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七单元检测题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3686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第七单元检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必修二第七单元检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必修二第七单元检测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必修二第七单元检测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必修二第七单元检测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第七单元检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第七单元检测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二第七单元检测题必修二第七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 1.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判乱,威胁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根据列 宁的提议,苏维埃政府从 1918 年下半年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面是对“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的几种评论,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确的评论是( ) 甲: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条件下和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 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保障了苏维埃在军事上的胜利,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是向共 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 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规律,并不是向共产主 义过渡的

2、正确途径 A.甲正确,乙、丙错误 B.甲错误,乙、丙正确 C.甲、乙错误,丙正确 D.甲、丙正确,乙错误 2.1921 年,苏俄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口号。一个红军士兵在信 中写道:“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 ”导致农民 丧失希望的原因是( ) A.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初, 一个瘦骨嶙峋的农民,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A.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济剥夺,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C.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不满 4.1921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 的决议。当这个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 得今天的苏俄是这样,我们当初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 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 是( ) A.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是因为新经济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4、的正确途径 B.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发展经济,这让许多革命者感到无法理解 C.西方人士认为,俄国这一招是痛击他们的,因为新经济政策采用了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 D.新经济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让西方国家感到恐惧 5.1921 年,列宁认为:“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 产力不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列宁采取了哪一措施(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C.取消粮食税 D.允许私人小企业的发展 6.1920 年夏秋,斯摩棱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据 10

5、月份汇报可知,这里的粮 食征收从 9 月 1 日开始,到 10 月 1 日就完成了任务,而其他地区几乎要拖延一整年时间,这一 政策的实施( ) A.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 B.说明余粮收集制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C.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D.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7.有人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做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殖民地”。这一论断主要着眼于( )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忽视轻工业发展,影响了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了积累资金,从农

6、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 8.到 1937 年,苏联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但占全国总耕地面积 95%97%的集体农庄只生产了 70%75%的农产品,而占全国总耕地面积 3%5%的私人土地,却生产了 25%30%的农产品。这 说明( ) A.集体农庄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集体农庄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C.农业集体化政策使农民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D.土地私有制比土地国有制更有生命力 9.下表是 19261940 年苏联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苏联社会主义工业 化道路所呈现出的特点是( ) 项目增长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18.4 倍21.2% 轻工业6.2 倍14.1%

7、 农业26%1.5%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牺牲农业,片面发展重工业 社会消费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 A. B. C. D. 10.美国人科恩在布哈林一书中写道:“斯大林的政策人为地制造了 19321933 年的饥馑, 俄国历史上最可怕的饥馑。”50 多年后真理报报道:“1932 年和 1933 年冬春相交之际, 饿死的人大约有三四百万。”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俄国经济的缓慢发展 B.新经济政策不适合苏俄(联)的国情 C.苏联经济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干扰 D.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弊端 11.赫鲁晓夫时期,从 1954 年起苏联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

8、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 实行大规模的垦荒,在这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国营农场。1960 年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 其中 1/3 是新垦地提供的。但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垦荒区提供的产量呈现下降趋势,并且许 多地方变成寸草不生的荒漠。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看法正确的是( ) 赫鲁晓夫的改革采取了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办法 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科学的态度,严重破 坏了生态平衡 赫鲁晓夫的改革认识到了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 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A. B. C. D. 12.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 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

9、,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 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13.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用几块黑白大理石相衔接堆砌而成的,代表了其毁誉参半的一生。他的改 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以农业为突破口,不符合实际 B.批判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 C.改革旧模式,阻力巨大 D.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成效甚微 14.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 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

10、调查结果的是(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15.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仍是在原体制内打转,他没有改变苏联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只是为企业换了个“婆婆”,原来由中央集中管理,现在有些企业划归地方管理;他也没有意识到苏联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实行民主化,仍是个人集权、集中决策,在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又制造了对自己的个人崇拜。这一评价最符合(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斯大林的工业化运动 16.勃列日涅夫统治下的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11、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 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入了 80 年代。下列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理解,正确的是( ) 没有突破旧的经济体制 注意运用了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最终归于失败 A. B. C. D. 17.有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此观点的得出是基于( )1A.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当时苏联经济发展较快C.农业、轻工业得到显著发展D.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18.阅读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90)示意图。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两国粮食产量呈现新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12、A.苏联人口出生率锐减,劳动力的缺乏影响了粮食产量 B.中国劳动力充裕、科技迅速发展,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C.苏联领导人更换频繁,政局不稳导致经济政策缺乏连贯性D.中国的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苏联经济改革步履维艰,收效甚微19.有学者这样描写苏联的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20.20 世纪 90 年代初,社会主义在苏联遭受重大挫折。它所提供的教训和启示有( )发展生产力要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 加强党的

13、建设要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 巩固国家统一要与加强民族团结相结合 发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要与防止西方“和平演变”相结合A. B. C. D. 21.1921 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尝试”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运动 D.农业集体化运动22.列宁指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下列对此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B.材料

14、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3.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根据这一思想,列宁进行的探索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提出工业化方针 实行农业集体化A. B. C. D. 24.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

15、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25.1922 年农民切科夫在交纳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一个集市上销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会是( )A.增加税额 B.处以罚款C.限量交易 D.不加干涉26.在苏俄(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27.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28.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点是( )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