、呕吐、大便异常、小便异常、水肿、神昏、抽搐、出血等对上述各个症状,应 仔细分析辨别,以区别不同的性质约 30 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1 重点:①内科疾病的分类方法;②中医内科发病学的特点;③内科疾病发病的影响因素 2 难点:①内科疾病分类的依据;②中医内科疾病在发病过程中邪正双方以及二者关系对疾 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疾病的发生与否及发生的形式,取决于邪气的盛衰以及邪正相互作 用的结果③内科疾病症状学研究的重要性 3 思考题:①内科疾病分类的依据是什么?②常见内科疾病分哪几类?③内科疾病的发病与 哪些因素有关?④怎样认识内科疾病症状学研究的意义? 3 参 考 书 目1.方药中等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教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3.王永炎 晁恩祥主编.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出版社,1994 4.冷方南主编.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5.王永炎 晁恩祥主编.今日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3) 教研室主任: 授 课 人:丁元庆 授课对象: 院(部) 年级 专业 班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 课 题 绪论:五、中医内科病证的治疗学特点 六、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学习方法及要求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 学 目 的1 介绍中医内科病证的治疗学特点。

2 讲述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 简介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指出注意与前期课程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的衔 接,及与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1 从以下方面介绍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①治病宜早:一是早期治疗,即在早期及时予 以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二是先证而治,既病防变②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③扶正祛邪:扶正即补法,用于虚证;祛邪即是泻法,用于实证④脏腑补泻:虚 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壮水制阳和益火消阴;泻表安里、开通表里和清里润表⑤异法方宜: 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约 30 分钟 2 常用治法有解表法、清热法、攻下法、和解法、温里法、补益法、消导法、理气法、理血 法、固涩法、开窍法、镇痉法等约 10 分钟 3 介绍中医内科对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中医诊断和辨证的发展概况,对疾病预防及 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约 35 分钟 4 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包括系统理论学习和毕业临床实习两个阶段理论学 习阶段应经常复习和联系中医内科学的前期课程实习阶段要通过临床实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已 学到的理论知识,奠定良好的中医内科临床基本功。

约 10 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1 重点: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与常用治疗方法 2 难点: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中医内科学治则治法的层次关系:中医学的治 疗总则,中医内科疾病的病类治则,具体疾病的治则;应对某一具体证候的则是治法,治法也 可分为两个层次:证候治法与具体的加减法;正确理解治则、治法对临床辨证论治是十分重要 的 3 思考题:①如何理解中医内科学常用的治则、治法?②中医内科学对病因的研究有哪些新 进展?③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是什么? 4 题参 考 书 目1.方药中等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教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3.王永炎 晁恩祥主编.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出版社,1994 4.冷方南主编.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5.王永炎 晁恩祥主编.今日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4) 教研室主任: 授 课 人:丁元庆 授课对象: 院(部) 年级 专业 班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 课 题 各论:第一章:外感病证 概述 授课时数 1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 学 目 的1 了解外感病证的病因病机特点; 2 掌握外感病证的证候学特征; 3 进一步了解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 4 熟悉外感病证的治疗要点与调护要求。

教学过程1 介绍中医外感病证的一般概念及其在内科学科的地位阐明本章所述外感病证的内容 约 5 分钟 2 介绍外感病证所属病证的共同证候学特征及互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病邪性质不同、脏 腑受损有别,其证候特征各异约 10 分钟 3 阐述外感病证的基本病机与病机特点外邪侵袭,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是外感病证 的疾病病机约 10 分钟 4 外感病证的辨证纲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其应用范围不同约 10 分钟 5 外感病证的治疗要点首先是及时有效地祛除邪气,其次要调理脏腑功能约 10 分钟 5 重 点 与 难 点 思 考 题1 重点:外感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学特征 2 难点:①外感病证的基本病机与病机特点外邪侵袭,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是外感病 证的疾病病机②外感病证的治疗要点首先是及时有效地祛除邪气,其次要调理脏腑功能 3 思考题:①何为外感病证?其证候特征有无区别?②外感病证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参 考 书 目1.方药中等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教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3.王永炎 晁恩祥主编.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出版社,1994 4.冷方南主编.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5.王永炎 晁恩祥主编.今日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吴银根 沈庆法主编.中医外感热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5) 教研室主任: 授 课 人:丁元庆 授课对象: 院(部) 年级 专业 班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 课 题 各论:第一章:外感病证 第一节:感 冒 授课时数 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