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创新教学设计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27013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坐井观天》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坐井观天》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坐井观天》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坐井观天》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坐井观天》创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坐井观天》创新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坐井观天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问题导入,提出质疑。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天有多大吗?(生答,总结评价) 。2、可是,从前有只青蛙和小鸟因为这问题争论起来,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带着我们的好奇心,一起来学习课文坐井观天3、 (板书:坐井观天。 )齐读课题。4、激发学生的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思考然后全班交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初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带着刚才的问题大家自己读课文,试试能不能找到答案,并给课文标上自然段,还要用笔圈出躲在课文的生字宝宝。 )2、检查读书情况,了解课文大意。3、检查读书情况,识读生字: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三个生字宝宝都找

2、到了?(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解答质疑。4、了解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全班交流:小鸟和青蛙争论天有多大的故事。板书:争论)三、学习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全班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明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生答,师板书: 青蛙井里 小鸟井沿上)22、出示生字卡片“沿” (指名读,全班读)3、看课文插图,画井口图,贴画(青蛙和小鸟的图片) ,明确位置,巩固“井沿”学习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齐读课文 27 自然段,整体感知:课文中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三次分别是?1、学习第一次对话:分角色朗读:请男孩子扮演小青蛙,女孩子扮演小鸟,把课文第 23 自然段读一读。小鸟

3、的话说明了什么?(指名答,引导此说明飞了很远很久)2、学习第二次对话:分角色朗读,提出问题:读完这两段,你遇到了什么不懂的问题?解释“大话”:(大话就是不切实际,夸张的话) 并放到句中感悟:青蛙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认为小鸟的话是夸张的,而且句中还有两个感叹号,读的时候要肯定强烈些。 (师范读,后学生体会指名读)说说青蛙的观点。 (全班答,师板书: 青蛙:井口那么大)解释“无边无际”:(形容很大,没有边际) , 出示生字卡片“际” (指名读,全班读) ,把词语放到句子中朗读感悟,将感叹“大”的语气给读出来(师范读,生体会,指名读)3说小鸟的观点。 (板书: 小鸟:无边无际)3、学习第三次对话:

4、指名分角色朗读第 67 自然段,其他学生认真听。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情况。出示生字卡片“信” ,认读生字理解青蛙和小鸟的“笑” (小组讨论交流: 青蛙:取笑小鸟的夸张,误认为小鸟弄错饿还不懂。 小鸟:取笑青蛙自以为是。 )4、齐读第 6-7 自然段。5、总结:在这节课里,小朋友们认识了两个动物朋友青蛙和小鸟。知道它们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他们各持不同观点的理由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内容:1、全班朗读课文,指名回答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理解中心:回忆课文中青蛙和小鸟的观点。2、小组讨论,谁说得有道理。 (指名答)做纸筒看天花板的实验:将课本卷成一

5、个纸筒,单只眼睛通过纸筒看天花板,只能看到纸筒大的天花板的实验。3、总结实验:要想看到大的天花板,应该怎样做?就得摆脱纸筒的限制,把我们的视野放大,不能用片面的眼光看,而应该用全面的眼光看(学生做实验有感而发,言之有理即可)4、换角度思考:其实,我们用纸筒看天花板和青蛙坐井观天的4行为相似,道理一致。5、说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要想对事物有个全面的了解,观察或看问题时就得全面。板书: 道理:看问题要全面)三拓展创新:在课文的最后,小鸟劝小青蛙跳出井口,假如青蛙跳出了井口,肯定有一番精彩另类的历险记,那现在我们发挥想象,与同桌一起讨论:青蛙如果跳出了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写什么?(学生想象,讨论,指名回答)四识记生字1、认读生字:沿 际 信2、识记生字:信 沿 抬 际 蛙 错 答 还你是用什么方法又快又好的记住这些字的,请你说说。3、写生字:先描后临再默写强调个别字:“沿” 第五笔是横折弯; “信” 的言第一横要长些;“还” 的笔画笔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