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室》评论整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19425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室》评论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明室》评论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明室》评论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明室》评论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明室》评论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室》评论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室》评论整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室笔记书评一1.巴尔特简直超级恋母;2.欧仁 .阿特热Eugene atget 皮埃尔 .布歇Pierre boucher 杰梅恩 .德.克鲁尔germaine krull 斯蒂格利兹stieglitz 梅普索普mapplethorpe 威廉 .克莱因William Klein 纳达尔nadar 阿维顿Richard avedon 查尔斯 .克利福德Charles clifford 詹姆斯 .范德齐James van der zee 杜安 .迈克尔斯duane michals 布鲁斯 .吉尔丹Bruce gilden 海因 hine 拉蒂克 lartigue 亚历山大 .加德纳Alexand

2、er gardner 奥古斯特 .萨尔兹曼August salzmann 3.想要构建一个体系,就必须认真进行分类,选取标本。最近老觉得自己学什么东西都没有体系,做事情也没什么计划, 一会跳到这里一会跳到那里,总之就是做不好很多事情,最近应该关注先把这一两年的计划做好,要不然这样过一两年也还是学不到什么东西。4.简直可以说,照片总是携带着自己的拍摄对象,两者遭遇一样,都陷入了固定不动之中,不管这种固定不动是爱恋的还是悲伤的,甚至在运动着的世界内部也是如此。5.在照片之外,我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6.但必须指出的恰好相反:是“ 自我 ” 从来不与我的照片相吻合;因为,显得沉重,面无表情和固执的是照

3、片(就是为了这一点,社会采纳照片当依靠),显得轻盈、表情多变和飘逸的是“ 自我 ” ;7.因为,摄影使本人像另一个人一样出现了:身份意识扭曲了,分裂了。8.照片上的人在表象、符号和影像的岸间漂浮,却永远也靠不了其中的任何一岸。9.摄影实质上只不过是 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 一种偶然性、 特殊性和意外, 我的那些照片,说到底,始终属于那些“随便什么东西“ 之类。10.因为,文化修养(意趣属于文化范畴)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签订的一项契约。意趣是一种教养(知识和礼仪)类的东西,能使我认出操作者,能使我体会出他那些想法,那些想法是他进行拍照活动的依据。11.摄影的冲击主要在于显现而不是刺伤被着意隐藏的东西

4、 那东西被隐藏的十分巧妙,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情,或者没有意识到。12.爱欲照片是错乱的、分裂的淫秽照片。13.摄影师的超人之处不在于能见人所未见,而是他正好身临其境。14.摄影师抓住了最佳瞬间,抓住了欲望表达的有利时刻。15.一个人有很多照片,看着照片想他,反而不及只想他来的清晰。(普鲁斯特)16.因为,对我来说,时间消除的只是痛失的激动,仅此而已。其余的,还都静静地待在那里。因为, 我失去的不是一个“ 人” ,而是一种实质; 也不是一种实质,而是一种优秀品质(灵魂):虽非不可或缺,却是无可替代。没有母亲我可以生活(我们每个人迟早都要过没有母亲的日子),不过,我剩下的生活,一直到死,都一定是怀

5、的无法用语言形容的。17.因此,还是这样说的好:摄影的无法模拟的特点(其真谛)是,某人曾经看到过那个有血有肉的拍摄对象(即使拍摄对象是物体),活拍摄对象本人。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着眼,摄影一开始就是人的艺术:人的身份,人的公民特点,人身上那种可以称之为矜持的东西。18.照片对我所起的作用,不是重现已经消失了的东西,而是证明我眼下看到的东西真的存在过。19.我们这个时代承受死亡的方式是:以生的狂热作为否定性的托词来承受死亡。20.那么,和这张照片一起消亡的又是什么呢?不仅仅是生命(曾经是鲜活的,活生生地在镜头前待过的生命),而且 怎么说呢? 应该说有时也有爱。面对仅有一张我父母的合影, 我想的是 我

6、知道他们相爱过 将要永远消失的,是珍宝一样的爱情:因为,到了我也已经作古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人能够证实他们的爱情了,剩下的将只是冷漠的自然状态。二明室 : 摄影纵横谈体验摄影相对于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本书在摄影理论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新意。(论摄影出版于 1977 年,明室写于1979 年)论摄影用冷静的笔触、严密的分析、丰富的例证,较为全面的讨论了摄影哲学的方方面面。苏珊 桑塔格是位冷静的知识分子。像是扳着面孔的女人,但字字珠玑。罗兰 巴特是位热情的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一个热情的、自省的男人。在明室中,他站在观看者的角度,分享了许多他个人的经历,他对特定照片的钟爱,他母亲年幼时的照片给他带来的震动

7、。他被影像的触动是基于单张照片的,也不特定喜爱某位摄影师的作品和风格。一幅照片要打动他,需要有两个因素:Studium & Punctum。这两个词是拉丁文,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Studium: :照片体现出来的专注,对某一事物或人的兴趣(但不是特别强烈),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这些形象(人,事物, 风景) 。具有这一特性的照片已经是超过一般水平的好照片,它证明事物存在过,告诉我们有用的信息,以十分精炼和完美的形式。Punctum :刺点(我想国内某个摄影团体取名就是来源于此吧),创伤,刺伤,小痛苦。照片中的某个细节给你带来的触动或痛苦的东西。可能是一双手上的纱布,小男孩的一口坏牙,祖母的腰带

8、.在每个人眼里,照片有没有刺点,刺点是什么,都是不尽相同,是纯粹个人化的视觉体验。有人可以在一张照片前驻足良久,甚至哭出声来,另一些人却对此毫无感觉。这不是感受能力的问题,是个人经历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 巴特在书的后半段又深化了刺点的意义。时间本身也是刺点。它不存在于相片本身,而游离于时间的长河中。当年迈的老人看到年轻的照片时,那种感动,感叹,并非照片中的某个细节给他带来痛苦,而是时间刺痛了感情的神经。另一个值得一提的观点在本书最后一章。类似的观点论摄影中也有提及。如今对影像文化的消费已经到了空前的地步,我们建立起来的虚幻的影像世界开始反扑文化。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观看影像,享受它带来的快感,传

9、递的信息,逐渐的潜移默化被其影响。“ 看,这条街上的人多么了无生气,照片上的人都比这强!”照片是这样一个东西:它从时间随手中切了一个面,让你仔细回味和专注,拼命想看出些什么,直到最后被自己蛊惑、刺伤。三寻求生活中的 “ 个性刺点 ” (Personality Punctum)一年又一年,一如平淡的生活,一如人们的众口铄金: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但是生活还是在继续,虽平淡却仍矢志不渝的前行,正如阎连科所说的:人生就是锅碗变飘勺,阴差又阳错,除此没有更新的东西和设备。每当平淡乏味的生活莅临之时,米兰?昆德拉的 “ 幸福就是重复同样的事情” ,就成了我自我安慰的一剂针剂。生命需要鲜

10、活, 而这种鲜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种近乎平淡的生活中历练出来的,而寻求生活中的“ 个性刺点 ” ( Personality Punctum) 就是最好的方式。近来阅读罗兰 ?巴特的明室,一本谈论摄影的小小札记,译者给出的副标题为:摄影纵横谈。陈丹青对于此书很是推崇,他谈到罗兰?巴特不仅仅是在谈论摄影,而是通过摄影来谈论 “ 观看 ” ,具体来说,我们该如何观看图片、书籍、油画,雕塑 延伸开来,我们该如何观看生活,历史,未来 。罗兰 ?巴特是一个同性恋,因此对于母亲的感情就特别的深厚。母亲去世之后,在十一月的一天晚上, 他开始整理母亲遗留下来的照片以求寻找记忆中的母亲。但是在寻找之前,他就先做出

11、了这样的论断:我没有抱着 “ 重新见到 ” 母亲的希望, 对照片我根本不抱期望。“ 一个人有很多照片,我们回忆这个人时,面对着这些照片,反而不及只是想想他来的清晰。” 我知道得很清楚,我翻阅这些照片也是白费力气,我永远也不可能把她的容貌完全想起来了,不可能了。在罗兰 ?巴特看来, “ 现实主义者们,我也是其中之一,在我肯定地说摄影是没有寓意的图像时, 哪怕这些寓意使照片的解读明显的转了向,我就已经是个现实主义者了,根本不把照片当作真实物体的,拷贝 ? ,而是把它看作,过去的实在事物的表露? ,是 ,魔法 ? ,不是艺术,研究照片具有一种证明力,这种证明针对的不是物体,而是时间。依照现象学的观点

12、,照片的证明力胜过其表现力。” 在文章的结尾处,罗兰? 巴特得出了摄影的真谛就是“ 这个存在过 ” ,或者说是 “ 仅仅存在过 ” 。罗兰 ?巴特还说摄影是疯狂的,它的疯狂之处在于,时至今日,还没有任何图画艺术品能够让我确信一件东西以前存在过,而且摄影一直在遭受着社会的驯化。“ 社会在努力使摄影变得规矩,竭力抑制摄影的疯狂” 。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社会采用了两种手段:第一,把摄影变成艺术;第二,普及摄影,使摄影“ 合群 ” ,把摄影变得平凡。罗兰 ?巴特把一张照片看作是三种活动的对象,即:实施,承受,观看。实施者是摄影者,观看者是看照片的人。罗兰 ?巴特还将照片承载的内容或者是承受称为摄影的“

13、幻想 ” ,以区别于现实中的景象。这也是“ 这个存在过 ” 的一个有力的佐证。在观看 “ 幻想 ” (确切的说应该是照片或者是摄影)的过程中,罗兰? 巴特赋予了照片以二元性:知面( STUDIUM )和刺( PUNCTUM )。知面具体说来就是照片的内容,体验了摄影师的意图;刺点具体说来就是照片中的细节。知面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种常态,拿过一张照片来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照片在描述什么。而在细节方面, 由于每个人观看照片方式角度的不同,所注意到的细节也就有所不同,从而对于照片的解读也将无穷无尽。如果说“ 世上没有任何两片相同的叶子” 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是哲学家求

14、知欲的点滴结晶,那么对于照片的未完成的解读延伸开来就是:一万个人的眼中就有一万种观看方式。正是个人观看方式的不同,个人从不同视角的观看,世间才呈现出纷繁的别态。罗兰 ?巴特将这种对于细节的不同关注称之为“ 刺点 ”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在照片之中能够刺痛你的某一点。罗兰?巴特偶然看到拿破仑最小的弟弟热罗姆的一张照片,他当时十分震惊得想到 “ 这是一双曾经看到过拿破仑皇帝的眼睛” 。这是何等非凡有趣的眼光!威廉 ?克莱曾经拍摄过纽约意大利人居住区的一群孩子,照片非常感人,也很有意思,而罗兰 ?巴特所看到的却是一个小男孩的坏牙齿,而且他的眼睛始终离不开那一口坏牙。“ 刺点 ” 的存在使得对于一张照片

15、的解读始终处于进行时,因此所谓的“ 知面 ” 也永远无法言尽。延伸到 “ 观看 ” 上来,对于 “ 刺点 ” 关注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一个人的观看视角,然而,即便是 “ 一万个观众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也总会有三六九等之分。同样“ 知面 ”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对于事物、事件的认知程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试想,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将事件的万事万物都溶于一炉之中,那是何等的荣耀,同样也是何等的可怕。“ 知面 ” 的丰富最终是建立对“ 刺点 ” 的追逐之上的,一旦具有共性的“ 刺点 ” 被挖掘完毕,那些极具个性的 “ 刺点 ” 就会隐匿于自己的世外桃源,直到那个有

16、着独具慧眼之人的青睐。生活中同样如此, 人们过多的沉溺于那些具有共性的“ 社会刺点 ” 中,互相追逐, 随波逐流,直至麻木沉沦, 还自诩为痛并 “ 快乐 ” 着。平淡的生活, 人们只忧伤惆怅于初始的苦难与乏味,然而深埋于其下的新鲜甘甜(“ 个性刺点 ” ),却少有人关注青睐。“ 时势造英雄 ” ,我想时势造就的应该是那些就有独特视角,能够青睐“ 刺点 ” ,完善认知 “ 知面” 之人。如果说时势是一个偶然的因素,那么具有非凡眼光就应当成为一个必然的条件。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完全可以说不是时势造就了英雄,而是英雄成就了时势。1980 年 2 月 25 号下午 3 点,罗兰 ? 巴特在巴黎学校街横穿马路时被一辆洗衣店的卡车撞倒, 4 周后他去世了。从此他那略过忧伤的友谊的微笑逝去了,他那更新事物的非凡的眼光也逝去了。四那张逝去而生动的脸先说明,我推荐的是台湾版的明室,大陆版的尚未阅读。但在书店翻了一下,其设计花哨,照片和文字的关系被割裂,至少在形式上,无法跟台湾版相比。明室) 摄影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