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名”组合的修辞学阐释及语言规范问题的新探究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44606606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77 大小:3.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副名”组合的修辞学阐释及语言规范问题的新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副名”组合的修辞学阐释及语言规范问题的新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副名”组合的修辞学阐释及语言规范问题的新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副名”组合的修辞学阐释及语言规范问题的新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副名”组合的修辞学阐释及语言规范问题的新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副名”组合的修辞学阐释及语言规范问题的新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副名”组合的修辞学阐释及语言规范问题的新探究(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竺副刍= = 组金数修蓝堂闺叠论文作者签名:盗盈指导教师签名:论文评阅人1 :评阅人2 :评阅人3 :评阅人4 :评阅人5 :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1 :委员2 :委员3 :委员4 :委员5 :丝璺缝垫丝毖红么錾 壑剁童拯撞毖丝盔鎏答辩日期:幽圣笙塑丝旦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揎丛! 竖基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

2、文作者签名:朱磊签字嗍劢厂乙年夕月影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揎刿竖整盘堂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揎刿竖蕉盘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劢绛导师躲 “程度副词+ 具体名词” “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因此,在规范“副+ 名”组合时,要针对其不同的类型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杨海明、李振中( 2 0 0 4 ) 以网络与期刊文本为基础,把“副+ 名”组合中的名词分

3、成指人名词、物质名词、处所名词和抽象名词四类,并且分析了“副+ 名”组合提取这四类名词性状因子的方式。他们认为“副+ 名”组合的表达是表达者经济动因造成的,接受者提取名词的何种性状因子则是由象似动因驱动的,因此“副+ 名”组合的确立是经济动因与象似动因竞争与避让的结果。张伟( 2 0 0 5 ) 通过调查发现,人们对以“很+ 名为代表的“副+ 名”组合认可度有这样一个大致的倾向:“很”+ 抽象名词 “很”+ 个体名词 “很”+ 专有名词。这一结论佐证了能受副词修饰的大多是抽象名词的论断,因为这些名词“较容易分离出描述性语义特征“ 。作者还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副+名”组合已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4、。作者认为“副+ 名“ 组合的主要来源是方言和作家的创作。作者从被试的个人背景中发现,个人的阅读量跟“副+ 名”组合的认可度正相关,方言因素对该组合的认可度也有很大的影响。王云昀( 2 0 0 6 ) 把“副+ 名”组合中的名词分为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作者指出抽象名词的内涵义丰富,比具体名词更有资格进入“副+ 名”组合。不过,具体名词可以通过添加“气、味、腔、调等后缀,转化为抽象名词。刘茁( 2 0 0 9 ) 发现了名词在接受程度副词修饰时从易到难的规律:从抽象名词到指人名词、指物名词,再到专有名词。根据范畴理论,作者认为越是处于边缘的、越是具有内涵意义的非典型名词,就越容易进入副名结构。因

5、此,作者建杭卅I I N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引论议在运用“副+ 名”组合时,要尽可能使用抽象名词,之后使用指人名词和指物名词,而使用专有名词时要有充足的语境支持。罗建平、黄伶燕( 2 0 1 0 ) 在探讨“副+ 名”组合中名词的非范畴化与聚合关系时,通过对专有名词、兼类名词、个体名词等的历时语料的观察和分析,认为专有名词聚合于该组合主要取决名词的内涵意义,或其指称的典型事件的特征意义,其适用性与语境有关;兼类名词由于非范畴程度高,名词高度形容词化,所以可聚合于该组合;普通个体名词聚合于该组合主要受先前非范畴化现象的影响,取决于交际意义。当然,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只是对研究:文献的大致划分。

6、事实上,对“副+名组合的剖析不是运用单一理论就能完成的。一种理论只是代表一种视角,而要全面认识一种语言现象,必然要通过其他视角进行辅助观察。比如,上述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副+ 名”组合进行研究的理论中,也积极借助了语法、语义等理论知识。1 2 3 当前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及其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副+ 名”组合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第一,语言学界对“副+ 名”组合的分析越来越具体,有的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不同的标准为该组合划分出了不同的类型,便于今后深入研究。第二,研究者对“副+ 名”组合的产生动因和生成方式论述比较充分,认为该结构的产生是表达者独特的认知体验并且对该组合语言层面的表

7、现方式作了较为细致的描写。第三,人们在研究时该组合的生成和运用时充分考虑了社会、语境等因素。第四,认识到了该组合在不同的语体和人群中的运用有所不同,在规范时要避免“一刀切”。当然,上述研究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第一,既然该结构的产生是表达者独特的认知体验,那么不同表达者的个人认知与约定俗成的公众认知之间的关系是否一致? 如不一致,不同类型的“副+名”组合是否对应不同类型的个体认知体验。6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 引论第二,研究侧重于该组合的生成方面,对于该组合的具体接受过程研究研究不够深入。接受者的认知状况各不相同,理解该结构的过程是否相同? 当接受者面对不同类型的“副+ 名”组合时,其

8、理解过程是否相同?第三,对该组合在社会层面上产生的作用论述不足。既然不同人群对该结构的接受度不同,那么接受度不同,形成的话语群体是否也不尽相同? 这对于社会语言生活有何影响,又该如何规范?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站在修辞学的角度进行剖析。既然修辞学的研究涉及认知、社会两个维度,那么它就可以解释表达者的修辞动机和接受者的理解过程,也能够依据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上探讨该组合对社会的影响。当然,在认知、社会维度中进行研究,论文需要结合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 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1 3 I 研究内容本文分成两个部分,即对“副+ 名”组合的修辞学阐释和对语言

9、规范问题的新探究。“修辞行为涉及三个宏观层面的问题:修辞者、听众和话语”( 邓志勇,2 0 1 1 :6 6 ) ,修辞是立足于交际的活动,交际活动是由表达方和接受方共同参与的,而且成功的交际活动必须是“由具有约束力的经双方认可的规范所支配,这些经双方认可的规范规定了对行为的相互期望,并至少必须得到两个行为主体助理解和承认”( 哈贝马斯,1 9 9 8 7 ) ,也就是需要表达方和接受方实现互动。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也分成三部分,即从表达方、接受方以及两者的互动这三方面来对“副+ 名”组合进行修辞学阐释。从表达方角度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修辞动机进行的剖析;从接受方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是

10、探讨人们在理解“副+ 名”组合时具体的接受过程;而根据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发现“副+ 名”组合在社会话语层面的运作规律,并尝试为这种语言现象的规范提供建议。在具体规范“副+ 名”组合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语言现象,我们还要从一般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引论意义上对语言规范问题进行思考,重新认识语言规范活动的本质。这便是本文的另一研究内容。1 3 2 研究意义本文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意义。在理论上,本文以“副+ 名”组合的探究为依托,力求从认知和社会层面展开进一步深入的修辞学研究,从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探明“副+ 名”组合的产生、发展规律,并试图为修辞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模

11、式。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也能为修辞学的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一些帮助。在实践上,本文通过分析“副+ 名”组合在社会话语层面的运作规律,为人们对该组合的规范使用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建议。同时,本文的研究也为语言规范化的研究提供新的原则和方法,促进社会语言生活的繁荣与有序。1 4 本文的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本文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研究进路,即进行演绎推理,提出理论假设,再通过相关语料进行验证。相关的语料大部分来自先前研究者的文献以及网络资源等,凡未加注明的均为笔者自拟,但其显然也是建立在现实依据之上的。具体的研究步骤如下:1 修辞活动由表达方和接受方组成,而表达者与接受者的互动形成了社会交际。据此,论文分

12、成表达方、接受方和话语交际平台三个部分。2 根据公共认知与个体认知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表达者不同的修辞动机,区分不同的表达者。3 根据接受语境中现实因素和可能因素的不同状况,分析接受者的接受过程,划分出不同的接受类型。4 根据不同表达者与不同接受者之间的交际状况,从话语层面划分不同的社会话语群体,并分析这些群体在社会中的话语活动来分析“副+ 名组合的运用状况,进而为该组合在社会中的合理使用提出建议。5 依据对“副+ 名组合研究结果,我们将视野扩大到其他非规范的语言现象上,以此从普遍意义上对语言规范问题的实质和规范语言的方式进行新的探杭卅I N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引论讨。总之,本文试图建立一

13、个以“副+ 名”组合的言语现象为依托,从表达方、接受方和社会话语三个角度切入展开研究的一种模式。当然,在分析过程中伴随着视角的切换,分析模式也将相应改变,多种理论综合应用。谭学纯( 2 0 0 9 ) 认为,“不同研究模式的使用是否合理,能够接受审视的,只是研究成果,而不是研究模式本身。”美国修辞学界的实践也表明,“美国修辞学研究的繁荣还在于研究方法的灵活,不拘泥某一个权威、或一家之说。譬如,其修辞批评研究倾向于采取兼容并蓄,只要对修辞现象有解释力的就拿来使用,不管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甚至不管学科领域,似乎很少从头到尾完全按照一个人的修辞理论、或按照固定的模式程序去做修辞分析的,批评者往往使

14、用古今修辞学中的元理论、核心术语等去阐释和评价修辞行为。”( 邓志勇,2 0 1 0 ) 表达方、接受方和互动交流是三个不同的领域,必然各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客观上需要不同理论的融合;就方法论上说,这也是对陈望道先生所倡导的“古今中外法”的践行。因此,本文甘愿冒失败的风险也要尽力为中国修辞学的理论建设奉献出绵薄之力。9杭州I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表达视角下的“副+ 名”组合探究2 表达视角下的“副+ 名”组合探究如前所述,研究者对“副+ 名”组合产生的原因在认知方面多有论述,如刘正光、崔刚( 2 0 0 5 ) 、丁加勇、戴玮( 2 0 0 7 ) 、刘茁( 2 0 0 9 ) 、王寅( 2

15、 0 0 9 ) 等人运用不同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副+ 名”组合做了剖析,意识到该组合的产生源于表达者自身独特的认知体验。不过,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认知共性与约定俗成的语言之间的关系,而修辞话语具有临时性,突破了既定的语言规范,体现着表达者独特的认知个性。表达者的认知个性与人类的认知共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认知个性之间也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对“副+ 名”组合的研究需要建立在修辞学与认知语言学相交叉的视野之内,探究表达者个体所拥有的不同修辞动机。2 1 语法现象与修辞现象在论述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副+ 名”组合为何属于修辞现象做一番界定。在传统的修辞学理论中有一种“转类格”,既

16、“把某一类词转化作别一类词来用”。( 陈望道,1 9 9 7 :1 9 0 ) 对于“副+ 名”组合来说,就是名词转用为了形容词。不过,基于“副+ 名”组合大量出现的事实,有人认为“副+ 名”组合是一种语法现象。转类需要区分历时和共时两种不同情况( 王希杰,2 0 0 7 ) ,即语法的转类和修辞的转类。方梅( 2 0 11 ) 认为修辞上的转类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句法特征的不充分性,第二是较弱的可类推性”,而“副+ 名”组合就具有这两个特点。首先,“副+ 名”组合中的名词只有在组合中才能发挥形容词的作用,失去程度副词的配合有时会难以明确表义,对于具体名词来说尤其如此。如:( 1 ) a 他这个人很山东。b 丰他这个人山东。( 2 ) a 这种做法相当男人。b 木这种做法男人。本章部分内容已发表。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表达视角下的“副+ 名”组合探究其实正如张谊生( 2 0 1 0 ) 所言,有的程度副词“在长期使用中,本身原有的程度义已逐渐磨损而消退”,人们使用它们“有时并不在于强调状况”。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