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类抗菌药一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6083610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生素类抗菌药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抗生素类抗菌药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抗生素类抗菌药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抗生素类抗菌药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抗生素类抗菌药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生素类抗菌药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生素类抗菌药一(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广范药理学教研室抗生素类抗菌药微生物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病毒和亚病毒原核生物:细菌、古菌。无胞核,只有原核或拟核真核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有核和核膜,多种细胞器原核细胞生物1.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放线菌单球菌双球菌弧菌:螺旋不满一环螺菌:26环螺旋体:6环以上2. 支原体:无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肺炎支原体3. 衣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在专性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生活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沙眼衣原体4.立克次体: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由节肢动物传播给人。斑疹伤寒、恙虫病5.螺旋体: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梅毒细菌 (革兰染色)G+(淡紫色)G(

2、淡红色)-内酰胺类抗生素-lactam antibiotics 青霉素类:窄谱、耐酶、广谱、抗绿脓杆菌、抗G- 头孢菌素类:一、二、三、四代 非典型的-内酰胺类头霉素类 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 单环-内酰胺类 -内酰胺酶抑制药 -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抗菌机制作用靶点:黏肽合成酶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PBPs分类:大分子量(60000140000)和小分子量(40005000)。与细菌形态和功能相关,维持细菌生命必需抗菌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PBPs活性,阻碍细胞壁合成,使细胞壁缺损,水分渗入,菌体膨胀裂解触发细菌自溶酶,使细菌裂解溶化 与PBP3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

3、素青霉素类抗生素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的衍生物, 母核中的_内酰胺环是抗菌活性所必需,已开发众多侧 链各异的人工半合成青霉素。6-APA分 类天然青霉素: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耐酸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V耐酶青霉素类:甲氧西林,异噁唑类青霉素广谱青霉素类:阿莫西林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 主要作用于G-杆菌青霉素类:美西林,替莫西林 窄谱青霉素 青霉素 G(Penicillin G) 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结构:侧链中含有苄基,故又名苄青霉素 性质:不稳定(1)水溶液易失效并产生致敏物,故用前配制;(2)易被酸、碱、醇、重金属离子破坏,避免合用 特点:不耐酸、不耐酶、窄谱【

4、体内过程】v 1、吸收:不耐酸,口服吸收少,需肌注或静滴;v2、分布: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广泛分布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中耳液及各组织,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v3、消除:不被代谢,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肾脏排泄,90%经肾小管分泌;v因此,合用丙磺舒可竞争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减慢青霉素 的消除延长作用时间。 【抗菌作用】青霉素对繁殖期敏感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敏感菌株包括G+菌、G-球菌及螺旋体,属窄谱抗生 素。 1、G+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 除金葡菌以外)等 2、G+杆菌:白喉、破伤风、炭疽杆菌、厌氧破伤风 杆菌、难辨梭菌、产气夹膜杆菌、丙酸

5、杆菌、真杆 菌、乳酸杆菌等 3、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少数G-杆菌如 流感杆菌与百日咳杆菌等 4、螺旋体:梅毒、钩端、回归热螺旋体等 5、放线菌:牛放线菌 多革阳、少革阴 螺旋体、放线菌临床应用各种球菌、杆菌和螺旋体的感染 1、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丹毒、猩红 热、蜂窝组织炎、化脓性关节炎、产褥热及败血症等;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 2、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脓胸、中耳炎; 3、G+杆菌感染如白喉、破伤风,但应加用相应抗毒血 清以中和外毒素; 4、G-球菌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不产 酶淋球菌引起的淋病; 5、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 6、放线菌病耐

6、药机制1.产生水解酶(-内酰胺酶)窄谱酶:仅能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广谱酶:水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超广谱酶: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 -内酰胺类耐药机制2.产生与青霉素结合的复合物,抑制进入菌体:大量-内酰胺酶与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迅速牢固结合后,使药物停留于细菌胞膜外间隙耐药机制3.PBPs组成和功能发生变化Z耐药菌株降低PBPs与-内酰胺类亲和力Z耐药菌株增加PBPs合成 Z耐药菌株产生新的PBPs4.菌膜通透性改变Z大肠杆菌突变,使胞膜通道蛋白丢失,通透性减小Z铜绿假单胞菌胞壁外膜缺少非特异性孔道蛋白对-内酰胺类天然耐药5.自溶酶减少耐药机制【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

7、表现:药疹、血清病、过敏性休克(最严重)等 罕见:嗜酸粒细胞增多症,颅内压增高 机制:青霉素降解产物等致敏原所致 防治:(1)询问过敏史;(2)皮试;(3)专用注射器,药物新鲜配制;(4)避免饥饿时注射或局部用药;(5)作好抢救准备首选肾上腺素 皮 试 注 意 事 项:v1.第一次用药需作皮试;v2.更换批号需重作皮试;v3.停药3天以上重作皮试;v4.皮试阳性者禁用青霉素抢救原则:v1.争分夺秒,头低仰卧位;v2.立即于上臂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 1.0mg,必要时重复应用;v3.必要时静脉注射或滴注氢化可的松和抗组胺 药;v4.呼吸困难者静脉给予氨茶碱等扩张气管药物 ;v5.出现血

8、管性喉头水肿者进行气管切开;v6.保温,注意维护呼吸和循环系统。2.赫氏反应v用青霉素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 炭疽病等时,出现症状加剧的现象v表现:寒战、发热、咽痛、头痛、心动过速等发生 于治疗后的68h,于1224h消失。 v对晚期心血管或神经梅毒患者危及生命v机理:(1)螺旋体抗原抗体免疫反应(2)短时间内被杀灭的大量螺旋体裂解释放内毒素v预防:初次小剂量给药 3.其他: 局部刺激(痉挛、青霉素脑病)高血钾、高 血钠等药物相互作用1.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竞争性抑制其分泌,抑制其排泄,延长作用时间;2.磺胺类、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与其合用产生拮抗作用。3.不可与

9、其他同类药物合用;4.不可与磺胺类、四环素类、红霉素类抑菌药合用。 半合成青霉素耐酸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特点:耐酸,不耐酶,可口服,抗菌谱同青霉素,抗菌活性较弱不宜用于严重感染半合成青霉素耐酶青霉素类异唑类青霉素 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苯唑西林(oxacillin) 氯唑西林 (cloxacillin )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 特点:耐酸耐酶;抗菌作用不及青霉素G可口服,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双氯西林作用最强;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半合成青霉素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ampi

10、cillin)特点:1.对G+和G-菌均有杀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2.可口服3.不耐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4.可用于伤寒、副伤寒以及G-杆菌所致的呼吸道和尿道感染5.口服引起胃肠道反应,大剂量iv致青霉素脑病、转氨酶升高、二重感染等。6.匹氨西林与海他西林作用与氨苄西林相似。阿莫西林特点: 1.结构为对羟基氨苄西林,作用与氨苄西林相似 ; 2.穿透细胞壁能力强;血药浓度高; 3.主要用于呼吸道、尿道、胆道感染的治疗,也 可用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溃疡病的治疗; 4.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和转氨酶升高。偶 有白细胞减少现象。半合成青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carbenic

11、illin)e不耐酸,不耐酶口服无效,对耐药金葡菌无效;e对G-杆菌作用强,尤对铜绿假单胞菌、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作用强,对G+作用相对弱。e用于烧伤继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的感染。e与庆大霉素配伍,但不能混合静脉注射主要作用于G-杆菌的青霉素类美西林(mecillinam) 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v特点:v1.作用于G-菌,对G-菌产生的-内酰胺酶 稳定,对某些肠杆菌科抗菌活性较强,对铜 绿假单胞菌无效。v2. 主要用于G-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v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 其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

12、与青霉 素类抗生素化学结构相同之处是均有一个 内酰胺环,与青霉素相比它有如下特点:v1.抗菌谱广,作用强v2.对-内酰胺酶稳定v3.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常用头孢菌素的分类v第一代:头孢噻吩、 头孢唑林(先锋霉素)、头孢氨苄( 先锋)、头孢羟氨苄、 头孢拉定(先锋) 等v第二代:头孢呋辛、 头孢孟多、头孢克洛 头孢呋辛酯 等v第三代:头孢克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 、头孢他定 、头 孢哌酮 等v第四代: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头孢克定 等体内过程v1.吸收:口服、注射给药, 可口服的头孢菌素如:头 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噻吩、头孢克 洛、头孢呋辛酯、头孢克肟、头孢布烯可口服v2.分布:第三代

13、、四代头孢菌素穿透力强,分布广, 易透过胎盘,可透过血脑屏障v3.多数头孢菌素t1/2较短(0.52h),三代头孢曲松 最长,可达8hv4.排泄:主要经肾脏排泄v 注意:头孢哌酮、头孢克肟主要经胆汁排泄抗菌作用抗菌谱: 1.第一代和第二代对G+菌作用较强,对G-菌 含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作用弱或无效;2.第三代和第四代对G-菌作用较强,对G+菌 作用弱 作用原理:与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同v与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 粘肽的形成从而阻碍细胞壁合成v杀菌药第一代头孢菌素特点组织穿透力差,脑脊液浓度低对青霉素酶稳定,可被G-菌的-内酰胺酶水解抗菌谱较窄,对G+菌作用较第二、三代强,对G-

14、菌作用较差,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无效对肾脏有一定毒性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第二代头孢菌素特点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对多数-内酰胺酶较稳定抗菌谱较广,对G+菌作用与第一代相似或稍弱对G-菌作用增强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对肾脏毒性较第一代轻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头孢曲松(菌必治)、头孢噻肟 、头孢哌酮(先锋必) 头孢克肟、头孢布烯(362页纠错)对G+菌作用弱于第一、二代,对G-菌作用更强,对铜 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有效。对-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第一、二代耐药G-菌有效对肾脏基本无毒性t1/2较长,分布广

15、泛,组织穿透力强,可渗入脑脊液用于重症耐药G-感染,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低 下的重症感染及厌氧菌感染。第四代头孢菌素特点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头孢噻啶对G+菌和G-菌产生的-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抗菌谱广,对G+菌,尤其对金葡菌抗菌作用 增强,对G-菌范围增加,对多数厌氧菌亦有 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用于对其他头孢菌素(包括第三代)耐药 的各种感染对肾脏基本无毒性各代头孢菌素的特点药名 抗菌谱 酶稳定性 用途 肾毒性G+ G- 第一代 强 弱 耐青霉素酶铜绿假单胞菌 -内酰胺酶差 金葡菌感染及厌氧菌无效 第二代 强 稍强 -内酰胺酶 产酶耐药G-铜绿假单胞菌 稳定 杆菌感染; 降低无效,部分对 敏感G+菌 感染厌氧菌有效第三代 弱 强 高度稳定 重症耐药G- 基本无毒铜绿假单胞菌 杆菌感染及厌氧菌有效第四代 弱 更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