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期末总结重点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155805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资源管理期末总结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信息资源管理期末总结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信息资源管理期末总结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信息资源管理期末总结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信息资源管理期末总结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资源管理期末总结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资源管理期末总结重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资源管理期末总结重点信息资源管理期末总结重点1、信息: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所依赖和使用的一种既非物质又非能量的东西,表现形式可以是消息、信号、数据、情报或知识。2、信息的性质:普遍性、客观性、动态性、可识别性、可传递性、可处理性、可度量性、可共享性(同一内容的信息可以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为两个或多个信宿获得、使用) 、依附性、时效性。3、信息资源:狭义上,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广义上,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4、信息资源的特征:具有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作为生产要素的人

2、类需求性,稀缺性,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与物质资源相比有共享性,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时效性,不同一性,驾驭性。5、信息资源的功能:经济功能,最重要的表现是它对社会生产力系统的作用功能;管理功能,以企业为例,主要表现为协调和控制企业的五种基本资源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决策和预测功能,体现在没有信息就无任何选择和决策可言和没有信息的反馈,选择和决策就无优化可言;其他功能有教育功能和支持科学研究,政治,娱乐,军事。6、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条件:信息经济的崛起,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向更多地依靠信息的投入,无形的信息变成了重要的经济资源;信息观念的转变,信息被看作与能源资本劳动力同等重要的经济资源,信息需要

3、管理成为信息活动中的共识;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浓缩了空间和时间,信息系统给组织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处理工具和手段;企业的根本转变。7、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特点:制定信息政策规范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赋予信息资源管理权威定义,设置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和官员。8、工商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特点:将信息作为组织的重要资源;以资源管理代替技术管理;以提高生产率为切入点,以支持组织战略为最高目标;设置 CIO。81、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意义:促进了社会的信息化;开辟了管理新天地;确立了信息资源在组织战略资源中的地位;有助于实现组织管理模式的转变。9、我国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传统管理,信息管

4、理,资源管理,知识管理(马费成提出) 。特征:综合性,技术性,二重性。10、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是组织;信息资源管理的客体是广义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组织效益;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11、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分为微观信息资源管理(基于组织层面,目标是满足组织信息需求。手段是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构建各类信息系统来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管理过程:从组织出发,制订信息政策、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全面规划、以信息战略支持组织战略、以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和宏观信息资源管理(基于社会层面,目标是满足社会用户信息需求。手段是国家信息政策法规。过程:从全社会出发

5、,全面规划信息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兼顾信息资源利用的公平) 。12、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技术手段(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信息加工方法) ,经济手段(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的利益诱导作用,促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从经济利益上关心自己的活动) ,法律手段(用以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各种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手段(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采取命令、指示等形式来直接控制和管理信息资源及其相关活动) 。13、理论学派:1)信息系统学派理论主要来源与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已建立满足组织需要的信息系统为核心,故称为信息系统学派 主要理论:

6、信息是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信息资源管理是对管理的创新;信息资源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信息资源需要综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系统和其他学科相互整合的产物;信息资源管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强调信息的资源特性和经济特性;强调通过信息系统管理提高组织的生产率;将信息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注重案例研究和集体研究。2)记录管理学派理论主要来源与信息技术在记录管理中的应用,侧重于研究记录管理紫铜的建设。主要理论:逻辑起点是记录;记录管理是指从记录产生到最终清除之间的系统管理;目标是在最适当的时间、以最低的费用、给适当的用户以最准确的信息。包括 4 个子系统: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和管理。特点:将信息

7、资源等同于记录;注重记录的生命周期;注重多媒体的集成管理。3)信息管理学派 14、系统论: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整体功能和整体目的的诸要素的有机综合体。基本观点有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有机联系;系统的动态性、层次性、目的性。15、控制论:a 控制过程:感受机构控制机构执行机构信息反馈(将反映控制结果的系统状态信息或输出信息经处理后输送回来,再作用于系统从而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b 反馈功能: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是使下一个输出的影响逐渐减少,缩小同既定目标的差距,趋向于稳定状态的反馈。控制系统一般通过负反馈来调节和控制系统 c 研究内容: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 d 方法

8、:确定系统、收集有关数据、建立控制模型、基于模型的系统分析、将研究结果与实际比较,做出模型精度分析。16、管理理论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信息资源管理是以信息资源为对象的管理活动,管理理论和思想的主要发源地在于企业,而企业管理又是信息资源管理源起之一。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领域中衍生出了信息资源管理。其背景因素为:a 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影响;b 竞争态势的形成;c 组织机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d 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17、传播的基本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2)申农韦弗线性模式 注意到噪音在传播过程中的促在和作用。3)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 变

9、单项直线性传播为双向循环式传播,并引入了反馈机制。4)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18、信息交流过程中涉及的因素:信息传递者(信息传递者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一方面由于信息交流活动始于信息传递者,另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交流活动的内容也取决于传递者,传递者对信息交流的范围及形式都具有控制力。传递者的主要目的:与他人沟通信息、协调行动;说服他人,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使人娱乐,获得享受) 、信息接收者、信息渠道(三种形式:人类自身的信息感官、各种人工信息中介、现代通信技术) 、噪音(指妨碍人们准确接收、理解他人所传递的信息的因素。系统内部噪音、系统外部噪音)和反馈(信息接收者在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的基

10、础上的反应,并将这种反应传递给信息传递者) 。19、对信息资源内容的管理包括:信息源管理、信息采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20、信息源:指所有产生、持有和传递信息的人、事物和机构。201、信息源的类型:按信息的加工和集约程度分为一次信息源、二次信息源、三次信息源和四次信息源;按信息的远动形式分为静态信息源和动态信息源;按组织边界分为内部信息源和外部信息源;按信息的载体分为个人信息源、印刷型信息源、缩微型信息源、电子型信息源、实物信息源(特点:直观性、客观性、综合性、零散性、实用性) 。21、信息源与信息资源的区别:信息源是蕴含信息的一切事物,信息资源是可利用的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可以是一种高质量

11、高纯度的信息源,但信息源不全是信息资源。22、文献信息源 文献四要素:文献的符号系统、记录方式、载体、文献信息23、各种文献信息源:图书(信息比较成熟稳定、滞后性) 、期刊(出版迅速、内容新颖、能迅速反映最新成果) 、报纸(及时性、内容丰富、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传播面广) 、科技报告(迅速反映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内容多样化、属于一次文献,即原始资料) 、政府出版物、专利文献(详尽、内容广泛、蕴含着技术信息法律信息和经济信息) 、标准文献(具有约束力、时效性、针对性) 、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24、文献的增长规律是指新出版的文献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长的规律25、文献的老化是指文献随其年龄的增长逐

12、渐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越来越少地被用户利用的过程。老化规律的影响因素:文献增长、学科特点不同、学科发展阶段不同、情报需求与情报环境。规律的作用:指导阅读、文献的组织管理以及文献的剔旧工作26、文献的分布规律是指文献在一定时期内空间上分布的总趋势,包括集中规律和分散规律。影响因素: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人为因素。作用:指导确定核心期刊、核心著者、核心出版社,指导文献收藏和信息检索工具的评价工作。27、个人信息源特点:及时性、新颖性、主观随意性、瞬时性 28、实物信息源特点:直观性、客观性、综合性、实用性、零散性29、电子信息源:广播(及时性、不受空间限制、雅俗共赏、听众无法自由选择、不停顿

13、)电视(视听兼备、兼容性强、感染力强、现场纪实性强、收视随意性)数据库(主要有参考数据库、源数据库、混合型数据库三种)网络(检索界面直观、操作方便、便于资源共享、信息更新快、检索价格相对便宜、服务形式多样、信息容量大、种类多)30、信息采集原则: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可靠性、经济性、及时性、预见性31、信息采集的途径:文献信息主要是购买、检索、浏览、交换、索取;个人信息主要是调查、采访、谈话、通信;实物信息主要是观察、考察、试验、监测;电子信息主要是收听、收视、检索、网络浏览、查询32、信息组织:信息整序和加工,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律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序化与综合,实现无序信息流向

14、有序信息流的转换。基本依据是信息的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33、信息组织的关键词法:关键词是从信息单元的题目、正文或摘要中抽取出的能够描述信息主题内容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两种形式:带上下文的关键词索引(包括题内关键词索引、题外关键词索引、双重关键词索引) 、不带上下文的关键词索引(单纯关键词索引、词对式关键词索引、简单关键词索引)34、信息组织分类组织法:分类组织法是从信息主题内容的角度组织和揭示信息,其语言基础是分类语言,具体表现形式是分类表。分类法包括:体系分类法(按学科、专业集中信息,提供从学科分类检索信息的途径) 、组配分类法(基本思想是整个分类表全由复分表组成,只给出一些基本概念的划

15、分标准,而不给出实际使用的概念子项。可分为分面组配分类法、组配-体系分类法、体系-组配分类法三种)35、信息检索: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求查找有关信息的过程,其核心问题和基本原理是信息集合与需求集合的匹配与选择。36、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分析用户信息需求,用确切的语句表达提问;选择检索系统;确定检索途径;编制检索提问式;实施检索;检索结果的分析37、信息检索效果 :目的是找出检索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信息检索效果的因素,以便于进一步提高信息检索的有效性。影响检索效果的因素:信息检索系统(信息的收录范围、更新周期、检索的结果的输出方式、标引语言、标引的网罗度) 、信息

16、检索者(要了解信息检索系统的基本情况、具备广博知识应对用户提问) 、信息用户38、信息检索效果评价:相关性是评价检索效果的重要方面,查全率(R)和查准率(P)是评价检索效果的重要指标。 查全率是检索出的信息数量与检索系统中相关信息总量之间的比率,查准率是检出的相关信息数量与检出的信息总量之间的比率。意义:信息检索是直接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工作,是信息资源被广泛利用并发挥潜在价值的重要途径,信息采集、信息组织、信息存储工作的价值在信息检索效果中才得以体现。39、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a 分类法(优势:系统性强、有利于对非文本信息的组织、检索范围易于调控、通用性。不足:关系表达能力欠缺、体系一维性、语言专业性太强、更新周期长、类目划分标准欠妥、部分类目划分逻辑性差、类名不规范、类目注释缺乏。完善:分类系统的构建、加大标引深度、减少类目层次、多维分类系统的构建、加快更新频率、加强分面组配技术的应用、加强检索结果的组织)b 主题法(分类:主题词法、关键词法;优势:直观性、相关性、组配性、动态性。缺陷:关键词的使用给数据交换和网络检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用性差、主题词结构复杂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