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追风筝的人》与《兄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267649 上传时间:2017-08-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追风筝的人》与《兄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比较《追风筝的人》与《兄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比较《追风筝的人》与《兄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比较《追风筝的人》与《兄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比较《追风筝的人》与《兄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追风筝的人》与《兄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 084 李颖瑜 200830401108不能承受之兄弟情追风筝的人与兄弟的比较内容摘要:追风筝的人与兄弟所讲述的都是处于底层环境中的兄弟感情,两本书里的兄弟情都历经了苦难:战争、文革而相依存,却都因为外因而经历了疏离。在这些动乱的社会背景之下所展现的感情愈加有着它的深刻性和感动,这兄弟情都是沉重的,而在沉重之外依旧显露出温情。关键词:兄弟情 苦难 温情 破裂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与余华的兄弟都是以两个少年为主角,以他们的情谊作为一个主题。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

2、到自责和痛苦,无法面对哈桑,于是用计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被迫与父亲逃亡美国。二人兄弟般的情谊便被彻底阻隔了。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次回到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好友竟然是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残忍与美丽交织。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二人相依为命,但是却因为一个女人,林红而分离。多年以后,宋钢去世,只留下李光头举目无亲地目睹着刘镇的变迁。它通过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展示了个人命运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的灾难性景象,也凸显了人性之爱的坚实。两本书都是放在

3、一个苦难的背景下进行的写作,追风筝的人的大背景是阿富汗战争,兄弟的大背景是文革。正是因为这背景的残忍才更加凸显出真情的珍贵。哈桑与少爷阿米尔是和同样的奶水长大的,所以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是兄弟;李光头与宋钢是重新组合的家庭形成的兄弟,相依为命直到成人,因此也永远是兄弟。但是作者的重点并不是只为了表现苦难,追风筝的人前部分是闲适平静的,哈桑与阿米尔形影不离,一起追风筝,一起在树上刻下友谊。而给人更多感动的是哈桑,他对阿米尔忠心耿耿,在受到阿塞夫的威胁时挺身而出。“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多次地出现在书里,这是一句比承诺重百倍的话,所以哈桑为了阿米尔而奋不顾身。兄弟中宋钢保证的“只剩下最后一碗饭来,我

4、会让给李光头吃;只剩下最后一件衣服了,我会让给李光头穿。”一样,宋钢与李光头抓虾、学做饭相依为命地成长起来,这种感情与文革的残酷到近乎人性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出了兄弟二人所带给读者的感动。然而,这感情却都遭到了疏离。追风筝的人里阿米尔亲眼目睹了哈桑被强暴却懦弱地未能帮助他,自此觉得愧疚,再也无法面对哈桑,最终导致了二人的分离;兄弟中宋钢与李光头喜欢上了同一个女人,最后宋钢得到了李红,得到了幸福的同时也觉得愧对李光头,兄弟二人因为一个女人而分离。两书都是以相似的情节发展展示了一对兄弟相依存而却分离的故事。除此之外,两本书都不仅仅是叙述这两对兄弟的故事,另一线索都引向了上一辈。阿米尔到很

5、晚才知道哈桑其实是自己兄弟的事实,这是因为父亲的隐瞒,父亲不想承担这一事实,只能将哈桑以仆人的身份留在身边来努力弥补一些对哈桑的不公平,以为阿米尔与哈桑会一直这么亲密。父亲为了赎清这“罪恶”,建设抚恤院,帮助一切他能帮助的需要帮助的人,他用这些来减轻他的罪恶感,于是他成了受尊敬的人。他虽然有着一些软弱但是还是带给了我们温情。兄弟也有着这么一位父亲,比阿米尔的父亲更为伟大的宋凡平,坚忍、善良,让我们在苦难与残酷中还能看见一些温暖,他努力把自己的不幸转化成一种轻松的气氛:给兄弟两人用“古人用的筷子”,教两人扫荡腿这两位父亲在书里承担的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的角色,而是以上一辈这一身份将两对兄弟联系起来,

6、并且在上一辈的故事中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使得这兄弟情更加难能可贵。因为这两个上一辈的不同,所以导致了两书中兄弟的地位不一样。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一直处于强势地位,直至他觉得对哈桑愧疚才使他心理上处于劣势;兄弟里宋钢与李光头却是平等的,但是李红和宋钢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平衡,而之后李光头和林红的私通再一次使兄弟二人的心理改变。哈桑一直为阿米尔付出,而最后宋钢也为了李光头和林红选择了自杀。两本书在故事发展到最后最大的区别便是给读者的感觉。追风筝的人以阿米尔竭尽全力就出了哈桑的儿子而结尾,在他带着哈桑的儿子追风筝时留给我们的是人性的温暖、希望以及这二人兄弟情的延续。在这沉重的兄弟情作用下,阿米尔完成了

7、自我的救赎和成长。兄弟里最后李光头捧着宋钢的骨灰盒感慨举目无亲,给我们的更多的却是无奈和失落。宋钢与李光头的兄弟情由坚强的相依为命的力量变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宋钢因为这情而选择自我牺牲,李光头最后醒悟过来却已经为时已晚。形成这不同的原因是胡塞尔意在苦难的大背景中凸现人性的顽强以及自我救赎和兄弟之间剪不断的联系;但是余华在苦难里呈现温情之后,却试图用近乎荒诞的情节去揭示苦难过后浮躁社会中人心的畸形变化。兄弟给我们展示了常态和非常态两种时期中的“苦难”形态。他对“文革”这段历史进行了“正面强攻”,为非常时期的“苦难”增添了悲悯和温情的东西。但是在常态时期,却添加了心理的变化,由内而外地腐蚀着人。与这

8、意图相对应的是两本书叙述方式和整个感情基调的差异。追风筝的人是以客观现实的叙述来完成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小说以风筝为引,以风筝开头,以风筝结尾。风筝也许最能代表人的命运,美好但漂浮不定,看似自由却又束缚重重。放风筝的人看似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但那控制的线却会割得自己伤痕累累;追风筝的人追逐的是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却又注定面临一路上沟壑的考验。哈桑为了阿米尔追逐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却因自己的懦弱和自私将哈桑推进万丈深渊,最后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逐风筝,完成了一个轮回。这平淡的叙述后面隐藏的是残忍的战乱、流亡、变态的欺压背景下兄弟之间的温情,作品最后给人的是欣慰的微笑。兄弟却是包含两种

9、基调:写李光头时,几乎都是嘈杂喧闹的,而写宋钢是几乎都是内敛低沉的。在宋凡平被打倒,李兰去上海,兄弟两相依为命时,两个小崽子有很多趣事,但是在笑着二人的小聪明的同时是带着泪的。李兰死了,用她的死把李光头托付给宋钢,把兄弟情谊推向了高点,这样的情谊却被来自一个女人的危机给撼动了,兄弟两分离以后这两种基调更加明显,李光头举行处美人大赛等等,都是几乎荒诞的,而宋钢托着病外出打拼却是让人心酸的。这也预示着两人之后的越走越远和着兄弟情的崩塌。兄弟这样充满温情的命名,小说以一个“无厘头”似的喜剧开头,但喜剧的落脚点却是小说主人公李光头的“辛酸落泪”。因为他意识到在这个地球上他已举目无亲,相依为命的兄弟宋钢

10、已经在三年前去世了。短短的开头似乎就注定了小说悲喜交织的风格。上一部是一个靠细节堆砌的故事,暖暖的对白,想想都会让我们会心微笑,虽然那是一个激烈而狂热的时代,平凡的兄弟情却更见恢弘之处。下部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夸张的描写则愈发呈现出兄弟二人的逐渐破裂。的叙述我们刘镇”式的叙述视角恰是其巧妙之处,它兼有第一人称叙述的真实感和第三人称叙述的便利,又能将作者的声音隐藏起来,让人物与读者直接对话。不时插入的以“我们刘镇”之口发出的议论,又时时提醒读者叙述者的存在,让读者可以更加对于这故事有亲近感。追风筝的人以阿米尔对索拉博所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结尾,是哈桑曾经对阿米尔说过同样的话得呼应,哈桑终于拥有了那份他追了一生的友谊与兄弟情了,阿米尔也能对这沉重的兄弟情坦然和骄傲了。兄弟以李光头极度的物质奢华和举目无亲形成鲜明的对照。当他再想起宋钢说过的最后一口饭也要留给他吃那句话时,他是一定是悔恨和自责的。和阿米尔一样,他也失去了自己的兄弟,但是阿米尔对得起这沉重的兄弟情了,而李光头却永远失去了这一份沉重的感情。参考书目:1追风筝的人胡塞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一版2兄弟余华,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年 8 月第一版32007-2008 中国文学评论双年选郜元宝 编选,花城出版社,2009 年 1 月第一版4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一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