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指导大纲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774168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学指导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水土保持学指导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水土保持学指导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水土保持学指导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水土保持学指导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学指导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学指导大纲(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土保持学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大纲与指导课程教学大纲与指导(7272 学时)学时)参考教材:1、 水土保持学 (王礼先主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2、 水土保持 (唐德富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水土保持在水利学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学会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性质,掌握水土保持三大类措施并因地制宜地采用,能够把水土保持的思想应用到地区经济发展上。二、课程基本要求二、课程基本要求课程中主要介绍水土保持相关概念、防治水土流失的意义、土壤侵蚀的基本理论以及水土流失防治的四

2、大类措施等内容。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了解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及对环境的影响,了解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对水土流失现象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有正确使用与本课程有关的知识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能够解决水利工作遇到中的水土流失问题。三、课程基本内容三、课程基本内容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水土保持学的相关概念,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2.了解我国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主要分支和发展趋势。 、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水土保持学的相关概念、基本内容、基本内容一、水土保持学的相关概念水土保持学(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是研究水土流失原

3、因和发展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门新的自然科学。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versation):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展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水土流失(soil and water loss):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以及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土壤侵蚀(soil erosion):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4、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防治工程: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工程的、生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林业生态工程(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流域(watershed, catchment,basin):指某一封闭的地形单元,该单元内有溪流(沟道)或河川排泄某一断面以

5、上全部面积的径流。流域管理(watershed management) (又称流域治理):是为了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及其它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对水土及其它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二、学习水土保持学的意义我国水土流失的危害: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干旱的发展;生态恶化,加剧贫困程度。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分布范围广、面积大;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土壤流失严重。三、国内水土保持的产生、发展和现状1.古代:西汉时,山区已出现梯田雏

6、形。明代时,黄土高原打淤地坝。2.现代(1)起始阶段(19231949):1923 年,南京金陵大学任承统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山西、山东开展水土流失状况的调查研究。 1940 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金陵大学农学院和四川大学农学院在成都召开防止土壤侵蚀的科学研究会, “水土保持”首次提出。1940 年 8 月,林垦设计委员会改称水土保持委员会, “水土保持”开始成为专业术语。1945 年,在重庆成立中国水土保持协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水土保持试验站,科研开始。(2)试验推广阶段(1950-1978)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淮河、黄土高原以及黄河中上游的治理中普遍推行水土保持,在全国各地开展水土

7、保持试点。19561963 年,国家两次修订全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8 年,关君蔚(院士)在北京林学院创办了中国高等林业院校第一个水土保持专业。1982 年, 中国水土保持概论 。(3)普及发展阶段(1979 年后)1980 年,水利部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980 年以来,全国开展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有 20 000 多个。水土保持学的分支:1.荒漠化防治(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江福利于 1960 年创办沙漠治理系,为亚洲最早的沙漠治理系,号称“亚洲第一系” 。2.林业生态工程(forestry ecolog

8、ical engineering):北京林业大学的王斌瑞使之形成体系。3.流域管理(watershed management):北京林业大学的王礼先 1981 年从奥地利学成归来创办。他把德语的 Wild Bache 译为“荒溪” ,引入中国。 四、国外水土保持学研究概况水土保持在国外主要指土壤侵蚀(soil erosion) 。美国:政府管理、重视立法、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在不同尺度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方面世界领先。日本:治山技术、沙漠治理研究先进。德国:开创了河溪近自然治理。瑞士和奥地利:山地灾害研究先进。俄罗斯:土壤、防护林研究先进。五、水土保持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和发展趋势重点问题:(一)基

9、础理论方面1.土壤侵蚀过程及其机制2.土壤侵蚀模型3.水土保持措施防蚀机理4.流域生态过程、水土保持措施配置5.大尺度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格局与规律6.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7.泥石流、滑坡方面(二)关键技术方面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动态监测评价关键技术2.降雨地表径流调控与高效利用技术3.坡地整治与沟壑坝系优化技术4.林草植被快速恢复与建造技术5.林草植被自我修复技术6.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管理与调控技术7.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开发技术8.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方面水土保持学的发展趋势:1. 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转到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集中治理2. 国家、省

10、、县层层办重点,形成点面结合的治理新格局3. 由统一治理、集体经营管理转向户、专群多种治理责任制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4. 由单纯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性治理,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5. 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依法防治水土流失6. 在资金使用管理上进行了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了投资效益7. 把水土保持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六、水土保持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水土保持学的相关学科:(一)自然基础科学1. 气象学、水文学2. 地貌学3. 地质学4. 土壤学(二)应用科学1.农学2.林学3.水利科学4.环境科学(三)其它应用科学1.系统科学2.生态学 Ecology3.生态经济学水土保持学与水利科学的区别:1.在研

11、究有关水、土的运动规律方面:水土保持学着重研究从坡面到沟壑水土流失产生、发展的规律;而水利科学着重研究径流、泥沙进入河流后的运行规律。2.研究治理措施方面:水土保持学着重研究农、林、牧、水利等综合措施,并一般限于小型水利工程,而水利科学研究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并着重大、中型工程。二者虽有密切联系,但又各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重点,是两门独立的学科。、本章复习题、本章复习题1.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现状2.水利专业为什么要学习水土保持、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本课题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间分配、时间分配2 学时、授课后存在问题、授课后存在问题第二章第二章 水土保持学的理论基础水土保持学的理论基础、课程、课程 水

12、土保持学的理论基础。、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生态学的几个相关概念;2.了解水土保持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景观生态学原理、系统科学原理。、基本内容、基本内容一、生态学(Ecology)原理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生态学可分为四个方面:植物个体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植物种群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在生态系统中植物的作用(在物质能量转化、循环、再生产过程中)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

13、物的总和。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水、大气、土壤等。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如:一片草坪上的蚂蚁种群。群落(community):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 ,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如:森林群落。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如:河流生态

14、系统。景观(landscape):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整体。 如:荒漠景观。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组成。(一)生态环境脆弱带原理生态环境脆弱带(ecotone):指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空间过渡带。如山地平原过渡带、农牧交错带、沙漠边缘带等。主要特点:可被代替的概率大,竞争的程度高抗干扰能力弱,可恢复原状的机会小变化速度快,空间移动能力强是突变的产生区,生物多样性的出现区干扰(disturbance):破坏

15、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改变资源、机质的可利用性,或物理环境的任何在时间上相对不连续的事件。如火灾、人类活动、外来物种入侵等。演替(succession):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如:由于过度放牧,以羊草为主的草原群落被以针茅为主的草原群落所取代。生态演替在人为干预下可能加速、延缓、改变方向以至向相反方向进行。(二)恢复生态学原理1.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2.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osystem):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二者的共同干扰下,导致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

16、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这类生态系统称退化生态系统。与“受害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 ”近似。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将受害生态系统从远离初始状态的方向推移回到初始状态。生态重建(ecological enhancement):将受害生态系统的现有状态进行改善,改善的结果是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压低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使生态系统进一步远离它的初始状态。生态改建(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将恢复和重建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非恶化状态得到改造。(三)景观生态学理论1.景观格局 (landscape pattern)景观格局:指景观的空间分布,即不同斑块在景观空间上的排列。点格局:如交通图中的城市线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