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走出了36位将军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6605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所学校,走出了36位将军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所学校,走出了36位将军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所学校,走出了36位将军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所学校,走出了36位将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所学校,走出了36位将军(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所学校,走出了 36 位将军龙口一中,始名“崇实”,乃西方教士 1892 年所创。随着历史风云分流汇聚,几经 变迁,数度更名。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学子奔走醒民众于昏睡;驱除日虏、解放 中华,儒生投笔洗国土至殷红。一所学校竟然成为“黄县之抗大” 、 “革命干部的 摇篮” 。据不完全统计, 一百多年来,龙口一中共走出了 36 位共和国将军,它的 校史犹如中国近代革命史的缩影。从幼儿园到大学,优等生可连续跳级龙口第一中学从 1892 年初创,先后主要经历了崇实学校、黄县县立中学、 胶东公学、北海中学、省立黄县中学、黄县第一中学、龙口第一中学等时期。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

2、1888 年,美国传教士普鲁 伊特(中文名字浦其维)夫妇来龙传教,于 1892 年在城北宋家疃创建了哈约翰学校,中 国人称“华洋书院”,即崇实中学的前身。开办之初,华洋书院仅有学生 12 人,学生每年除交京钱 2 吊外,其余费用都是 由浦其维夫妇资助。浦其维夫人安娜来黄县前就是教师,学校的教学管理都由她 一人担负。后来学校越办越好,学校经费才得到美国基督教浸信会的资助。随着声誉的剧增,崇实学校发展迅速。1920 年夏,华北浸信会将数处教会学 校合并于崇实学校,并添设了大学预科班,总其名曰崇实大学,内分幼稚园、小学、 中学、大学预科、神科、师范等部分,形式完整。崇实学校的学制、课程设置,基 本上

3、是效仿美国。1932 年,黄县县立初级中学于校军场重建校舍后初具规模。本 年有理化仪器 680 件,博物标本 870 件。动植物标本多是师生自行采集制作。图 书馆有图书 10425 册,杂志 695 册,表册挂图 322 幅。另有中学生文库、小学生文 库各一部。学校还有跳级的规定,优等生可以跳级,而且可以连续跳级。如小栾家疃的李 善一,由初小二年级直接升到四年级。又如登瀛村的闫怀生,初中上了两年就升到 高中,高中上了两年就让他毕业,接着考上了北平朝阳大学,毕业后获法律学士学 位。这种跳级的规定就是为了激励学生刻苦攻读。凡能跳级的都是品学兼优、 智力超常、前途远大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初小起设国

4、语、算术、史地、自然、图画、音乐、体育、习 字、劳作等课程;高小增加了英文课。高中增有大代数、欧几里德高级几何、 微积分等课程,课业要求比其他中学要高要深。中学还增设宗教必修课,讲授一些 教会必学知识。据 1934 年崇实学院同学录记载,当时高、初中共六个年级中,有 184 名 学生来自山东 18 个县和吉林、辽宁、河北等 5 个省。小学每年都保持在 300 人 左右,中学 350 多人,神学院 50 多人。师生宣传国事大义,引有识之士投身革命从 1912 年到 1935 年间,崇实学校的历任校长中,有清代举人、留日学生、同 盟会员、北京大学毕业者,这也直接引领了崇实的兼容、开放的校风。受新式

5、教 育理念影响,崇实学校师生的思想也走在了历史的前端。1929 年 5 月 30 日,崇实学校爱国师生举行“五卅”纪念大会,师生们认为在 中国的土地上,就应当挂中国国旗,学校当局认为是美国创办的学校,当挂美国国 旗,因此引发反对帝国主义经济和文化侵略为内容的学潮,学潮持续了半年之久后,师 生最终取得胜利,学校复课。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三天,即 5 月 6 日,黄县县立中学的学生就开始罢课,并派代表赴各小学及街头要所演讲宣传,声援北京学生。各校纷纷响应,游行 示威,遂汇集于城隍庙开会,会上通过了向抗议的电文而后示威游行。中 村、龙口的学生亦纷起响应。5 月 29 日,黄县及登州的一批学生

6、在龙口集会,敦 促商人抵制日货,全体商人签署文书,一致同意。“九一八”事变后,就读初中并任教小学的杜纯德与本院进步师生成立 “磨砺读书会”,组织学习新文学。杜纯德领导创办磨砺周刊杂志,谈论国事,交 流思想,登载和介绍进步书籍和文章,宣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杀敌的事迹,与同事、 同学探索和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在学院成立“小小剧社”,编排演出进步戏剧, 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他还与同学们一起,将从收音机中收听的前方战况编成战报, 在学校和社会上散发,向群众介绍前方抗战形势。杜纯德曾在日记中写道:“人生 在世,即使不能做岩石,也要做颗硬沙,要坚强,不要随波逐流。 ”1938 年 5 月,杜纯德主动与胶东民先

7、总队部取得联系,与田少伯、丁方明等 人在崇实学院建立“民先”支队部,任“民先”支队长,在学院发展民先组织,开 展救亡活动,使一大批进步师生投入革命阵营。1939 年 3 月,他到抗日根据地北 海特委宣传部工作。后调任胶东大众报副刊编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 年 12 月 10 日在掖县(今莱州市)河南村与敌人相遇,为掩护同志壮烈牺牲,时年 23 岁。冯玉祥观战运动会,送上 40 个大盘做奖品1934 年 5 月 18 日,学校运动会开幕第一天,冯玉祥将军乘一辆大轿车来到崇 实学院,以基督教徒的名义进行参观访问。冯玉祥头戴六角草笠,上裱白布,面容 安详,威严而朴实。冯将军开头说“兄弟在泰山读

8、书”,接着抨击了不抵抗主义。 他说:“中国人不抗日,连猪不如,连狗不如!”继而述其途中见闻感想,说:“此次 在潍县参观工厂,情形极好,足见中国社会之进步,但此种情形恐怕不能长久,各帝 国主义看中国是块肥肉都争着下筷子。我们年长的人离着棺材已经不远,当亡国 奴也没几天,你们年轻人来日方长,若是当了亡国奴,遭罪的日子多着呢!所以有知 识的青年当知所负责任之大”讲毕,赠运动会粗瓷大盘 40 个做奖品,并解释 此奖品的意义说:“国家民族,日濒危亡,救危扶困,端赖青年。愿诸君体认运动大 会之最高意义,将来以健儿身手,奠国如磐石之安。此物虽微薄,聊借其意云尔。 ” 讲至此,在场健儿欢呼鼓掌。此后,冯玉祥将

9、军和师生合影留念。冯玉祥在学院门房进餐时还写了一副对联:“还我山河,一片精忠唯报国;驱 尔异族,百年奇耻不共天” 。冯玉祥的抗日宣传,深深地教育了师生,鼓舞了师生的 抗日斗志。进步师生情绪激昂,讨论时事的气氛更为高涨了。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培养了 6000 多名建国人才从 1938 年夏到 1948 年春,龙口一中的前身分支胶东公学经历了十个年头, 成为山东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它为抗战 建国培养了 6000 多名人才,其中大部分从爱国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1938 年 8 月,胶东公学在黄县县城原黄县县立中学校址正式开学,校长由北 海区行政督察公署专员曹漫之兼任

10、。办学宗旨是:培养抗战救国人才。招收的学 生一般是地下党组织、地下抗日革命组织和已经公开的抗日救国会介绍来的。 教师大部分是从部队抽调来的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的人(许多人在部队任指导员、 政委等职务)。据不完全统计,仅从北大、北师大、上海交大等名校毕业的就有 20 多人。胶东公学的学员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其年龄较大的十八九岁,小的只有十四五 岁。在抗日战争残酷的环境里,几十名老师带领着上百名满腔热情的学生,从胶东的西海之隅到东海之滨,跋山涉水,往来迁徙。在最艰苦的 1940 年至 1942 年,日 寇频繁进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挑衅侵扰。仅 1941 年和 1942 年两年,在 敌人的“扫荡”

11、中,胶东公学遭受三次严重打击,牺牲了数十名教师、职工和学生。1947 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胶东解放区,胶东公学总校从烟台撤出转移 到农村。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当时动员了一批教职员和学生参军参战。这些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建设中,都在不同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一百多年来,龙口一中共有 36 人成为共和国将军,300 多人成 为省厅级以上的国家干部,近千人成为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各行业精英。刊前絮语 不要随波逐流徐静如果说,一所学校竟然成为“黄县之抗大” 、 “革命干部的摇篮” ;如果说,一 所学校,一百多年来竟走出 36 位共和国将军,它的校史犹如中国近代革命史的

12、缩 影,那么,这该是一所怎样的中学呢?当我仔细阅读“百年中学探访系列”的第十篇一所学校,走出了 36 位 将军时,一直想找寻出这所学校如此“强大”的原因,是什么能使得它的学生可 以“奔走醒民众于昏睡、投笔洗国土至殷红” 。原来,从 1912 年到 1935 年间,这 所学校的历任校长中有清代举人、留日学生、同盟会员、北京大学毕业者,这直 接引领了学校兼容、开放的校风;而受新式教育理念影响,崇实学校师生的思想 也走在了历史的前端。一名学生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人生在世,即使不能做岩石,也 要做颗硬沙,要坚强,不要随波逐流。 ”有这样有思想、有见地的师与生,何愁学校 不出精英?不出大家?人文齐鲁 B

13、2 版上推出了两个“齐鲁英烈谱”人物,一位是以教师身份为掩 护、从事党的秘密地下工作的蓬莱人施中一,一位是刘知侠长篇小说铁道游击 队中芳林嫂的原型刘桂清。一样的铁血热情,不一样的革命方式,让我们看到的 是在过去那些艰苦岁月中默默奉献的无私、无畏。特别是普通妇女刘桂清,在那 黑白颠倒的艰难岁月里,仍然保持一颗善良朴实的心灵,不论怎样的危险,不论怎 样的煎熬,她如战争年代一样是非分明,奋不顾身地和造反派周旋,冒着生命的危 险,再次掩护了刘知侠、王志胜(王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刘桂清的无私、无畏, 勇气和胆识,同样令人无比佩服和敬仰!这也让我感叹,有良知、不随波逐流,在恶 劣的环境中是怎样的一种美好和难能可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