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共37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767546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59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共37张)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共37张)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共37张)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共37张)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共37张)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共37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共37张)(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考题【参考译文】李二曲集中另外辑录了前代讲学的各位先生,有出身于农工商贾之中的,一起编成一卷,用来勉 励求学之人。凭我近来听到的,近日应潜斋中才学优 异的人有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都是父亲亡故, 没有靠山,而能成为儒者。凌嘉印、沈文则的名声尤 其大。他们二人的事迹在沈端恪大人所写的传记中可 以看到,而敬恒身体力行地讲学,学问与凌、沈二人 鼎足而立,只是没人了解他。【参考译文】敬恒,名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姚氏,原先是杭州的豪族大姓。敬恒年幼时父亲亡故,他母 亲是一位贤良的妇人。敬恒不参加科举考试,隐居在 市井之中,只做一些小生意赚取十分之一的利润来养 家。他母亲一天看见敬恒做蚕丝生意

2、,银子的成色不 好,很生气,说:“你也有这种恶劣的行径啊,我没 有指望了。”敬恒惶恐万分,久久地跪在地上向母亲道歉,愿意改正自己的行为。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 ,每天高声诵读一遍大学,潜斋很喜欢他。 【参考译文】敬恒一言一行,铭记老师的教导,淡然 处世,让别人看不出他是有才能的人,不论做什么事 一定讲求厚道。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有吃东西, 敬恒问:“朋友去世就这样悲伤,恐怕有点过分了吧 ?”潜斋长叹着说:“是因为没法为他治丧啊。”敬恒说 :“请让我替先生办这件事。”沈甸华的出殡下葬都是敬恒安排的。潜斋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钱物,只有敬 恒赠送的钱物他不拒绝,说:“我知道他的钱物不是 不义之财。”然

3、而敬恒不敢多给老师钱物,每每看到老师经济窘乏时才给他,这样做,终生不变。【参考译文】潜斋去世,敬恒像古代弟子对待老师一 样守孝。姚江黄先生为人内敛,看人很少有称心的, 唯独看到敬恒就称赞他,说:“这是独行传中的人物 啊。”敬恒曾经游历福建,福建总督姚大人盛情邀请他 ,拿台湾的战事询问他。敬恒回答说:“郑氏政权不久就可以被平定了。但是福建百姓的财力已经枯竭, 大人应当怎样使他们得到恢复?”福建总督严肃地点点头。然而敬恒因为求学的缘故,所经营的十分之一 利润的小生意没有做大,却经常施舍,渐渐生意无法 支撑下去,因此家道衰落。【参考译文】敬恒晚年因为强加之罪被关押入狱。宪使来到监狱查看犯人,敬恒正朗

4、诵大学,宪使感到诧异, 进入敬恒的囚室,见他的桌上都是程、张的书籍,就 叫他一起坐下交谈,非常吃惊,当天就把敬恒释放了 。然而敬恒最终因为贫困而死。敬恒的一生只是事必 躬行,不著书,所以很少有人了解他。我在潜斋墓 表中附了敬恒的“志”,又收集了他的事迹写成传,来匹配凌、沈二人,将等待后代中有像李二曲一样的 人(来传扬敬恒)。可惜的是寻访敬恒母亲的姓氏,最终没有得到。C【考题精解】A.用来;因为。B.动词,做;介词,替 ,给。C.都表承接关系。D.表转折;表并列。D【考题精解】A、B两项都是动词,结交。C.连词, “和”。D.都是介词,“和、跟”。 C【考题精解】A.都是人称代词。B.都是指示代

5、词。 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B【考题精解】从句意看,A、C、D三项均可以加“于 ”,皆拔起(于)孤露之中,能成儒者;殡葬皆出(于) 其手;晚年以非罪陷(于)缧绁。只有B项是省略宾语 ,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之)以海上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包括如 下几个层面的内涵。1“常见文言虚词”,指明了考查范围。从文言词 性上看,介词、连词、助词、副词、语气词(语气助词 、语气副词)都归于文言虚词,而表指示和疑问的代词 往往也划归于文言虚词。湖南新课标考试说明明 确规定以下18个文言虚词作为高考该考点的命题范围 :而、何、乎、乃、

6、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于、与、则、者、之。2“在文中的意义”,指明了考查条件。文言虚词 是相对于文言实词而言的。一般来说,文言实词的意 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谓宾、定补状等主要成 分;而虚词在句子中没有具体的意义,有时甚至只是 起语法上的辅助作用,一般不充当句子成分。所以, 文言虚词的意义没有实词那么“实在”,但在具体的语 境中也会被赋予相应的逻辑关系上的意义。而这些“意 义”都是特定的,也是灵活的,只有在一定的句子中才 能确定,高考就以“语境意义”作为考查条件。3“在文中的用法”,指明了考查重点。这里除了 同样要以“在文中”作为条件外,还要注意理解“用法”。 所谓“用法”

7、,是就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而言的, 往往对实词起组合、连接、修饰和辅助等作用。在具 体的语境中,我们可以结合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来考 察它的具体作用。纵观湖南近年来在虚词试题上的命题特点,我们 大略可以总结如下三点。一个原则: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文言虚词除了考查考试文本中的虚词,还会牵涉 课内所学文句的虚词用法及意义。基于此,我们应当 在平时多积累一些课本中的文句。两个方向:选修与必修。选修教材中的文句也进入了湖南高考试卷当中。 2010年湖南高考虚词题C项,“翳桑之饿人也”即是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晋灵公不君一文中的句子 。由此,我们在复习中应强化选修教材文言虚词例句 的学习。三种试题:单一虚

8、词和多种虚词均出考题。除传统的考查一题拥有“四个虚词”外,湖南高考 还出现了虚词的另外的考查形式,具体如下:1(2011湖南)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 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分析:C。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有创 新。A项,那个,指示代词。B项,他,人称代 词,作小主语。C项,他的,人称代词,作定语 ,与题干例句相同。D项,副词,强化语气。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极高,用法十分 灵活,意义也随之多变。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 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

9、运用无穷”。正因为虚 词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 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阮 元经传释词序)。所以要确定虚词的具体意义与用 法,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 感,并要牢固识记一些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来 形成知识体系,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断 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推断方法 ,以供学习和考试时参考。一、语法推断在不同的句子中,虚词所在的位置是不同的,它 与其他词组合的关系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什么词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也 是稳定的,只要分析出词的用法,那么词的意义就明 白了。 例:辍耕

10、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分析:句中,主语陈涉承前省,他停下耕种走到田 垄上。“垄上”是“之”的宾语,显然“之”为动词(实词),意为“去”“往”。句中,“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句中,“秦之咸阳”为偏正结构,“咸阳”是中心词,“ 秦”是限制词,“之”显然为结构助词“的”。句中,“师 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 词,可不译。二、结构推断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

11、对仗,常常采用互 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从一个词 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 法。例: 分析:句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都是表修 饰的连词。句中,“以”和“用”为互文见义,都是“ 重用”之意,是动词(实词)。句中,由对称结构可 推知,“见”意即“被”。句中,“矣”和“思”处于对应 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知“思”也是语气助词。三、句位分析有一些虚词,处在句子的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我们如果注意分析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一定能找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 由上面的例子还可以看出,如果要区分句末语气词的不同功能,我们只要看看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式, 就知道这个句

12、末语气词是表什么语气了。四、语境推断上面所讲的三种推断方法当然都离不开语境,这 里所讲的“语境”主要是指虚词所在句子的上下文。有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仅仅根据所在句子的意义 就可以判定,但也有些虚词,我们必须联系这个句子 所处的上下文才能确定。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 考察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表示璧的重要以及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 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一来,蔺相如提出的 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 。因此,“乃”应解释为“才”,连词,表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