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原经济区之咱们的大中原 咱们的经济区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9546033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中原经济区之咱们的大中原 咱们的经济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建设中原经济区之咱们的大中原 咱们的经济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建设中原经济区之咱们的大中原 咱们的经济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建设中原经济区之咱们的大中原 咱们的经济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建设中原经济区之咱们的大中原 咱们的经济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中原经济区之咱们的大中原 咱们的经济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中原经济区之咱们的大中原 咱们的经济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中原经济区之咱们的大中原建设中原经济区之咱们的大中原 咱们的经济区咱们的经济区亿年前,中岳嵩山已经起立在中原大地,成为最早崛起于混沌水世界的山岳 3 亿年前的“嵩阳运动”、亿年前的“中岳运动”、亿年前的“少林运动” 让嵩山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地质奇观 而当今的中原大地上,一场新的行动正在进行 它就是构建中原经济区 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为抓手,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实践 正在成为铺展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幅美丽画卷 丰收的中原 记者 许俊文 图 2010 年 1 月,高速列车通过郑州市区。 白周峰 摄 一列高速列车在郑州市区穿行 记者 白周峰 图 正所谓“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在喜马拉雅山还沉睡

2、海底的 35 亿年前,中岳嵩山已经起立在中原大地,成为最早崛起在混沌水世界的山岳,又经过了 23 亿年前的“嵩阳运动”、1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乃至 5 亿年前的“少林运动”,这三次造山运动让嵩山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地质奇观,成为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成为最适宜人类文化创造的地方之一,中华民族的经济和文化诞生于此、滥觞于此、繁衍于此、辐射于此。 当今的中原大地上,一场新的行动正在进行着建设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中原经济区。 河南党建网河南党建网 8 8 月月 1212 日讯日讯 大河网-大河报报道:(记者 于茂世 闫广道 刘书志 文 陈晓东 图)地在中国之“中”位在中

3、国之“心” 在河南,最近有两件大事儿令世人关注。 其一,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其二,让“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组成部分,已是群情沸然,呼之欲出。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与“中原经济区”,都以“中”冠名。两件“中”字头的大事儿,在农历的虎年,虎啸中原,虎虎生风。 这两件看似内涵不同的大事儿,是机缘巧合,还是因缘际会? 答案显而易见:地处中国之中的河南是中国的缩影,煌煌大中原是“中国的印记”。构建中原经济区是 1.7 亿中原人热切的期待。更是河南与中国、河南与世界同呼共吸、科学发展的必然。 巍巍嵩山脚下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观星台、中岳庙、太室阙

4、、启母阙、少室阙、会善寺、嵩阳书院、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 8 处 11 项遗产。其中观星台是“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核心建筑,她不仅验证着“天地之中”信仰与科学、宗教与政治的互为表里,而且佐证着我们可爱的“中国”就诞生在观星台上。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遗产,准备了 9 年。在第 34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对这个成为世界遗产,大会没有争议,甚至没有讨论,只有尊重与敬仰只用了短短 1 分钟时间,大会主席“惊堂木”一拍“通过”。 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世界对中国之“中”在文化上的认知与认可。这是对“天地之中”博大深邃的文化内涵的尊重与景仰。 今天,中原大地亿万人民呼唤将“中原经

5、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其实是“中原崛起”路径依赖的赓续与创新。倘若从“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 2003 年算起,有关中国中部如何崛起的路径选择也历经了将近八年时间。 这八年,从空间上看,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八大经济圈”早已划定为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区。而去年以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关中天水经济规划区等 13 个区域发展规划也陆续获批。 然而,令人心急如焚的是,唯独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国之“中”中国的腹地约 20 万平方公里、1.7 亿人口的大中原,在新一轮区域发展进程中,却有再次被边缘化的危险。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原经济区的呼唤显得是那么的渴盼,如此的迫切。 中国之

6、“中”,不可再次被忽视; 中国腹地,不可长期塌陷; 中国之“心”,不可缺血; 这就是中原经济区的诉求;这也应当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抉择。 百物阜安之原 和谐发展之野 河南人,爱说“中”。但是,何为“中”? 中华、中国、中原、中原经济区,这其中的“中”,又该何解? 这,恐怕是“中原经济区”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中”这个词,可谓一词多义:可以组词为中华、中国、中道、中庸、中央等,也可以表示方位嵩山奠位中央。 乾隆皇帝祭祀嵩山,曾在嵩阳书院撰联一副:“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瀍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中”,神圣而自尊。 但是,河南人最爱说的“中”,几乎所有

7、的字典、辞典论及时,都归之为“方言”。如把“中”翻译为英语,那就是“allright”,而不是“center”。 至于“中国”,译成英语,是“china”、是“瓷器”,与“中央之国”已相去甚远。 因此,让“老外们”理解“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让他们弄懂“天地之中”信仰与科学、宗教与国家互为表里,那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他们理解了,而且就在 1 分钟之间,就认同了“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于中国、之于世界的普遍价值。 但要真正认识“中”字,对不少中国人而言,恐怕还是个难题。 说文解字云:“中,和也。” “中”为何曰“和”? 孔子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8、育焉。” “中”是“大本”,“和”是“达道”。这与老子所言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谓大道互通,互为表里。 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中”字如旗杆,上下绕有旌旗和飘带,旗杆则竖立中央。比商代更早的,是尧舜禹时代。尧禅位于舜,对舜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什么是“允执其中”? 辞源云:“真诚地坚持不偏不倚的正道。”“直译”的话,无非就是“天时历法的事儿要躬身亲为,必须执掌妥当手里的天文仪器”。这儿的“天文仪器”,就是“中”。 “中”这一“天文仪器”,无非源自人站在太阳下,看到了自己投射在大地上的影像。 在中国文明的奠基时代,周公在“禹都阳城”,也就是今日的登封市告成镇,设台观天

9、,以“天文仪器”之“中”寻觅“天地”方位之“中”。显然,寻求“地中”,为的是找一个“百物阜安”之所,为的是在这儿建立王国之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找一个最适宜农耕文明发展、最适宜人类居住的首善之区。 这个首善之区就是“天地之中”,就在中原河南。“中原”是什么? 这,恐怕是“中原经济区”需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 “天地之中”在登封市东南 15 公里的告成镇:这儿是天地所合,四时所交,风雨所会,阴阳所和的所在,是万物生发与变易的节点。 嵩山曰中岳,豫州(以今日河南为主体的区域)曰中州,国家曰中国,民族曰中华民族,以“中道”为正道,以“中正仁和”为政治方略等,其实都与中国人的“天地之中”信仰密不可分。 “

10、中”最初只是“天文仪器”,其之所以能演化为地理上的方位,一则与“天文仪器”的神圣相关,二则因为夏商周三代,均立都在以嵩洛为中心的区域司马迁云:“昔三代之居(首都),皆在河洛之间。” 说文云:“夏者,中国人也。” 夏王朝就是以嵩山为中心,将其统治势力向四方延伸,覆盖了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乃至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形成了一个以首都中央统治四方的政治地理结构。因为夏人“尚中”,且位居九州中央,又称“中州”。 因为“中”尊“中”贵,嵩山称为中岳,因此周武王灭商后第 12 天,就从牧野之地南下,祭祀嵩山。 武王命令周公在嵩山寻找“天地之中”,将都城从偏居一隅的镐京(今西安)迁往洛邑(今洛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

11、非常著名的“周公营造洛邑”。 显而易见,“王者必居中土”,是周人迁都洛邑的政治缘起;打造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历法,发展农业生产,“阜安万民”是迁都洛邑的经济缘起。周人明确提出“天地之中”,并将王都奠位于此,才能形成“四方辐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效应,既宜于四方诸侯贡赋,又利于镇抚天下。 再说“中国”。中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但这个词最初不是国家名称。 “中国”一词,就文献而言,最早出现于诗经:“惠此中国”,指的是京畿,不是国家。 到了三国时期,“中国”,说的就是“中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把“中国”置换成了“中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到了晋,

12、特别是晋室南迁后,中原作为一个地理上的地区概念,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据不完全统计,晋书中有 55 卷 92 次涉及“中原”一词。而以东晋时期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大多与光复中原的志向有关,如“中原沦没”、“克复中原”、“中原向化”等。这些词语既透露出东晋人的中原情结,也反映了东晋时期中原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单元。 到了南宋,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更为千古流传了。 华夏部族、汉族建国于黄河中下游流域,以居天下之中为尊,故称“中国”。但是古时的“中国”,通常泛指中原地区,其与“中华”、“中夏”、“中土”、“中州”等,含义几乎相同。孙中山的口号是“恢复中华”。因此,辛亥革命后

13、,1912 年成立了“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第一次成为中国的国号。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简称“中国”。至此,“中国”与“中原”二词,内涵上才彻底剥离开来。 在新中国,中原河南一直承担着中国粮仓的时代责任,以全国 1/10 的耕地生产出全国 1/6的粮食,其中夏粮产量几乎占全国夏粮的 1/2,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 历史是今天的镜鉴,历史也昭示着未来。数千年来,中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直到北宋灭亡。此后,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不再以黄河为中轴线在东西两端摆动,而变为以长江为中轴线的南北轮转。 难道这就是中原王

14、朝的绝唱?难道从此一提起“中原”,就蕴含着一种悲情,一种塌陷的悲情?是的,那些被迫离开中原的先人,总是念念不忘“中原情结”。他们的梦,是“克复中原”。那么,我们的梦呢? 大中原在呼唤:“中原崛起”精神上、文化上、经济上的崛起。这是大中原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原崛起的路径依赖。2100 年前,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叫做司马迁的写出了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以其经天纬地之才和俯察品类的眼界,依据社会经济的共性共生关系,提出了四大经济区山西区、山东区、江南区和龙门、碣石以北地区。 这其中的“山东经济区”,就是世所公认的“战国、秦、汉称华山或崤山以东”地区,正与当今以河南为主体涵盖周边

15、区域的“中原经济区”大致相吻合。司马迁所提出的四大经济区是我们认知我国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区划、民族分布的重要凭据。 新中国诞生后,河南走的可以说始终是“以粮为纲”、“其余都是目”的发展道路。这是地缘经济使然,这是“宿命”,也是中原沃土的责任使然。 试想,中国的农耕文明,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发展,并由此将秦汉、隋唐、两宋引向了世界之巅。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天然地承载着历朝历代粮食安全的重责。特别是在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社会,粮食为天,他业为末,中原先民可以说为中国的、世界的农耕文明贡献了太多太多的智慧和汗水。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也写道:“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

16、资也。”这位史学大家之言,对今天的河南而言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河南的发展模式要变,河南的经济结构要变。但是,怎么变?往哪儿变?河南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发展之路?这就是中原经济区需要破解的宏大命题。 其实这个命题的答案已经渐次明晰:那就是不以牺牲农业、特别是不以牺牲粮食为代价,推进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这是河南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地理中国,特别是历 史中国、现实中国赋予河南乃至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的使命与责任。 如何才能担当起这样的使命和责任呢?凭借的是大中原的地缘优势、文化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凭借的是中原人的智慧和肯干。 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任何区域经济都与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密不可分。河南的先天优势显然在于其处于中国的“天地之中”、中部的“天地之中”。这个“天地之中”在历史和现实已经形成并正在形成具有独特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那就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门类较为完善、物流贸易成本相对低廉、资源共享的区域经济体。而这个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