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流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773191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6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术流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学术流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学术流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学术流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术流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专家论坛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微血管内皮功能及完整性保护作用的对比 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 0 0 6 ,2 2 ( 7 ) :1 3 6 6 1 3 6 9 5 】石海莉,王子超,孙漾丽通心络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阴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 0 0 5 ,1 4 ( 5 ) : 4 6 4 娟【6 】黄晓松,杨期东周琳,等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块影响的临床研究【J 1 疑难病杂志,2 0 0 7 ,6 ( 5 ) :2 6 1 2 6 4 【7 雠福海,刘宁,葛光岩通心络胶囊干预冠心病患者P C I 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J 1 疑难病杂志,2 0 0 6 ,

2、5 ( 3 ) :1 9 1 1 9 2 【8 】高传玉,杨蕾,张静,等通心络胶囊对P C I 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J 河北医药,2 0 0 7 ,2 9 ( 5 ) :3 8 8 3 8 9 【9 】尤士杰,杨跃进,陈可冀,等通心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后心肌和微血管的保护性研究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 0 0 5 ,3 3 ( 5 ) :4 3 3 - - 4 3 7 【1 0 】何穗智,吴伟康,邓卓炎,等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血管病的系统评价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 2 ) 【M 1 北京:中困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6 :2 7 3 2 7 6 【11 1 李宁,霍有平,马克娟,等通络药物

3、对心肌细胞钠钙离子通道的影响阴中华医学杂志,2 0 0 7 ,8 7 ( 1 4 ) :9 9 5 9 9 8 【1 2 李宁,吴相锋,马克娟,等参松养心胶囊对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的影t l 向I J 疑难病杂志,2 0 0 7 ,6 ( 3 ) :1 3 3 1 3 7 【1 3 停B 建刚,曹克将,李东野,等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l J 】疑难病杂志,2 0 0 7 ,6 ( 3 ) :1 3 8 1 4 0 【1 4 】魏聪,贾振华,吴以岭,等蓖苈强心胶囊对兔实验性慢性心力衰竭心室重构的保护作用【J 】疑难病杂志,2 0 0 7 ,6 ( 3 ) :1 4 4 1 4

4、7 1 5 】吴以岭,谷春华,徐贵成。等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们疑难病杂志,2 0 0 7 ,6 ( 5 ) :2 5 7 - 2 6 0 中医学术流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庞国明( 开封市中医院,河南开封4 7 5 0 0 1 )喃要】中医流派是指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本文从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发展、划分及对中医学术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中国医学史实际上是各个学术流派发展、学术争鸣的历史。各流派在学术理论上的争鸣共同促进了中医学术的不断创新,为祖因医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

5、用。【关键词】中医;学术流派;学术发展;影响中医流派是指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中医学数千年的发展史,产生了众多著名的医家,形成了不少的学术流派,在学术上进行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充实、丰富了中医学宝库。可以说,中医学的发生、发展,正是各家 学派兴起、争鸣的结果。学术流派在中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医学流派是中医理论产生的土壤、发展的动力、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摇篮【l l 。1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从中医学的发展史来看,历代著名医家在继承前人的理论与经验的同时,又在从医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多

6、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形成了个人的独到见解与学说,出现了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久而久之,这些不同的学术思想,经过实践检验,有的被淘汰,有的被保留下来,被后世医家所推崇,更由于学术卜的继承性,再加上师承授受的学术关系,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古代医家个人收徒讲学或个人在书院授课是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体制,由师长提出某种学说,众多弟子接受、坚持和奉行这种学说,这样便自然地形成了以师长为奠基人和核心的学派。因此,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学术流派一般都是师徒结合型的,师承教育是学术流派形成的关键因素闭。关于医学流派的形成年代,大致有i 种说法:一为战国以前,二为汉代以前,三为金元时期,形成了学术上的争

7、鸣。对于医学流派的形成年代,最早提出者莫过于清代纪晓岚,其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认为医学不同学术见解的划分应从金元时代开始,才各成流派门户之见。民国时期进行学派研究的谢利恒先生,著中国医学源流论一书,所提出的刘河间学派、李东加强流派研究提升研究内涵1 9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学术流派研讨会论文集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伤寒学学派等,即是受这一学术观点所影响而提出的。任应秋先生在中医各家学说四版全国统编教材中,提出:根据历史发展的史实,突出地叙述了远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洪流中,医学流派的产生便已逐渐兴起,打破了“医之门户分

8、于金元”之说,对医学流派产生时代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并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其理由。任应秋先生认为,战国时期既有学术争鸣,又有师承授受,形成学术流派已具备基本条件,故任老认为此时已产生了医学流派1 3 。中医各家学说五版教材又提出了学术流派形成于汉代以前,在教材中说:“这一时期,有不同的师承授受关系,又有不同的学术理论见解,出现学术上的争鸣,说明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了产生医学流派的条件。”而中医各家学说五版教材中,首先介绍伤寒学派,其宗师为汉代张仲景,而后历代医家研究伤寒杂病论,使学派随之而自然形成,以此说明,学派之产生,最迟不应晚于汉代1 4 】。对于以上的观点,亦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一种学术见

9、解能否在学术上形成系统,成系统者即可称之为流派,不成系统者只能称之为一家之说,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的存在已无异议,但就学派形成的继承性、系统性特点来看,汉以前的所谓医学流派,尚难成立。汉以前的医学,如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是中医学的奠基阶段,其间所谓的医学流派,亦应归于中医学的源而不是流派。而汉以后的医学流派,如伤寒、温病、河间、易水等学派,则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系统性特点;从学术发展的角度上看,是在汉以前医学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衍化,也就是中医学的学术流派。因此,战国及汉代以前的医学流派是中医学的源而不是流派,不同意学派产生在汉代以前。2 中医学术流派的划分研究中

10、医学术,重视学术流派的划分及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成就,有利于把握中医学术的沿革、发展,有利于我们博采众长、兼收百家,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因此,学术流派的研究引起了历代学者的重视。对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的划分,因人们的视角不同,所持的划分标准亦不同,观点颇不一致,迄今尚没有统一的结论。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伤寒学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2 0 倡导百家争鸣促进学术发展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习。1 9 6 4 年出版的中医各家学说( 二版教材) 把历史

11、悠久、内容丰富的祖国医学第一次分析出了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个主要的学术流派。1 9 8 0 年出版的任应秋编著的四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医经、经方、汇通三个学派。而以后出版的中医各家学说第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问、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3 中医学术流派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3 1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术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学派众多,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表现形式。每一个学术流派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拥有独特的内涵和外延,是中医学术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形式。首先是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该学术思想立足于某一学科,又在理论或方法上有所创新,成为新的学说。如刘完素

12、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其次有代表人物。如寒凉派的刘完素,攻下派的张从正,补土派的李果,养阴派的朱震亨等等。这个或这些人物可以是宗师,也可以是其继承者。这些代表人物是该学术流派鲜明学术观点的提出者或倡导者,他们肩负着学术继承和发展的重任。最后有一些代表著作。这些著作记载和反映了该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是学术流派

13、学术思想的总结。总之,学术思想是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内涵,代表人物是学术学术流派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代表著作是学术流派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文献。学术流派以这种基本结构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术的历史长河。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促进了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可以说,中医学是由不同的学术流派构成,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各个学术流派发展的历史。3 2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术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医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所创造并流传下来的珍贵的民族医第一章专家论坛学,由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特点,传承的因

14、素显得尤其重要,以家传和传统的师带徒为主要形式,其余尚有官办教育机构、私塾等。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医家们所处时代不同,自然气候各异,人文环境有别,师承渊源及医疗实践经验的个体化等原因,创立了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法则,于是各个不同的学术流派便逐渐形成。反过来看,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过程也即是中医学术的传承过程。例如,张仲景的伤寒论问世至今,注释研究者不下千余家,有从文字注释的,有从医学理论研究者,有对其方药进行研究的,还有从临床应用进行研究者。而采取的方法亦不相同,有从内经、难经等经典理论角度分析考,有从病机角度分析者,有注重研究其辨证方法者,有对其遣药组方、治则治法研究者,还有从版本、条文编

15、排进行研究者,诸般方法,不得统一。他们的学术成就对后世治伤寒诸家有很大影响,使伤寒学派成为我国医学史上众所公认的一个学术流派。正由于伤寒学派诸家对伤寒论的研究,不仅完整地保存了伤寒论的理论,而且使其学术思想得以传承,并不断得到发挥。若将各家之长综合在一起,则对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思想,更能掌握全面了,并使之达到更高的学术水平。这对我们今后如何研究伤寒论,会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从中得到启迪。通过对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能够体现学术发展的继承性和系统性,并从中发现中医学术的演变规律。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在研究素问至真要大论、伤寒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脏腑六气病机说”,将自然界中的六气变化引入到人体中,为分

16、析病机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他提出“火热论”,治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刘完素成为河间学派的开山鼻祖。刘氏之学,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理论突破的阶段,注重辨证论治精神的实施,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在刘完素的倡导下,探讨病机之风大兴,形成了金元医学不同学派的学术争鸣局面,活跃了学术空气,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刘完素的i 传弟子朱丹溪,其学术受刘完素“火热论”的影响,又接受李杲“内伤论”观点,探讨内伤杂病证治,悟出“阳有余,阴不足”的道理,认为治阴虚火亢证,不仅要泻火,还要养阴,遂开后世滋阴一派之先河,其师承授受,又形成丹溪学派。3 3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中医学术学派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学术争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学派之间,或学派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由于学术观点、主张不同,展开的学术争鸣蔚为风尚,有时异常激烈,针锋相对。例如,丹溪学派提出人体“阳常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