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程(2009年12月13-15日)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997027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PT 页数:155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课程(2009年12月13-15日)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教育学原理》课程(2009年12月13-15日)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教育学原理》课程(2009年12月13-15日)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教育学原理》课程(2009年12月13-15日)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教育学原理》课程(2009年12月13-15日)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课程(2009年12月13-15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课程(2009年12月13-15日)(1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基本理论问题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易连云 023-68254064(O)13509495610 QQ:68424956 E-mail:个人主页:e 易水茶室:http:/ 教育学理论,照样当好教师!你的意见: 是 否讨论三“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话对教师适用吗?外国哲学家与教育家眼中的教育德国 福禄倍尔 俄国 乌申斯基 德国 康德 德国 雅斯贝尔斯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从人的完美性和本来的 健全性来看,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绝对的和干 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地起着毁灭的、阻 碍的、破坏的作用。因此,为进一步接受大自然 的教训,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 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

2、么良好的 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 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被修剪而 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德 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漫游花园和田野、草地和森林的人啊, 为何不打开你们的心扉去听听大自然以无声 的语言教诲你们的一切。看看被你们称为杂 草的,在压力和强制中成长的,几乎捉摸不 到其内在规律性的植物吧,在大自然中,在 田野和花圃中看看它吧,看看它显示出何等 的有规律性以及在一切方面和一切外表上协 调一致的多么纯洁的内在的生命吧,这生命 犹如从大地上升起的灿烂的太阳,一颗闪闪 发光的星星。德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教育学艺有这样一种特点,几乎人人都把它看作是一 件习知

3、易解 的事;另外一些人甚至把它看作是一件易如反 掌的事,但是一个人越以 为它是一件易懂易斡的事,他就 越显得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它是陌生 的人。几乎人人都承 认教育要求有耐心;有些人认为教育需耍天赋的 才能和本 领,也就是技巧;虽然我们的许多教育上的摸索也可能使 大家 相信除了耐心、天赋才能和技巧之外,还需要有专门 的知识,可是只有极少数的人相信这一点。俄 乌申斯基.乌申斯基著 李子卓等译 , 人是教育的对象 (第一卷) , 科学出版社 , 1959年11月第1版 , 第3页很多人想象他们的年轻岁月是其一生 中最愉快、最美好的时光,但实际上并非如 此。那些岁月是最令人讨厌的;因为我们那 时处在严

4、格的纪律约束下,很少能够选择朋 友,更很少能够有自由。德 康德美罗杰斯克拉顿 , 康德 , 1989年9月第1版 , 第5页雅斯贝尔斯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 交流活动 (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 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 涵的领悟、意志行 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 遗 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 迪其自由天 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 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 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 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 语言、记忆内容除外)。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 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 每个人部成为有真知 灼见、深谋远虑

5、的思想家。雅斯贝尔斯 , 什么是教育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91年3月第1版 , 第3页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 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 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亦不断花样换新。每一 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 乏一个统一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此外,就 是教育一再出现的特有现象:放弃本质的教育,却 去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试验、做一些不关痛痒的调 查分析,把不可言说之事用不真实的话直接表述出 来,并不断地更换内容和方法做这种实验。 德 雅斯贝尔斯主要内容上篇: -关于教育学的一般理论问题下篇: -教育的内在机理与发展逻辑第一章

6、 研究对象、性质和意义第二章 研究基础第三章 历史发展进程及背景分析第一章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 教育学的研究意义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确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意义二、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观点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的形成和 发展,都是以特定的研究对象的 成熟为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没 有自己的特定的研究对象,也就 不可能有独立成形的学科。一、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二、教育学就是教育科学 三、研究教育问题 四、以教育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知识 系统和科学体系 五、研究教育存在(Being)相关.教育学原理课程资料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_1009140

7、8!00003.pdg链接一、教育学毫无疑问是以教育作为 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关于教 育的学问 二、具体地讲-研究教育存在教育存在(Being)的特点多种维度动与静的统一 一、理论形态的教育二、实践形态的教育一、静态的教育二、动态的教育第二节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二、教育学是经验性学科还是规范性 学科?三、教育学是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的不同观点第三节教育学研究的意义一、理论意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育学理论 体系的研究二、实践意义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第二章教育学研究的基础第一节 理论基础一、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二、教育学研究的多学科基础第二节 教育学研究的

8、实践基础一、现实的教育风格的丰富二、不断变革的教育第三章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进程与背景分析第一节 历 史 进 程一、萌芽阶段 二、独立阶段 三、科学化阶段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萌 芽 阶 段孔 子(公元前551-479)论语柏拉图(公元前427-347)理想国这一时期之所以称作萌芽阶段主要 是因为此时的教育思想尚未能从哲学、 文学、政治等思想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独 立 阶 段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大教学论(1632)在这部著作中,对教育目的、作用、 组织方法,特别是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 原则和方法等,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它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9、形成。科 学 化 阶 段在中国,继学记之后,尽管从汉初到清末, 有不少思想 家、教育实践家论述过教育问题,其中 也有不少精辟的专篇论述 了教育问题,如韩愈的 师说、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语录、颜 元的存 学篇等,这些著作对师生关系、读书与学习方法, 都 有精辟的论述,然而,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教 育发展十分缓慢, 教育学也未得到相应的发展。长 期以来,关于教育的研究,仍是 散见于各类著作之 中,始终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育研究 的方 法上,仍属思辨、推理与经验记载描绘的性质。从严 格的意 义上说,这些还称不上一门独立的科学。在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名 的教育理论 著作,继夸美纽斯

10、之后,有英国洛克(16321704)的教育漫 话,法国卢梭(1712一 1778)的爱弥尔,瑞士裴斯塔洛齐 (1746 1827)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福禄倍尔(1782 1852)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1820一 1903)的教育论 等。尽管这些论著还不是以一 门学科的体系而论述教育,但都可 以看作是教育科 学发展期的重要著作。值得提出的是德国赫尔巴特(1776一l841)的 普通教育 学,美国杜威(18591952)的民本主 义与教育,以及俄国 教育家乌申斯基(1824一 1870)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些著作 可以看作 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标志。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教育学 已经 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11、,称得起是一门独立的科学。 返回当代教育科学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 教育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多元 化的研究基础,教育学的发展 呈现出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内 容更为丰富的局面。第二节 背景分析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变-对世界的一种把握追问世界的本质人类总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理 解世界。思维方式不同,观察世界角度不同,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有所不同。“盲 人摸象”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道理。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幻想着能够找到一个 绝对正确的支点(或角度),以此获得关于世 界的惟一正确知识(真理),彻底解决各种矛 盾和纷争,使人类能够一劳永逸地获得行动的 自由和生活的幸福。哲学口诀世界是什么

12、?世界是物质,物质有 运动,运动有规律,规律能认识;世界怎么样?联系与发展,动力在 矛盾,矛盾分主次,三大规律在,一切 都清楚;世界咋认识?实践出真知,实践到 实践,循环复循环,认识步步高。三 种 主 要 类 型天人合一 主客体分离 后现代主义思维“天人合一”观 (物活论)基本内涵思维特点有关观点基 本 内 涵1、强调天人不分,从人自 身出发认识世界。2、不分主体与客体、思维 与存在,而是将两者看成浑然 一体。思 维 特 点1、整体性 2、形象性 3、直觉性 4、模糊性中外古代思想家的相关论述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世界本原西方古代思想家论世界本原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天人关系孟 子: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13、;知其性 , 则知天矣。”庄 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陆象山: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张载的“天人合一”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末体, 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 人尽性,不以闻见牿其心,其视天下,无一 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 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 ,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 萌于见闻。”正蒙大心篇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类型 一是儒家的有道德意义的“天”与人合一的思想;二 是道家无道德意义的“道”与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又分为两类:一是发端于孟 子、大成于宋明道学(理学)的天人相通的思想;二 是汉代董冲舒的天

14、人相类的思怨。天人相通的思想 复可分为两派:一是以朱熹为代表的所谓人受命于 天、 “与理为一”的思想;二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 人心即天理”的思想。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不分主 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而把二者看成浑然一体。中国古代思想家气 道古希腊的“物活论”“希腊人既是从自身出发的,又是 有一个前提的,这前提是有历史性的, 按思想来理解,这前提就是东方式的精 神的东西与自然的东西的合一的实体性 ,它是自然的合一。希腊人以自然 和精神的实体性合一为基础、为他们的 本质。”-黑格尔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喊出了一句影响西方两千五百年历史 的口号:“人是万物的尺度!”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

15、所谓真理不过是我 们每一个人的体验与认识。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 真理,你一生有多少体验就有多少真理。个人是衡量 一切的标准。“人”或者“个人”作为一个哲学名词,由 普罗泰戈拉率先提了出来。这个“人”,不是社会的“人”,而是个体的“人”, 就是你自己。它告诉我们,离开了你个人,这个世界 就无所谓对无所谓错,无所谓好无所谓坏。因为好坏 、对错等等的评判,只有对你个人才有意义。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 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上类天也。人之形 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 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 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为人者天)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 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 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 ,副四时数也。(人副天数)刘文英主编 , 中国哲学史 (上、下卷)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2年12月第1版 , 第257页关于 “气”(一) 气为云烟或云气。说文解字解释: “气 ,云气也。”云气是指能流动、层次重叠的气。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