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配制技术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44640231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65 大小:2.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配制技术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配制技术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配制技术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配制技术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配制技术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配制技术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配制技术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活性粉末混凝土 ( R P C )的配制技术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摘要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国内 外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概况及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和本省的实际情况,使用福州地区常见的原材料,成功地配制出 具有 优异力学性能的活性粉末混凝土 ( R P C a根据 R P C 2 0 0的配制原理,在福州地区 范围内 进行原 材料调研, 选定了配制 R P C 2 0 0的所需要原材料;比较了不同制作工艺对 R P C 2 0 0性能的影响,确 定了 最佳投料方案。 分析了 水泥熟料矿物的水 化反应过程, 提出了 制作R P C 2 0 0的 基准配合比, 并在其基础进行五批3 1 组试件的配合比

2、 试验,确定了R P C 2 0 0 组分的 最佳比例。研究R P C 2 0 0 在不同养护条件下强度发展的规律。 制作四批2 3 组试件, 进 行了 标准养护、热水养护、高温干热养护、蒸汽养护等四 种不同的养护制度的对比 试验,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采用蒸汽养护的 R P C 2 0 0后期强度发展稳定,并 且蒸汽养护技术成熟, 养护设备无需改造就可用于 R P C 2 0 0构件的 养护,具有 显著的经济效益。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 ( E S E M)技术, 对 R P C 2 0 0 的微观结构进行 了初步研究,分析R P C 2 0 0 在不同养护方法下力学 性能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三批

3、7 组棱柱体试件和三批2 2 组立方体试件的力学性能试验, 测定了R P C 2 0 0 棱柱体抗压强度、 立方体强度、 劈拉强度、 弹性模量、 峰值应变、 泊松 比 等参数,并建立了 变形模量和峰值应变的拟合公 式。关 键 词 : 活 性 粉 末 混 9 材 料 念 抓 尸 配 .aA 养 护 A K. , 力 学 丽E XPERI M EN了跳L I NVE STI GATI ON ONCOMP OUNDI NG T ECHNOL OGY AND MECHANI CALPROPERTI ES OF REACTI VE POW DER CONCRETEAb s t r ac tI n t h

4、 i s p a p e r , o n t h e b a s e o f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m o s t u p - t o - d a t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R e a c t i v e P o w e r C o n c r e t e ( R P C ) i n d o m e s t i c s a n d a b r o a d , i n t e r m s o f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c o n d i t i

5、 o n a n d t h e u s i n g o f t h e c o m m o n m a t e r i a l i n F u z h o u , R P C w i t h e x c e l l e n t m e c h a n i c s p e r f o r m a n c e a n d d u r a b i l i t y i s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p r e p a r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R P C 2 0 0 s b a s i c p r i n c i p l e s ,

6、t h e r a w m a t e r i a l u s e d i n t h e R P C w a s s e l e c t e d 妙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n F u z h o u . D i ff e r e n t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w e r e c o m p a re d , w h ic h w o u ld a ff e c t th e R P C 2 0 0 s p e rf o r m a n c e , a n d m ix in g s

7、 e q u e n c e w as d e f in e d . T h e h y d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c e m e n t w as a n a l y z e d a n d t h e b a s i c s t a n d a r d r a t i o o f R P C m a n u f a c t u r e w as p u t f o r w a r d , a n d t h e b e s t r a t i o w a s d e t e r m i n e d b y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8、 t o n t h e t o t a l o f 5 b a t c h e s w i t h 3 1 g r o u p s .T h e 5 b a t c h e s w i t h 3 1 g r o u p s o f s p e c i m e n s w e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f o u r d i ff e r e n t c u r i n g s y s t e ms i n c l u d i n g s t a n d a r d c u r i n g , h o t w a t e r c u r i n g , d ry h e

9、 a t c u r i n g a n d s t e a m c u r i n g , a n d t h e r e g u l a r i ty o f R P C 2 0 0 s s t r e n g t h w i t h d i ff e r e n t c u r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 w as s t u d i e d . A c o n c l u s i o n w as a c q u i r e d b y t h e e x p e ri m e n t t h a t t h e R P C 2 0 0 s s t r e n

10、g t h d e v e l o p s s te a d ily in t h e s te a m c u r in g w h ic h is m a tu re a n d th e e c o n o m ic b e n e fi ts is mo re n o t a b l e .U s i n g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a n n i n g e l e c t r o n m i c r o s c o p e , t h e m i c r o s t r u c t u

11、r e o f R P C w a s p r e l i m i n a r i l y s t u d i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r e as o n s f o r t h e d i ff e r e n c e o f me c h a n i c s p e r f o r m a n c e i n t h e d i ff e r e n t c u r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 3 b a t c h e s w i t h 7 g r o u p s o f p r i s m c o n c r e

12、 t e t e s t s p e c i m e n s a n d t h e 3 b a t c h e s w i t h 2 2 g r o u p s o f c u b e o n e s w e r e u s e d i n m 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t i e s t e s t , a n d a s e r i e s o f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R P C w as a c q u i r e d s u c h a s p ri s m a t i c s t r e n g t h , t h e

13、c u b i c s t r e n g t h , s p l i t a n d p u ll s t re n g th , d e f o r m a t io n m o d u l e , p e a k s t ra in , P o is s o n s r a t io . T h e fo r m u la o f t h e d e f o r ma t i o n m o d u l e a n d p e a k s t r a i n w as e s t a b l i s h e d .K e y wo r d s : R e a c t i v e P o

14、wd e r C o n c r e t e , M a t e r i a l S e l e c t ,p r o p o r t i o n i n g o f R P C , C u r i n g S y s t e ms ,Me ch an i c al Beh a v i o r s活性粉末混凝土 ( R P C )的配制技术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第一章绪 论R P C的问世混凝土材料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早在数千年前,我国人民及古埃及人就用石灰与砂混合配制的砂浆砌筑房屋, 后来罗马人又使用石灰、 砂及石子配制成混凝土, 并在石灰中掺入火山 灰配制成海岸工程的混凝土。1

15、8 4 2 年阿 斯 普 丁 ( A s p d in ) 发明 波 特兰 水泥 ( P o r tla n d C e m e n t ) , 使混 凝 土 胶结材料发生了 质的变化, 大大提高了混凝土强度、改善了其工作性能。但在 此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结构混凝土强度一直徘 徊在 2 0 - 3 0 M P a的范围内,直到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建筑工程中才开始使用强度为 4 0 MP a 左右的混凝土。由于建筑结构向高层、大跨度及重型化发展,极需减小结 构的截面尺寸、大幅度减轻结构自 重, 因 此如何提高结构混凝土强度己 成为工程界的重要 课题。 国内外学者也对高强混凝土的

16、性能、 配制技术、工 程应用以 及存在的问 题进行了广泛研究。高强混凝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 三个阶段D l : 第一 阶段大约是2 0 世纪 3 0 年 代初至6 0 年代, 其主要技术途径是选用高 标号水泥、 降低水胶比、 减少砂率配制千硬性高强混凝土,其基本工艺是 采用振动、加压、真空、 离心等手段。如 1 9 5 9 年北京二建使用高强混凝土制作跨度达6 0 米的 预应力混凝土屋架。 这一 阶段的高强混 凝土多为干硬性、坍落度太小,施工相当困难,无法普及推广, 基 本上处在工业试验阶段。2 0 世纪6 0 年代高效减水剂研制成功并在工程上应用, 解决了 低用水量导致 混凝土低流动性的问题, 从此高强混凝土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如6 0 年代初日本开发出M T高效 减水剂, 并于1 9 7 0 年使用高效减水剂制作并通过高压蒸养获 得强度达 9 0 M P a 的高强混凝土。掺用高效减水剂, 虽然可在低水灰比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 但是坍落度经时损失大, 混凝土的高流动性往往难于持久。 为了 解决这一问题,国内 外开始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