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要点和名词解释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15191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要点和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要点和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要点和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要点和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要点和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要点和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要点和名词解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要点和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要点和名词解释复习重点:第一章 事件关系运算, 概率的定义性质, 简单的古典概型的计算, 基本的公式(比如: 全概公式, 贝叶斯公式, 乘法公式, 条件概率公式 等), 事件独立性的定义, 以及判断事件的独立性, 注意两两独立与相互独立的关系. 第二章分布律, 概率密度, 分布函数的定义, 性质(会求其中的未知常数),常见的分布: (0-1)分布, 二项分布, 泊松分布, 指数分布, 均匀分布, 正态分布. 几何分布,巴斯卡分布和超几何分布会从题目中写出分布即可. 一维正态分布的图像, 性质, 用标准化变换求概率.一维随机变量 密度与分布函数的

2、相互确定, 密度与概率的相互确定, 以及一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第三章联合分布律, 联合分布函数, 联合概率密度的定义, 性质(会求其中的未知常数). 会求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律.会求边缘分布, 条件分布, 会判断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会求 (离散型, 连续型).二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形如: 的函数的分布(注意:卷积公式的使用范围, 必须掌握一般的方法), 最值 和 的分布, 以及相关的概率计算问题. 二维正态分布的 5 个参数的意义, 二维正态分布的基本性质.第四章数字特征: 期望, 方差, 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的定义, 意义, 计算, 公式的变形.常见分布: (0-1)分布, 二项

3、分布, 泊松分布, 指数分布, 均匀分布, 正态分布的数字特征. 相关性和独立性的区别和关系, 以及相关的结论.切比雪夫不等式的运用(用这个不等式时题目会明确说明).二维正态分布的性质(线性变换不变性, 线性函数仍是. 等等)第五章随机变量序列依概率收敛的定义, 以及会按要求构造依概率收敛的序列. 理解大数定律的意义.理解独立同分布中心极限定理和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的意义, 会用中心极限定理做近似计算.第六章样本, 总体, 统计量的概念,分布, t 分布, F 分布 的背景(定义), 图像及性质, 会构造统计量服从三大分布. 四个抽样定理(前三个单正态总体的要记住, 第四个定理的第一个结论要记

4、住)第七章会用矩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求出参数的点估计.(注意求最大似然估计时讲过两种不同的方法).会判断无偏性, 有效性. 会求单正态总体的双侧和单侧置信区间, 理解置信度的意义.第八章单正态总体的双边和单边假设检验.理解两类错误的定义. 说明: 考试所有题型都被书上题目, 补充题, 自测题覆盖. 但是不会出现原题. 考前注意: 考概率之前一定不要 熬夜复习, 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参加考试, 思维活跃, 心思缜密 才能取得好成绩! 学习方法就是记熟公式,总结题型。概率论很多题解题都是按套路的。做到真题,模拟题你就看出来了极明显。应该尽量拿满分,特别是大题部分。 记住模型,不要管它怎么来的。

5、比如正态分布的密度公式,不要去推导、证明,关键要记住书上例题多做几遍,基本都在上面。太难的题目不要去研究。看书要仔细,尤其是符号,比如大数定律里的分母上的字母,仔细看看有什么异常。 (大数定律不是重点)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 张国忠 本文在模拟现实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上,探究宏观经济分析须遵循的方法。 一、 宏观经济循环总图式: E(AD)PQY(AS)E(AD) 这是模拟现实宏观经济运转的一个基本模型。式中,AD 为总需求,以买者购买商品时的货币总支出 E 来衡量,合并记为 E(AD)。AS 为产品的总供给,以生产者的产品销售总收入 Y 来衡量,合并记为Y(AS)。P 为产品的价格,Q 为产

6、品销售量。 这一图式表示的是一个循环过程。总支出 E(即总需求 AD)使生产和出卖产品成为必要,产品的出卖(PQ)形成总收入 Y(AS),总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经过货币资金的安排和配置过程后,形成了总支出 E(AD),总支出又作用于生产和价格(PQ) ,如此循环不已。 二、 宏观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显然,逻辑应从 PQ 开始。因为,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在 PQ 中,Q与前者(就业)密切相关,而 P 本身就是物价水平。然而,P 与 Q又是如何决定的呢? P 与 Q 是市场经济中的 P 与 Q。P 与 Q 是市场概念,它们是由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萨缪尔森著名的

7、教科书经济学中,他把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画到一个图中,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作为其后果的现实经济现象产出、就业、价格水平等,这在逻辑上无疑是正确的。 在经济学的历史上,一些经济学家注重对需求方面的因素的研究,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注重对供给方面的因素的研究。实际上,按木桶理论的逻辑,需求和供给是同一木桶上的两块木板,它们对 PQ 的影响,完全遵守“短边规则” ,即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木桶的盛水量。加长短板,消除此短边制约,木桶的盛水量即可增加。 现在我们分别就供求两方面来进行因素分析。 三、 需求方面。 先看 E(AD)对 PQ 的影响。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它是由

8、该社会所拥有的资源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技术条件,企业和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组织生产的能力等因素决定的。设一个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既定,则 E(AD)对 PQ 的影响,取决于该社会的当前生产是否接近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及以怎样的状态接近其生产可能性边界。当一个社会的生产距自己的可能性边界较远时,E(AD)的变化主要引起 Q 的变化;而当一个社会的生产接近它自己的可能性边界时,E(AD)的变化主要引起 P 的变化。 那么,E(AD)又是如何决定的呢?我们知道,一般来说,支出来源于收入,而收入又来源于生产。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上述循环公式中的 Y(AS)E(AD)部分。 我们以封闭型经济和开放型经

9、济两种情况来展开公式 Y(AS)E(AD)。 、封闭型经济图式: Y(AS)个人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C+S+TC+I+GE(AD) 在没有对外贸易的封闭经济中,厂商们的产品销售收入 Y(AS),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居民个人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三部分。其中居民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又分别变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若政府收入用 T 来表示,则初次分配的结果变为 C+S+T。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I) ,政府收入变为政府支出(G),C+S+T 经过再分配变为 C+I+G。C+I+G 就是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AD) ,用总支出(E)来代表,在图式中为 E(AD)。 、开放型经济图式: Y(A

10、S)个人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C+S+TC+I+G+(X-M)E(AD) 在开放经济中,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 AD=C+I+G+(X-M)。其中出口 X 是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进口 M 是国外对本国的产品供给。在总需求中,之所以要减去 M,是因为在统计本国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三项购买 C+I+G 时,既把他们购买的本国产品算了进去,也把他们购买的国外产品算了进去,而购买国外产品是不能算作是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的,所以要把他们所购买的进口品即 M 扣除。这样,开放经济中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就是:AD=C+I+G+(X-M)。此外,开放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是本国国内居民的储蓄与投资、来自国外的储蓄与投

11、资(资本流入) 、流向国外的储蓄与投资(资本流出)等综合计算的结果。 在从 Y(AS)到E(AD)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数量关系: 、储蓄: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差,即 Y-T-C,包括窖藏,银行存款,购买股票、债券、保险单等。 、I 与 S 的关系:I=S,储蓄恰好全部转化为投资;IS,出现流动性滞存,或称为货币滞存、资金滞存;IS,利用过去的剩余储蓄或有新的货币发行。 、G 与 T 的关系:G=T,财政收支平衡;GT,财政盈余;GT,财政赤字。 、X 与 M 的关系:X=M,外贸收支平衡;XM,外贸收支赤字,贸易逆差;XM,外贸收支盈余,贸易顺差。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为既定时,PQ(即一国之名义

12、GDP)由 E(AD)决定。即名义 GDP=f(AD)。 由于AD=C+I+G+(X-M) ,且 C=Y-T-S,则: AD=(Y-T-S)+I+G+(X-M) 其中,I、G、X 的增加,使 AD 增加,进而使就业和名义 GDP 增加,为注入量;而 S、T、M 的增加,使 AD 减少,进而使就业和名义 GDP 减少,为漏出量。 由于注入量和漏出量对于总需求,进而对于就业和 GDP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成为总需求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这六个量的决定因素和决定机制,人们可以作出不同的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学家们因此划分为不同的派别,如凯恩斯学派、古典学派、货币学派、制度决定学派等。 实际上,总需求这块

13、木板本身又是由若干小板组成的。具体地说,是由 C、I、G 和(X-M)组成的,既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的。这几块小板也有个长短问题。例如,总需求的两个基本部分消费和投资,相互关系密切,一板过短,则短线制约不可避免。2003-3004 年的中国经济,就受到“投资过度,消费不足”的困扰。 从政府角度看,注入量和漏出量对就业和名义 GDP 的影响,决定了一国需求管理政策的内容和方式。需求管理政策是政府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影响就业和 GDP 的政策。它分为紧缩政策和扩张政策两种。紧缩政策是政府通过鼓励漏出量、抑制注入量来减小总需求的政策。扩张政策是政府通过鼓励注入量、抑制漏出量来扩大总需求的政

14、策。 需求管理政策的一般应用方法是:设 ASF 为潜在的总供给,则在 ADASF,出现通货膨胀时,用紧缩政策;而在 ADASF,出现通货紧缩、萧条和失业时,用扩张政策。四、 供给方面。 决定一个社会产品总供给能力的因素有二:、数量因素,即资源环境条件,或者说是资源禀赋;、效率因素,即资源产出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由此可以区分两种经济增长方式:以增加资源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或以提高资源的投入产出率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很明显,集约的方式优于粗放的方式,因为它可以用同量的资源生产出更大的产量。 决定一国或一地区资源投入产出率的因素又有二:、水平因素,包括劳动力素质、物质设备的技术含

15、量和质量、生产的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等;、制度文化因素,包括在经济中实际发生作用的产权、交易、竞争、分配等规则,和与之相关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由历史和环境形成的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 所有这些,都可用木桶原理来分析。举个例子。设一个社会生产中有三个部门:能源产业、原材料产业、加工业。这三个部门间有着密切联系。加工业需要原材料,加工过程需要以能源为动力,即是说,加工业需要能源产业和原材料产业的产品。能源产业的生产,需要加工业提供的设备。而原材料产业的生产,既需要加工业提供的设备,也需要能源产业提供的能源作为动力。这三个产业彼此间在产品的供求上存在着密切联系,是密切相关产业,在发展上应保持均衡,若

16、某一个产业发展过慢,成为制约其他产业发展的短线部门,就会象木桶分析中的短板一样,制约了整个经济的产品供应能力。该经济的产品供给能力,就由这个短线部门的规模决定。中国 2003-2004 年的经济,就受到农业、能源、原材料等部门的“短线过短” ,和汽车、钢铁、房地产等行业的“长线过长”所困扰。 上面的数量因素、水平因素和制度因素之间也是这样。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不仅受这三个因素整体状况的制约,而且受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对关系的制约。当其中某一个因素成为制约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瓶颈” ,成为木桶上的短板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一制约,就能大大解放生产力,对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种类似“乘数扩张”的效应。如中国自 1978 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就产生了这种“乘数扩张”效应。供给方面的分析,着重从结构、技术、制度层面来探究影响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背会前三章的统计和部门原理。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