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文献综述报告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78565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学文献综述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建筑学文献综述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建筑学文献综述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建筑学文献综述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建筑学文献综述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学文献综述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学文献综述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文献综述报告高密度内向性住宅研究初探1. 前言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应对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高密度住宅自古以来就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高密度住宅是尊重人性,以人为主体的居住模式,它利于建立邻里关系,加强社区的认同感及凝聚力。高密度的定义,在规划专业上,高密度在数据层面可以被理解为高容积率。而低层住宅的容积率总体而言一般要低于多层及高层住宅,但其本身根据组合形式在容积率上也有比较大的差异。在我国目前的住宅建设中,低层住宅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独栋别墅、联体别墅及低层联排式住宅为主体的低层低密度住宅, 其容积率一般控制在 0 5 以下;另一类是以密度较高的低

2、层联排式或单元式住宅及 4 层的上下户叠拼的联排式住宅为主体的低层高密度住宅,容积率在 0 6 一 11 之间。 这些住宅形式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态及土地资源稀缺的国情下,对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具有许多实际的参考价值。 2. 高密度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分析2.1 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的问题(1)社会性因素 1 9 9 4 年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 2 1 世纪议程 , 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提出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主题和目标一城市化与人类居住区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人类居住区功能;改善人类居住区功能;向所有人提供舒适的住房;促进建筑业可持续性发展;建筑节能和提高居住区能源利用效率;农业与农

3、村的可持续性发展;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乡镇中心。(2)功能性因素 低层高密度住宅排除了一般多、高层公寓式集合住宅带给人们的紧张、压抑感,又比独立的别墅多了居住环境的邻里氛围。由于这种建筑模式的建筑与室外空间在尺度及形态上的亲和性,利于将建筑与景观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丰富的过渡空间,从私密、半私密再到公共,形成多层次的人际交往空间,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场所。从建筑构造本身来看,低层高密度住宅由于其竖向功能设计的特点而给设计师完善设计功能留下了广泛的想象空间,当然也为购房者选择房型乃至度身设计留下了较多余地。 2(3)环境性因素 低层高密度住宅首先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最大价值,人群密集居住区的规划设

4、计要以人为本,建筑、人群密度、光、风、热环境等要符合健康原则。同时低层高密度住宅区具备了低层居住群空间环境的特征,低层住宅的宜人尺度和空间的层次性、空间氛围、良好的地接性及与自然的亲近等都是高层住宅所不能相比的。 (4)经济性因素 住宅步人商品化的过程中,经济因素的作用至关重要。低层高密度住宅介于独立别墅和集合式公寓住宅之间,在土地利用、建筑造价、能源消耗以及公共区域的维护、保安费用等方面能做到适中性。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必须保持一定的收益,因此必须保证一定的容积率。低层高密度住宅的容积率最高可达到 11,比独立别墅的 05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的一倍,适当的开发密度也有利于降低开发的土地成本。同时

5、低层住宅所能营造的较为舒适人性化的居住环境也保证了住宅商品高于同等区域一般多、高层公寓的市场销售价格。2.2 现状发展在目前的实践中,叠式联排住宅在空间设计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室内空间尺度的问题,许多设计为控制户型面积简单地采取减少面宽的做法(有的甚至降到 42 m 开间),由此而降低了居室的舒适度,使户型设计不合理;其次是组团空间的品质问题,每排住宅呈行列式布局,户与户之间的噪音干扰及庭院内的视觉干扰都很严重,而中国传统住宅是非常重视私密性与围合感的,因而它背离了国人的传统生活习惯;第三,为了达到较高的容积率,往往要采用多套以上的单元并联成排,同时缩小排与排之间的间距,既造成组团建筑外

6、部空间的闭塞感,又加剧了前后排的视觉干扰,而且这种封闭的建筑布局还妨碍空气的流通,对于湿热地区尤为不利。2.3 单体类型(1) 低层联排式住宅低层联排住宅是低层高密度住宅中最常见的类型,它是相互联结的独院住宅,共用隔墙,住宅面宽较b(一般为 6 米),多为二、三层。起居、餐厅、厨房在下层,卧室在上层。车库可设在底层或停在私家庭院内。各户一般都设有前后庭院。从用地条件看,联排住宅是非组合式低层住宅中最经济的一种类型。由于它在组合上3的灵活,可适应不同的地段和地形。组合的形式是多样的,可成排组合,成团组合,错接成排组合或呈席纹状组合。由于组合的形式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院落低层联排住宅可以根据地形灵活

7、布局, 利用单元的变异与组合来解决私密性问题;通过各种叠拼组合来提高居住区的密度并减少单个户型的面积。它的连续的街立面可以形成多种形态的城市空间。它们可以有统一的立面或不同的处理,形成近人尺度的、动态的、独特风格的街景、广场及庭院。由于低层联排住宅的相对独立性和空间的二纬性,使得低层联排住宅有着远较多、高层住宅更为丰富、灵活、自由的室内外空间。 (2)低层单元式住宅 低层单元式住宅即通过公共交通空间将多套住宅单元组合在一起的低层住宅,又称组合式住宅。这种住宅形式由于户与户之间采用公共楼梯走道联系,因此可以形成高密度的群体,在节约用地方面较非组合式住宅更为显著。低层单元式住宅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与

8、发展时期的住宅建设中曾经大量建造,由于其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对地基的要求不高,便于在技术条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工业化批量生产,同时这种形式在密度上的优势,使得在解决大量人口的急需居住问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低层单元式住宅多为三层左右,通常以“周边式街坊”进行布局,每个街坊的住宅沿周边布置,向内围合成三合院、四合院,令居住群中心拥有较宽敞的活动场地,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往,孩子们拥有一个相对安全, 自由的活动场所。低层单元式住宅的缺点也显而易见,由于其居住密度比一般多、高层住宅区大,且由于平面组合的关系,不能象低层联排住宅那样独户独院, 因此户与户之间在视觉干扰和噪声干扰上比较严重,影响了传统居住理

9、念中非常重要的私密性。 (3)叠合式联排住宅 叠合式联排住宅指相互叠加并联建的住宅,叠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各户均有独立的出人口。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是上下户叠拼的联排住宅,一般为四层,12 层为一户复式住宅,34 层为一户复式住宅。下层住户结合自己的私家庭院设置独立的出人口,上层住户则以阳台或露台取代,一般也有独立的楼梯。 叠合式联排住宅由于其空间的可塑性与低层联排住宅相似,并且对土地的利用更为经济,所以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建筑师和规划师的重视。目前房地产市场非常热门的一种开发品种一“情景花园洋房”就是叠合式联排住宅的一种形式。 43. 总结“无论空间和时间意味着什么,特定的场所和场合都会有更多

10、的含义。在人们的意象中,空间就是特定的场所,而时间在人的意识中则是某些事情发生的特定场合。 ”建筑空间本身并不是抽象的 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含意丰富的建筑语汇来控制其形成,但正如阿多凡 艾克所说的那样,在空间中居住的人们以自身的活动将其变成了场所,在这点上他们比建筑师做得更多。同样,居住空间设计也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建筑师可以通过控制空间的形成以使之更好地适应人的活动,或是通过各种空间的有机组合给人的活动提供更多可能性,从而满足使用者空间体验多样性的要求。空间与时间的内在联系隐蔽在建造者和使用者的先后介人之中,对于物理空间的人性化处理也正是源于对这种内在联系的关注,我们期待通过实践这种关注,

11、使得设计、建造、使用三者之间获得更为紧密的内在联系。所以以低层高密度平面格局将成为中国传统居住新的理念。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规划、建筑、环境、室内设计之中。 5参考文献 1林其标等编著.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丁文捷,2006,住宅 PPP 项目的风险分配策略,科技交流,第 17-19 页 3邓述平,王仲谷主编.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曙松,张旭,王淼,2006,住宅建设融资现状和创新趋势,国际融资第 9 期, 5林玉莲,胡正凡编著.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韩建新编著,颜宏亮.2

12、1 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7涂逢祥编著.世纪初建筑节能展望J.建筑 20018白胜芳编著.节约能源保护环境N.中国建设报(中国建材)CN11-0038,2003 9刘素萍编著.建筑节能与围护结构J.工业建筑 200110朱伟编著.房屋建筑节能技术的几点措施J.甘肃科技 200211刘加平编著.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的利用J.能源工程 200112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3聂兰生,邹颖,舒平.21 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414Brampton, K. Modern Architecture : A Critical History ,Thames and Hudson , London, England ,1992.15 Plazas Of Southern Europe. Tokyo Japan: Process Architecture, 19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