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12296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及参考答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及参考答案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三、辨析题三、辨析题 1. 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 世界统一于存在。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 或本原。马克思主义

2、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 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 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 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 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两点 论则是指在着重抓重点的同时,对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注。 重点

3、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由于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的存在为前提的, 因而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4.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 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 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5.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4、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 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 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 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四、简答题四、简答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 维产生存

5、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根据对第一方 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 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2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有三个根源。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主要表现为产生初期生产力低下和 科学不发达;二是阶级根源,保守、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的需要和支持是唯心主义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 原因;三是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方面或环节, 也将通向

6、唯心主义。在这三个根源中,认识根源的作用最为持久,因而反对唯心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任 务。 3.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 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 为“新世界观” , “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 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

7、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新视角、新天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如下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其次, 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 科学分析。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

8、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 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 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 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 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

9、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 新环境的 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 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 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 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 的认识方法;最后,

10、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 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3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 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

11、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 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 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 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10.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本身的创造性;意识活动对 人体的控制作用;意识通过人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五、论述题五、论述题 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

12、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 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 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 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13、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 识的能动性。 2.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制约、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 这个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有二:一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条件论的思想。联系是普遍的,而具体事物的联 系都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 主义者是条件论者。但又不唯条件,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又在创造条件和改变条件。二是有助于我们树立 整体性的思

14、想。和系统论一样,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功能上看,整体常常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我们在工作中 要有全局观念。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第二章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三、辨析题三、辨析题 1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 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4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

15、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 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 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 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 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 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16、此亦一是非”就是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 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 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 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