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合作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217660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析合作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简析合作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简析合作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简析合作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简析合作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析合作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析合作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简析合作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 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核心和关键即是对基本要素的分析和配置.目前, 关于(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的探索与研究,主要有 IMS-LD 规范、 CANDLE 项目、DialogPLUS 项目、X4L 项目、LADiE 项目以及李 青的博士论文.其中,IMS-LD 规范和 CAN-DLE 项目,主要从技术实现的角度, 建构学习活动的元数据模型,通过这些元数据的定义、描述,实现学习 活动、学习对象的跨平台共享.DialogPLUS 项目、X4L 项目、LARM 项目和李青的博士论文则从教育学的视角,阐述学习活动的基本构成 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上各种对学习活动的描述

2、,涵盖了学 习活动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我们从技术实现、教学设计的角度全面认 识学习活动,为协作学习活动结构模型的建构提供参考.目前,各种论 述主要从应用层面,归纳出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但这些要素本身并不 在一个层次,相互之间重叠或交叉,也无法直接迁移到协作学习活动中.本 研究拟借助活动理论,对协作学习活动的本质和结构进行深入剖析,建 构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模型,确立其基本要素,为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与分析提供指导框架.一、活动理论视角下的协作学习活动分析活动理论源自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马克思和恩 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前苏联维果斯基(L.S.Vygotsky)、列昂捷夫 (Leonte

3、v)和鲁利亚(A.R.Luria)的文化历史心理学.活动理论的代 表人物 Kuutti 认为,活动理论不是方法论,而是一种哲学理论框架,研 究作为发展过程的人类实践形式,即个体和社会综合.活动理论将人类的实践活动视作系统,包括个体、组织、环境、 历史、文化、工具、动机等.活动理论关注的是主体对客体朝向目标 客体转化的实践过程,即人们在发展过程中使用工具的本质、环境的 作用、社会关系、目的和意义.(一)活动理论的发展历程活动理论作为一种理论确立是在上世纪 20-30 年代,前苏联发 起了一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重构心理学的学术辩论.通过辩论, 心理学家们一致认可意识和活动不可分离原则.认为思维

4、仅存在于人 类和自然环境之间有特定目标、意义的社会交互活动中,能为人们所 理解,且不断向高级发展.鲁宾斯坦(Rubinshtein)进一步发展该原则,提 出将人类行为作为心理学分析的单元,并阐释其意义.其后,维果斯基 关于社会文化情景中儿童发展的理论,进一步深化此原则.列昂捷夫综合前人研究,提出活动理论框架.随后多年,俄国心理学界将活动理论作为理论向导,展开大量研 究,不断丰富活动理论的框架.70 年代,活动理论从俄国走向世界,吸引 来自芬兰、德国、美国、丹麦等国研究者的关注,引起广泛的研究,研 究范畴也逐渐从心理学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关注工作活动场景.芬兰学 者恩格斯托姆(Engestr 觟

5、m)通过对活动理论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 将活动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代.1.第一代活动理论第一代活动理论以维果斯基的中介(mediation)理论为核心.该 理论可描述为如图 1 所示结构,S 表示刺激物,R 表示反应,X 表示 S 与 R 之间的中介.S-R 即刺激和反应,来自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理论,在 此基础上加入的中介是第二刺激标记,为 S 和 R 建立另一种连接途径,作 为 S-R 关系的补充.此标记是人工制品,即物质工具或意识表现方式(语言、符号等). 经由此途径,人类利用外界工具,控制自身行为方式,实现基于文化的 心理过程,将思维发展推向高阶,从而超越纯生物反应 S-R.但是,维果 斯

6、基的理论只提出了活动的重要元素-中介,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活动 理论,而且分析的单元依然仅仅关注个体,还没有关注到群体.2.第二代活动理论针对第一代活动理论的局限,第二代活动理论重点关注了个体 与社会的关系.列昂捷夫在着名案例原始集体狩猎中阐述了个体行为 与集体活动的重大差异.进一步扩展了活动理论的框架,并提出活动的 层次结构,即活动包含三个模式:活动、行为和操作,活动理论正式被 提出来.列昂科夫等人认为,集体活动中的内部矛盾是活动系统变化和 发展的驱动力,并对此展开了实证研究.鲁利亚遵循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范式,对活动系统进行了跨文 化研究.MichaelCole 则指出,第二代活动理论忽略了活动

7、系统的文化 多样性.随着活动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在世界范围扩散,研究取向和视角 趋于多元化,对活动理论的认识产生了较大差异.因而,活动理论迫切 需要建立一套概念体系以搭起沟通的桥梁.3.第三代活动理论针对第二代活动理论的不足,第三代活动理论主要任务是建构 一套概念体系.Bakhtin 提出在维果斯基的中介理论图中增加对话逻 辑,Russell 等人建构了活动网络图,Miettinen 等人讨论了活动理论和 角色网络理论的整合.然而,以上研究均未能建立完整的概念体系.恩格斯托姆是第三 代活动理论的主要贡献人,1987 年,他提出了活动系统的结构,如图 2 所示.活动系统由六个要素组成:主体、客体、工

8、具和标记、共同体、规则和劳动分工.其中,主体、客体和共同体中任意二者配对形成一对 关系.主体和客体以工具和标记为中介建立联系.工具和标记是指客体 转化为结果的过程中所有用到的事物,包括物质工具和思考工具(类同 维果斯基中介理论中的 X).主体和共同体之间以规则连接起来,规则 系共同体的道德规范、价值观、文化惯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 系.客体和共同体因劳动分工建立联系,劳动分工则是在客体转化为结 果的进程中,明确或内隐的任务分工、利益分配以及社会等级划分.2001 年,恩格斯托姆在上述活动系统结构基础上,引入活动系 统之间的交互,使得活动系统更加开放,如图 3 所示.某一特定活动情 境中的客体

9、(客体 1)可以从初始状态经活动系统建构为集体意义的客 体(客体 2),甚至转换为多客体共享的客体(客体 3).因而,客体活动的目标并非短期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变化的. 第三代活动理论至此变得丰富和开放,恩格斯托姆进而提出活动理论 是一种发展的理论体系.(二)活动理论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要素分析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开展的 一切相关行为.协作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活动系统,即协作小组在共同目标指引 下,集体参与某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其中必然包括主体、客体、共同体、 工具和中介等要素.1.主体活动的主体一般都是从事活动

10、的个人或集体,在活动中处于中 心、主动的角色.分析活动系统,把握对主体的动机、矛盾冲突和行为 的理解,有助于活动设计者理解和揭示最基本、潜在的、驱使活动系 统正常运转的原动力.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教学活 动包含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教与学这两种活动体系各有特点但又相 互依存,统一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 作用的双向关系,二者关系的本质则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学活动只存在唯一的主体-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而非主体,职责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活动,选择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进而达 成教学目标.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其宗旨和目的是为了

11、学生的学,教学 目标是否达成,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能动作用.因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协作学习活动属于教学活动的一种类型,其主体也是学生.2.客体客体是主体追求的物质或精神产品,客体激励着主体,进而驱动 活动系统,使得活动系统以客体为导向.客体的产生、创造和转变使主 体达到一个特殊的目的.在协作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学 习内容则是客体.由于学习内容不可能脱离载体而存在,必须承载于教 材,通过一定的媒体、设备反映出来.学生通过辅助支持,比如,媒体、 设备和教师,开展协作学习活动.教师作为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时的辅 助支持地位,这在以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教学模式的推广、个别化学 习得以

12、普遍实施情况下更为显着.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教师对教学内 容的传授,而是学生完成了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实践.教师同教材、教 学设备等应同视为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辅助支持因素.3.共同体共同体即是活动系统参与人员的集合体.从本质上而言,个体无 法独立开展活动,即便是独舞的舞蹈家,他/她的生活也离不开父母支 持,舞蹈技能也有赖于教师的传授.正如列昂捷夫所言,人类个体活动 是一个社会关系系统,没有社会关系的个别活动是不存在的.协作学习活动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开 展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在协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以小组形式学习, 与同伴协商、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学生所组成的学习小组即

13、是协 作学习活动的共同体.学习小组在整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时为引导,有 时为参与.在进行协作学习活动过程中,共同体不断影响主体,为主体 提供所需的资源和帮助.4.工具工具是指客体转化为结果的过程中所有用到的事物,包括物质 工具和思考工具.工具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并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 作用的过程中发展.工具的使用逐步形成了人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式,人 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工具.同时,主体也 能动地改变和发展工具,工具反映了前人在解决某一问题上的经验积 累.主体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如果工具无法满足需要,主体则会根据当 时情景对工具进行修改和完善.工具实体被改变的同时,人类的经

14、验也 传承下来.在协作学习活动中,工具即是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所有学习 材料(纸质和电子形式)、学习工具(词典、网络、模型)和中介符号 (标语、图案等人工制品),是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中介,学习内容不能 脱离中介而存在,也可以说工具是学习内容的制品.5.规则规则是主体和共同体的中介,以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 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标准,限制了主体活动的范畴.规则分为显规则(explicitrules)和隐规则(tacitrules).显规则是明确的、外在的,经由成员 表决通过,常常是书面表述的文本;隐规则是共同体在活动过程中凝聚 形成集体意识、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尽管没有显性表达出来,但 为

15、成员所认可,且无意识地遵从.规则会约束主体和共同体,并使其关 系朝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会导向那些为共同体所接受的活动,主 体在此过程中使用工具,成功实现客体向目标转化.在协作学习活动中,规 则也分为显规则和隐规则.显规则是指教师或协作小组为保证协作活 动有效进行而制定的活动要求、管理制度以及奖惩标准,而隐规则是 学生在协作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方式、交流规则和 价值观念等.6.劳动分工劳动过程是主体在其所处的共同体中,经过一定的劳动分工而 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因而,劳动分工是共同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调节. 不同的共同体在实现客体转化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分工.例如,在具有 较多临时工的共

16、同体内,其分工就不像固定工占优势的共同体那样具 有较强的层次性.劳动分工既包括共同体内成员之间横向的任务分配, 也包括纵向的权利和地位的设定,分工可能是根据具体情况相互协商 完成,也可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在协作学习活动中,劳动分工即为学 习任务的分工,由教师或小组协商组织实施,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总任 务的特点,将小组任务进行拆分,落实到每一个小组成员,且必须保证 小组成员间有互赖关系,责任落实到人.二、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模型与基本要素确立根据以上分析,活动系统的主体、客体、共同体、规则、工具、 劳动分工六个要素,可以分别对应协作学习活动系统中的学生、学习 内容、协作小组、角色、资源和任务.活动理论是一种哲学理论框架, 具有普适性,可用于指导其它学科、领域对于活动的认识.协作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我们引入活动理论的框架,通 过对协作学习活动的各要素分析,尝试建立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模型, 如图 4 所示.协作学习活动属于教学活动的一种类型,探讨协作学习活动的 基本要素,需考查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相关界定与解释.关于教学系统 的基本要素构成,最早有三要素说,即教师、学生和教材.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