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希腊三杰_苏格拉底_柏拉图_亚里士多德

ji****n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45.75KB
约6页
文档ID:47112692
希腊三杰_苏格拉底_柏拉图_亚里士多德_第1页
1/6

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3期●西方思想史讲座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巩固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史上的三杰 他们师徒三人, 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一、 苏格拉底1、 苏格拉底其人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 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有声望、 最有声誉的人物 他的地位和影响, 几乎堪比中国的孔子 苏格拉底是地道的雅典人 父亲是一个石匠, 母亲是一个接生婆 苏格拉底仿其母亲职业的名称, 称自己的对话式推论方法为助产术 苏格拉底好学多思, 身体强壮, 话语幽默 他有很多学生, 包括著名的学生柏拉图、 色诺芬等等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 但他的一些口头谈话却通过柏拉图、 色诺芬、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我们所知 这些谈话奠定了苏格拉底哲学的基础2、“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对道德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集中体现在他的一句名言:“美德即知识” 上面美德即知识” 是苏格 拉底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 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色诺芬 《回忆苏格拉底》 一书清楚地记述了苏格拉底对这一命题的解释:“苏格拉底还说: 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

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 凡认识这些事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 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决不可能把他们付诸实践, 即使他们试着去做, 也是要失败的 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好的事, 即使他们试着去做, 也是要失败的 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 很显然, 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 就都是智慧①“美德即知识” 相反的一面就是 “邪恶即无知” 关于这一点, 苏格拉底有如下说明:“你难道不同意, 邪恶把人们与智慧分隔开来, 把他们驱向反面? 邪恶把它们从有益的事情上拉向快乐, 阻止他们对这些事情的注意和专心学习, 并且经常混淆善恶之感, 使他们选择坏事, 不做好事苏格拉底认为, 一个人做坏事并非是由于他存心想做坏事, 而是因为他无知, 任何人都不会做自己认为是坏的事情 我以为, 俄国寓言文学家克雷洛夫曾有一个《熊与隐士》 的寓言最能说明 “美德即知识” 这个命题这个寓言说的是有一个栖息于山林的隐士同一头熊成为极要好的朋友, 有一天隐士在林间睡着了, 他的熊朋友坐在一旁守护着他, 挥舞着巨大的熊掌为他驱赶着蚊蝇 这时, 有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的头上叮落, 任凭熊怎样驱赶也不肯离去, 熊被激怒了, 它拿起一块大石头想狠狠惩罚这只苍蝇, 当这只苍蝇再一次落在隐士的头上的时候,熊高高举起了石头, 狠狠地向这只苍蝇砸下去……。

克雷洛夫这个寓言告诉人们: 如果没有知识, 良好的动机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 好心办不成好事, 这个寓言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 “美德即知识”、“邪恶即无知” 这些话语的含义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 奠定了希腊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中的 “爱智” 倾向和道德价值观 同学们, 西方科学发达, 与这种 “美德即知识” 这种观念有无关联呢?3、 遵守法律苏格拉底主张: 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就是遵守法律,他认为一个公民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城邦的法律,“守法就是正义” 苏格拉底在这里所说的法律不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随意制定的人定成文法律, 而是组成城邦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制定的一致的协议 城邦与法律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 法律脱离了城邦就不能成为法律, 而一个城邦若没有法律也不能称其为城邦 所以苏格拉底认为: 法律是一个城邦的基石由于这样的法律是人民志同道合的产物, 它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所以城邦的人民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应该遵守法律 苏格拉底同大多数智者一样, 已经把自然法与人定的法律区分开来, 只不过他没有象某些智者那样, 把自然法与人定法对立起来, 视为一种不相容或敌对的关系。

苏格拉底认为, 无论是神定的自然法, 还是人定的成文法律, 都必须考虑到正义, 正义性并不只是立法的标准, 而且是立法的共同本质 当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希比亚追问苏格拉底有关正义的学说是什么时, 苏格拉底对他说:“我认为, 不愿行不义的事就足以证明其为正义, 如果这一回答还不能使你满意, 那么下面的回答或许也不和你的心愿: 我确信, 凡合乎法律的就是正义的②苏格拉底既然认为法律中已经包含了正义的概念, 所以遵40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3期守法律就是履行了正义以含有正义性的法律来治理城邦国家, 是苏格拉底全部政治学理论的核心思想 那么, 这种含有正义性的法律从何而来呢? 苏格拉底认为, 这种法律不是来源于统治者的规定, 而是来源于城邦人民的意愿, 这种意愿符合城邦人民的利益, 是人民利益一致的最高的反映 苏格拉底心中最高的法律是神定的法律, 也就是自然法 苏格拉底在与希比亚的谈话中曾论及一种所有人都一致遵守的不成文法, 苏格拉底将其称之为神定的法律 比如孝敬父母、 不与父母结婚乱伦和以德报德等等 这是自然法的雏形, 是早期自然法理论的发端之一 而所有的城邦的法律都必须与神定的自然法律相一致。

由此我们看到, 苏格拉底号召人们服从法律, 并不意味着他主张政府的任何随意规定和命令都是法律, 都必须遵守, 一个城邦的法律与人类的理性也应该是一致的4、 对理性的尊崇苏格拉底绝非无神论者, 在苏格拉底的言论中, 我们可以经常发现 “神” 的语词 但值得说明的是: 苏格拉底在信仰方面绝对不是一个浅薄、 迷信或轻信的人, 作为一个拥有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尊崇和信仰的是人类自身蕴涵着的理性, 他崇信的神是 “理性神”色诺芬 《回忆苏格拉底》 的第一卷第四章和第四卷第三章都集中论述了理性神 苏格拉底认为创造宇宙万物和人类本身的、 体现宇宙中最高智慧的神, 才是真正的神、伟大的神, 而这种神是普遍的无所不在的理性 苏格拉底认为: 每个人的身体中都有一个最高的、 指挥身体各个部位的理智 (苏格拉底称其为nous), 而在宇宙中也有一个最高的理智, 它如同人身体中的努斯(nous)一样, 也指挥着宇宙万物 苏格拉底说:“住在你身体里面的智力(nous) 既能随意指挥你的身体, 那么, 你也就应当相信,充满宇宙的理智, 也可以随意指挥宇宙间的一切 ”③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最高的神就是同人身上普遍存在着的努斯一样的理性。

正是这种理性, 才使得宇宙万物有序、 和谐安宁并充满着无限巧妙的安排 苏格拉底认为: 理性神是最关怀人类的 “聪明仁爱的创造者”, 太阳的旋转、 四季的更替、 动物的创造这一切都是为了人的缘故而出现的 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万物的灵长, 神最关怀、 也最眷顾人, 人是神所设计和安排的宇宙万物的中心目的 理性神 “为供给人们的需要而操心”, 他的一切设计和作为 “都是为了人类的缘故而发生的” 神为人的视力提供光, 为人的休息提供黑夜, 日月星辰的照耀能使人们区分白昼与黑夜、能够辨别时辰和月令, 这位理性神向人提供土地和水使人能够生产食物, 提供火使人能为保全生命策划一切有益的事情, 提供气和风使人维持生命和扬帆远航, 使太阳与地的距离不远又不近,“深怕向我们提供的热超过需要会伤害我们”, 神使 “其他生物的生长也是为了人类” 神还赋予人以同各种事物相适应的感官, 使人能享受各种更为美好的东西 神还赋予人表述能力和政治智慧, 使人能够“制定法律, 管理国家” 按照神的吩咐去做, 就是对神表示的尊重④基于以上论述, 我们可以说, 正是苏格拉底在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一种理性神的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设计论, 这是智者学派以来西方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的又一次释放和梳理。

在西方思想史上,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提出理性的概念并信仰理性的人, 近代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完全可以把苏格拉底视为他们古代的先驱和战友5、 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一方面主张公民应该服从城邦的法律, 但另一方面也主张: 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 不应该去做, 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 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 未受 (理性) 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那么如何在无条件服从城邦法律的同时, 又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性呢? 这个凡人很难解决的悖论, 苏格拉底做到了 但他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西方思想史上, 苏格拉底之死最为著名 苏格拉底在七十岁的时候, 被已经堕落的雅典陪审法庭以不敬神和腐蚀败坏青年的两项罪名判处死刑, 这显然是不公正的本来, 只要苏格拉底认一下错, 略表一点妥协, 他完全可以避免死刑而选择流放或交罚金了事 可是那就违背了自己的理性! 在死刑判决之后, 他的学生又安排他逃跑, 可他认为那又逃避了城邦法律对他的处罚 苏格拉底自愿选择死! 他在雅典陪审法庭上发表的毫不媚俗、 深深刺痛雅典民众的演说, 生动而清楚地表明了苏格拉底对真理和死亡的态度苏格拉底悲剧性的死亡给他的一生、 荣誉、 事业、 学说和个性增添了无与伦比的严整性、 完美性和永久的魅力。

苏格拉底的泰然赴死, 使有关苏格拉底的一切都闪射出诚实和高度正义的特殊光辉 苏格拉底的受审和被处死, 一方面使他的生命到了尽头, 另一方面又成了他精神不死的出发点 他以自己的生命为牺牲, 在真理的祭坛上为他在后世获得了永恒的尊崇二、 柏拉图1、 柏拉图的生平与著作柏拉图 (公元前428年-348年) 出生于一个非常显贵的雅典家族 他是一个漂亮的少年, 受过很好的贵族式教育 在他青年时代, 师从苏格拉底 他时常说,“感谢神啊, 使我生来就是希腊人而非蛮夷, 是自由人而非奴隶, 是男子而非女子, 不过最难得的, 是使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 ”⑤在他28岁的时候, 苏格拉底逝世 这对他的打击和影响是深重的 他由此痛恨雅典的民主政治, 并思考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的问题公元前399年, 他因曾经营救苏格拉底而被迫离开雅典四处游学 十二年过后返回 此间, 凡是智慧的发源地, 他都一一朝拜过; 凡是宝殿, 他都一一瞻仰过; 凡是信条, 他都一一尝试过 他去过埃及、 西西里、 意大利,有的说他去埃及时, 受到传说中近乎社会主义先知们的影响; 甚至还说他取道到恒河岸上,学到印度人神秘的思维公元前387年, 柏拉图回到雅典, 在雅典郊区以神话英雄阿提卡德摩斯的名字命名的绿园中建立了举世闻名的41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3期阿提卡德摩斯学园, 即柏拉图学园 (Academy), 到公元529年这个学园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

学园的学习科目大体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学科相一致, 算数、 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 天文学等是全部课程的基本学科、 数学被特别强调, 据说学院门口有一行字:不懂数学者禁止入内这种教程的目的是要把人们的思想从现实世界的纷纭变化之中转向内在的永恒不易的实质 这些学科都不是各不相关的, 到头来它们都服从于辩证法的准则, 而学习这些准则正是教育的真正的显著特点直到今天, 这仍然应该是教育的目的, 大学的作用不在于把许多事实塞进学生的头脑 大学的正当任务应该是引导学生养成批判地审查的习惯 使他们懂得那些与一切问题有关的准则和标准在所有古代哲学家中, 柏拉图是唯一把所有著作几乎全部传给我们的人 柏拉图的思想观点来源于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 赫拉克利特、 巴曼尼德和智者学派, 以及他自己的独创思想柏拉图的著作是对话式的, 语言流畅生动 他把哲学披上了一件瑰丽多彩的文学外衣 英国诗人雪莱对他的文笔也是非常的仰慕 他的主要著作有:《苏格拉底的申辩》、《普罗塔哥拉篇》、《克力托》 在这几篇著作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是苏格拉底的观点与方法———理性主义 对包罗各式各样经验现象的一般概念的探索, 对道德问题的深刻关注。

柏拉图稍晚时期的对话:《理想国》(国家篇)、《政治家篇》、《智者》、《巴曼尼德》 中才出现了他自己的理念学说2、 理念论柏拉图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