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9816091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基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基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制度改革,需要高校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结合学校实际,边实施边建设,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应当强调的是,改革的目的在于组织、引导和促进师生的全员参与、主动参与,激励教师积极从事研究性教学,鼓励并引导大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得科学研究体验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一)加强教学管理的组织建设,全面规划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一)加强教学管理的组织建设,全面规划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高校研究性学习学校管理的组织建设,主要是学校行政组织机构的调整、管理职能的调整、管理格局的调整,以及以机构、职能、格局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结构的调整等。要在高校更

2、好地推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就必须调整、改革学校现有的行政组织机构。从本科研究性学习实施情况较好的院校的基本经验看,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成立学校内部各级领导小组。不少试点学校,在学生课题或项目小组自主性自我管理为主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三级组织机构,即学校领导小组、院系领导办公室和专业领导研究室。学校领导小组由校级领导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相关领导所组成。其基本职能是,负责制定学校实施计划或方案、制定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规章制度、统筹协调学校的安排等。院系领导办公室,一般由各学院教学院长和系主任所组成。其基本职能是负责全院学生课题或项目研究学习活动的组织工作,以及教师指导的组织工作。有条件的学校还应

3、成立学术委员会,协助学校和院系领导小组,对学生的课题或项目进行筛选、确认、指导和帮助;聘请校外专家、学者等成立“专家顾问小组” ,帮助学校和院系领导小组,出主意、提建议。或者在教务处成立专门的“教育教学研究室” ,直接负责学生课题或项目小组的日常管理,负责教师指导工作的具体安排,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平时的组织工作。各专业领导研究室,一般由各教研室主任负责,有任课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主要的职责是协调各班的指导教师之间及师生之间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上的安排等。学校、院系、专业等三级管理的行政组织建构,共同的基本职能是,在不同层面上协调教师指导工作的具体安排;督促、检查、评估教师的指导工作;帮助、指导学

4、生的自主性自我管理。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各级组织机构的重要工作是统筹协调,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课题或项目的论证、评审和确认;专题报告或讲座的邀请和安排;师生双向选择基础上,学生课题或项目小组指导教师的安排;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校内时间、地点的安排,包括学校学科课程教学课时安排的调整等;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及其安排;校内服务部门,如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等教师的服务时间、服务要求的安排等。(二)(二)提高教学管理制度的灵活度,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提高教学管理制度的灵活度,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1、实施真正意义的学分制、实施真正意义的学分制在高校推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才能真

5、正意义地鼓励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学分制的主要内容包括选课制、弹性学制和本科生导师制。(1 1)完善选课制度)完善选课制度学分制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成绩计算的尺度。学分制规定了学生毕业所需修读的总学分,其核心是实行选课制。但是传统教材由于由于生成途径不同,其内容的生成仍由教师执掌大权。 “有些课题涉及许多学科,而这些学科又难以包括到以严格分科为基础的课程中去”1,教师不在备选课中安排,学生涉及交叉学科是缺乏机会的。所以我们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对于限选课和任选课不能以既定

6、教材为准,应根据专业特点设定多种备选课程方案,供学生选择。选课的类型包括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等。必修课是指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学生必须通过学习并获取学分的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程。限选课是指学生在学校提供的选课范围内,按规定选修学分,以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任选课是指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的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建立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关系到教学质量问题,也是关系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关键在于把握好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我们对学生选课要严格控制和引导,避免一些学生盲目选课或就易避难。选课

7、制允许学生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包括选课程、选教师、选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度。(2 2)执行)执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有条件的学校,全面实行真正的学分制。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学校的学籍管理办法的制约,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的高素质的“适应型”的创新人才和复合人才。学分制的优点在于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留出创造的空间。学生合格与否不是按学习年限,而按学习成绩算,按选择课程来算。本科生在校一般为四年,允许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分阶段在 38 年内完成学业,取得学历。因为条件限制暂时不能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

8、以取消留、降级、退学,改为重修制。取消课程补考,不及格的课程可申请重修;在四年内完成学业者发毕业证书;未完成学业者发肄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可以在离校后自修或重修,继续完成学业,取得文凭时间不作限制。 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框架内,设定主辅修制、选修制贯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复合性原则,采取同一专业不同学习形式(如自考、成教、普通教育、研究机构等)学分互认的办法完成学业。实行弹性学制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满足了学生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和身体条件的需要完成学业的要求,为学生成才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

9、学出版社,1997.89设置相当比例的本科生科研学分,将本科生科研纳入本科生教育计划,参加科研是本科生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凡达到一定要求,参加科研的本科生便可以得到科研学分。科研学分的设立,使本科生尽早接触“真刀真枪”的科研,对于加快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日后更高水平上的科研都将大有裨益。 根据对美国主要的研究型大学反馈统计表明,其效果显著,绝大多数获得本科生科研学分的学生都认为,参加科学研究的亲身经历是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难忘、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经历。(3 3)建立健全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健全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是实行学分制的重要保证。首先,导师制可以加强学生的选课指导。学生选择修多少学分,学生选

10、择什么样的课程结构,由学生自主决定,导师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指导,从而减少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其次,学分制下班级的概念淡化,组织较松散。学生在学业上、思想上了出现问题,需要得到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导师要负责学生学习及心理等方面的咨询。2、建立、建立“柔性柔性”学籍管理制度,体现人性化服务学籍管理制度,体现人性化服务(1)打破专业壁垒,实行自由选择和转换专业的体制。可以在学生个人申请,学校考核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选择专业;允许学生在同城市的同层次高校间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建立双专业、双学位、多证书制;应当鼓励学校

11、以学院或系招生,待学生学习 12 年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之后,学生再根据兴趣与自身的特长自主选择具体的专业;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学习本身的原因而自由转换专业。这样做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个性发挥,不拘一格出人才。(2)改革学位制度。本科学生,首先必须有毕业资格,其次应在专业学习中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可授予学士学位。为激励学生取得学位,应放宽考试次数,取消原先的离校不授予学位的限制。即第一次没考好,只要第二、三、四次考好了,同样可以表明学生达到了“较好地掌握”而授予学位。实行学分制的弹性学制,

12、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未修满学分,持肄业证或结业证离校,离校后还可继续重修学分,修满学分即发学历证书,符合学位条件的可同时颁发学位证书。3、构建研究性学习课程制度,丰富本科生课程结构、构建研究性学习课程制度,丰富本科生课程结构高校研究性课程实际上应当是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构成的一个整体,根据现有课程状况,可以通过设置四个课程模块组构建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1)原有课程的改造模块。设置这一课程模块的要求是通过对原有课程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要求进行改造,使之适合研究性学习的目的。高校的许多传统课程所秉持的理念并不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例如这些课程过度强调课本提供知识的真理性,缺少怀疑和研究

13、的起点;完全按照学科体系编排,适应于传授,甚至带有强烈的灌输色彩,不适应于自行研究。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之最大任务是用新理念去改造旧课程,使之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2)新课程模块。这一课程模块的设置要求应该是按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建立起新的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到课程形式等都应围绕“研究”这一核心词汇进行。开发新课程的比例理论上应略小于旧课程的改造,以维持课程的稳定过渡。(3)专业课程模块设置这一课程模块的内容要求是专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习而设置的课程(训练研究素质和方法等),培养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所必须的研究方法,训练其研究能力,端正其研究态度,提高其研究意识,增进其研究素养。

14、这类课程应当由富有研究能力,并且从事实际研究工作的高层次专业研究人员如教授、研究生导师等担任。(4)研究性课题模块。这一模块的设置要求则是为学习者开设研究性课题,围绕每个课题所形成的综合课程(问题核心课程)。围绕着某个主题建设综合课程,让学习者有机会运用他们的研究性能力去研究真正的专题。这些研究的主题不但可以在自然领域、工程领域展开,同样也可以在社会科学领域展开。以上四个课程模组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大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本框架。必须指出,这个框架并不是固定的。课程模组的比例、结构、中心围绕着“研究性”,都是灵活的、可以调整的。(三)(三)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完善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馈改革教学

15、评价制度,完善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馈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不单单取决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存量,更在于他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着力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且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高峰体验的学习方式,更应该体现出一种对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的重视。而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实践中,考试评价制度还是侧重于考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即书面考试的成绩。所以对于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首先还是应该从评价的目标设置开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反映的是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具体体现着研究性学习的追求。高校在制定教学评价制度时应该将评价的目标定位于:第一,过程取向

16、。这就要求评价目标设定为关注学生研究成果的质量,如研究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更关注学生的参与与体验的过程,包括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第二,实践取向。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研究结果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现代科学的发展,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第三,合作取向。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个体的研究能力,更关注学生在团体或小组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在团体或小组中所表现出来的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这些价值取向体现为评价标准可以归纳为:(1)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是否培养了探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严谨的学习态度。(2)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否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积极的情感体验。(3)通过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否获得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4)通过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否培育学生合作和分享的能力。应该说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无固定的实施模式,也不可能用一个“包罗万象”的方案概括学校内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实践。下面所列举的实施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