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鉴藏讲座之再谈古瓷火石红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980962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玩收藏-鉴藏讲座之再谈古瓷火石红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玩收藏-鉴藏讲座之再谈古瓷火石红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玩收藏-鉴藏讲座之再谈古瓷火石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玩收藏-鉴藏讲座之再谈古瓷火石红(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再谈古瓷火石红 (马广彦 马 平 2002.11.27) 笔者认为火石红一词过于笼统,故根据生成原因、分布表现和色彩特征将其分为胎红、 窑红、刷红和假红种类型。在收藏年第期发表古瓷“火石红” 后,又 发现两件有关火石红现象的新的实物资料,特再介绍出来,供古瓷爱好者研究。胎内火石红年月,在西安古玩堆上见到一只周边残缺严重且已断裂为片的明早期青花 麒麟望月纹大盘残片(图) 。因摊主索价偏高本拟放弃,但突然看到断裂处胎内的许多火 石红斑,是我们在研究古瓷火石红中所没有见过的(图) ,遂二话不说买了下来。这只瓷片上火石红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不但表现于瓷器表面胎釉结合线露胎一侧,形成 胎红“散场效应”

2、,而且存在于胎内,形成“胎内火石红” 。进一步观察,发现它的分布有两 个规律性特点:一是它在瓷器胎内虽然在不同地方呈片状或条带状出现,但在每片或每条火 石红范围内总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小孔贯穿其中,有的孔径大至毫米,有的孔径小如针尖(如 图箭头所指 A 点与 B 点) 。二是凡有胎内火石红的地方,瓷器施釉薄的一面(盘之背面) 釉表下也会泛出釉下胎红的颜色。越是釉薄处,釉下胎红越显著,有的呈片状(如图C 点 所示) ,有的呈条带状(如图D 点所示) ,且每片、每条的釉面也必然有大小不等的鬃眼通 向胎内火石红层,并和其中的横向孔隙对应相通(如图箭头所指 A 点和 B 点) 。同时,对比了大量有胎红、窑

3、红和釉下胎红的古瓷片标本后,我们还发现这种胎内火石 红只存在于这种胎质粗松、烧成温度偏低、瓷胎玻化程度较差的器物上。而在所对比观察的 其他胎质坚细、烧成温度高、玻化成度好的瓷器标本上,虽然器物表面有鬃眼,胎内有空洞, 但却没有胎内火石红。笔者认为,这种胎内火石红是瓷器胎红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理由如下:第一,从烧成机理上讲,这种胎内火石红是瓷器出窑前二次氧化的结果,这是毫无疑义 的。但它不是窑红,因为瓷器上的窑红是窑炉内氧化亚铁离子在器成降温阶段与进入窑内的 空气发生二次氧化,然后附着于瓷器露胎处的火石红。如果这种胎内火石红属于窑红,那么 它应该是窑内氧化亚铁离子在二次氧化阶段,通过器表鬃眼以及

4、和它相连的胎内孔隙进入胎 内,并附着于孔隙周围。但此盘的圈足露胎处,除胎釉结合部露胎一侧有呈“散场效应”的 胎红表现外,其他露胎地方并没有窑红出现。而如果要出现窑红附着,首先应在器外露胎处 而不是鬃眼内部。第二,它也不是釉下胎红。尽管笔者对瓷器釉薄处为什么能发生氧化亚铁的二次氧化而 形成釉下胎红,从陶瓷化学原理上还弄不明白,正求教于相关专家,但釉下胎红现象的存在 也是不争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釉下胎红现象不但在宋元以前的“老窑瓷”和明清瓷上都 有出现,而且在明清官、民窑瓷器上也都有出现。笔者收藏的一只明代弘治官窑娇黄釉碗残 片标本,它的圈足内沿釉下和内足墙根部,就有明显的釉下胎红现象(图) 。

5、然而这种典 型的釉下胎红中并没有鬃眼通向瓷釉表面,说明胎内火石红同釉下胎红在生成机理上是不同 的。第三,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推论:胎内火石红是胎红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的形成机 理是:正常的陶瓷在烧成过程中要发生脱水、分解、熔解、化合、氧化、还原、二次氧化、 析晶、晶形转变、液相分离、最后烧结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使胎釉配方中的天然矿物经过高温作用,最后形成玻璃、气泡、结晶及物料残骸(参看张福康著中国古陶瓷的科学 ) 。 如果瓷器胎土较粗松,烧成温度较低,在胎质玻璃化程度较低且结晶不充分的情况下,胎内 空洞和孔隙及与外界相通的鬃眼不易排气消失,就会在胎内氧化亚铁离子聚集于空洞、孔隙 与鬃眼周围,

6、在未能完全逸出时被二次氧化而成胎内火石红。与呈“散场效应”的胎红不同 的是,胎内火石红可以出现在器物的任何部位(图) ,而常见的“散场效应”式胎红只见 于器物胎釉结合线之露胎一侧。假火石红又一种图是一只现代景德镇仿乾隆六字篆书款白釉浅腹碗的底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 碗的圈足底露胎处有明显的“火石红”痕迹。这种“火石红”痕比起作假的刷红更自然,更 容易使人当真。其实这并不是真火石红,也不是制瓷者有意所为的假火石红,而是现代仿古 瓷垫烧工艺造成的现象。在景德镇已普通使用气窑烧瓷,不用匣钵,也不用过去传统的支具。 每当“满窑” (即装窑)时,使用大小不同的垫板来放坯体,调整窑位,以便充分利用空间

7、 并保证受热均衡。在使用垫板时,要用纯瓷土(高岭土)泥浆均匀刷涂板面,待泥浆很快变 干后放置坯体入窑烧瓷。这样做是为防止烧成后的瓷器同垫板粘结。器成出窑后取下瓷器, 其底部就会留下浓淡不等的柠檬色痕迹,深者黑褐,浅者淡黄,与真正火石红色似是而非, 我们姑且称之为“瓷土遗痕” 。虽然经过高温,这种瓷土遗痕也成结晶状与瓷胎熔为一体, 但它同成“散场效应”的胎红的最大区别是:、 “散场效应”的胎红是从胎内逸出的,因 此它的根基在胎釉结合线;而瓷土遗痕是外附于器底露胎处的,它的边界同胎釉结合线并不 相连。、胎红是纯氧化亚铁的二次氧化物,呈美丽的橘红色或橙黄色;而瓷土遗痕是瓷土 内所有复杂组成矿物质烧结而成,并且往往因直接夹在器物与垫板中间,造成局部温度偏低 而未完成化学变化,使其呈色与胎红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还表现在胎红一经烧成,虽 经数百年而美色不变,而瓷土遗痕出窑后可能继续进行化学变化,往往还会颜色加深。以上两种有关古瓷火石红的新情况,新现象和新认识,提供给爱好收藏者与研究古瓷的 读者,一来仍旧是抛砖引玉,求教讨论;二来希望初学藏友勿把伪“古瓷”上的瓷土遗痕当 成真火石红而致判断失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