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031623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专专 业:业: 法律(本科)法律(本科) 考考 籍籍 号:号: 301103100017 考生姓名:考生姓名: 佘为红佘为红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 张永红张永红 通信地址:通信地址:湖南省靖州县司法局湖南省靖州县司法局 邮政编码:邮政编码: 418400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 15974006016 完成时间:完成时间: 20082008 年年 3 3 月月目目 录录摘 要 1关键词关键词1一、青少年网络犯罪概述一、青少年网络犯罪概述11.1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11.2 青少年网

2、络犯罪的特点2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22.1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22.2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个人原因分析3三、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三、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43.1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3.2 加强对青少年自身的教育5参考文献 71论论青青少少年年网网络络犯犯罪罪的的成成因因及及防防范范对对策策 摘要摘要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促使当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发生。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青少年网络犯罪者上网操作能力娴熟、网络犯罪几乎没有罪恶感以及网络犯罪强大的破坏性等特点。导致青少年进行网络犯罪的原

3、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青少年特殊年龄段的因素、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及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等。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应该结合其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强化法制观念、丰富课外文化生活,加强课外指导和教育、切实加强技术手段,严格控制不良信息源头、完善网络管理,开辟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站以及建立健全网络法律体系,使青少年网络犯罪有法可依。 关关键键词词 青少年 ;网络犯罪 ;成因 防范对策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从有关部门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却呈下降趋势,且多为青少年,青少年网络犯罪将成为社

4、会危害性最大的犯罪之一。因此,分析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点及成因,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是现代社会、国家和政府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概述 1.1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所谓青少年网络犯罪,是指青少年利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软件命令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或其他方法,以计算机为工具危害网络中的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及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其他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其主体是青少年,主观方面既存在故意,又有过失方面的因素;客体是网络中的信息系统、信息内容,客观方面是利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软件命令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或其他方法。 1.

5、2 青少年网络犯罪 的特点青少年网络犯罪和其他社会犯罪一样,都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违法性和应受刑法处罚的基本特征,但他又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1.2.1 青少年 网络犯罪者上网操作能力娴熟因为青少年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充沛的精力,比较了解网络产品的构造、性能、原理等,能较快地掌握计算机知识,熟练地上网操作,因此进行网络犯罪的青少年,绝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智商,在电脑技术方面有一技之长。21.2.2 网络犯罪几乎没有罪恶感网络是虚拟的世界,非面对面的网络交流方式使网络犯罪处于一种隐匿状态,因而犯罪人也就没有很深的罪恶感。因网络犯罪具的高度的智能化,且有一定的超越时空性,便使得侦破的难度越来越大。1.

6、2.3 网络犯罪的破坏性大网络犯罪不仅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和损害,而且还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可以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巨大危害。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当代青少年是受互联网影响最大的群体,他们可谓“一网情深”,成为我国网民的急先锋和主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 2008 年 1 月 17 日 13 点45 发布的第 2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 2007 年 12 月 31 日,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 2.1 亿人,略低于美国的 2.15 亿 ,位于世界第二位。其中50.9%是青少年。互联网信息的高度开放,不仅

7、使得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同时,也使得青少年计算机犯罪的原因呈多元化,应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来分析。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既有主观原因,同时与他们置身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分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对于青少年网络犯罪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1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2.1.1 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的毒瘤青少年通过网络了解大千世界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也吸收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互联网上的很多有害信息成了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污染源,甚至有些青少年成了这些有害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网络犯罪的虚无化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加。网络犯罪通常不附加暴力,犯罪者面对的只是屏幕、键盘和鼠标这些

8、无生命的个体,无论是黑客行为还是网上诈骗、网上诽谤,实施犯罪的人眼前没有满怀愤怒和痛苦呻吟的受害者。这一切的表象极易导致青少年判断的偏差。在实施犯罪后,犯罪人的主观心理上往往没有罪恶感,极易在心理上自我宽恕,甚至还会产生成就感。2.1.2 健康向上文化生活氛围的缺失近年来,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学校现阶段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和共青团

9、组织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3应有的发挥。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一些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样,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的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较少,让不少青少年学生感觉学习单调乏味,而一些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负有责任的社会单位,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便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业余时间空虚无聊。 2.1.3 法制建设的不完善、网吧经营的不规范一方面,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计算机不良信息传播的立法还不完善,法规的操作性不

10、强。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体系,无法发挥整体防范优势;另一方面,为了留住上网的孩子,许多黑网吧经营者对发生在网吧内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听之任之,甚至纵容、包庇,客观上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场所。2.1.4 家庭环境的不和谐由于体制的变迁,出现了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家庭暴力问题日益严峻。青少年得不到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容易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和整个社会规范的怀疑,

11、甚至漠视,很可能因此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歧途。“西方那些享乐、奢侈、冒险、刺激、性自由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喜欢猎奇的青少年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容易使他们认同并模仿,产生冲动和迷失,引发对现实的不满,进而丧失进取、奋斗的内在精神和意志。 ”对于青少年来说,无疑将面对网络文化的严峻考验,少数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因价值观的错误而埋下犯罪的种子。 2.2 青少年犯罪的个人原因分析2.2.1 生理心理特征因素实施网络犯罪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生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社会阅历浅,对问题认识直观、肤浅、片面,经济上的依附性使其抵制诱惑与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相对低下,容易被表

12、面现象所迷惑,被复杂现象所困扰。其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与正确的分析、判断,容易形成错误的念头,产生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 2.2.2 心理不成熟、独立人格不完善“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处于此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可塑性很强且精力旺盛,虽有一定的辨别是非、控制行为的能力,但自控力非常脆弱,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不成熟,好冲动,理性意志薄弱,逞强好胜心切,很容易偏激、任性,为所欲为,稍有诱因,一触即发。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常4常在已经作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时难以接受家人和其他人的劝阻,不知悔改,一意孤行,意气用事,将错就错,不计后果,最终落入犯罪的深渊。2.2.3 逆反心理和孤僻心理的影响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若青少年性情孤僻,心理不健康,则容易诱发其人性的异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