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与文明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90679 上传时间:2017-02-15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与文明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森林与文明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森林与文明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森林与文明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森林与文明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森林与文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与文明(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森林与文明 第一节 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理论 第二节 人类文明的周期发展法则 第三节 中国文明的历史循环 第四节 气候与人类文明 第五节 森林与人类文明 第六节 玛雅文明 什么是文明? 文明一词最早见于 易 乾 文言 :“见龙在天,天下文明”。这是光明,有文采的意思。现在所说的文明一词,则通常与文化一词相通,如人们常说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指的就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即使在现代的学术著作中也经常把文明和文化混同使用,说的是文明,指的是文化。文明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一般与野蛮相对而言,如文明行为、文明经商等等。 英文 中的文明( 词源于拉丁文 “ 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

2、为人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如同文化一词一样,国内外的学者对文明所下的定义也是各种各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早期的学者对文明的解释对于文化相通同,后来的学者多认为先进的文化才能称为文明。因此,文明和文化密不可分,但又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通俗地说,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结晶,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学术界对文明的起源问题争论较大。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文化,但人类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进入文明阶段,作为文明起源的标志是

3、什么?这是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100多年来的热门话题,自然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各自的标准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样。 “文明 ” 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文明内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 “ 文明 ” 涵义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人类整体守护着的文明是指广义的文明。 文明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从内容上看,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主客体矛盾。主体在解决和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及人类客体的矛盾过程中,产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

4、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空间上看,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人类群体,文化内容和生活方式不同,从而产生不同文明类型。从发展过程看,人类走出蒙昧和野蛮状态的“ 自在期 ” 后,进入以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为标志的 “ 自为期 ” ,随着信息文明的发展尤其是阶级社会的终结必将步入 “ 自由期 ” 。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体现了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文化和文明是社会发展过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

5、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 第二章 森林与文明 森林文化是

6、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反映 ,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文学、艺术、教育、伦理、道德、习俗、宗教等各个方面。 森林是民族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如纸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文明的出现是什么原因 ? 是什么因素推动它们发展呢 ? 为什么有些文明的发展水平比其它文明高得多 ? 有人主张是地理因素 , 有人则强调经济资源等 。 第一节 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理论 一、地理理论的气候学说 美国地理学家 1915)年提出,一个民族(古代还是现代)理想的气候是年平均温度很少低于 摄氏 3 的智力最适条件,或者很少高于 摄氏 17 的身体最适条件。湿度也很要紧,平均

7、湿度应在 75%左右。天气不应是不变的,气温和温度变化是必要的,那可使人振奋、恢复活力。 气候条件太热、太湿、太冷,太干燥地区肯定不能成为高度文化的摇篮。 现在不适于人类居住的许多地区都有遗迹,表明过去曾有过气候较为宜人的岁月。 如玛雅文明约在 400创造了造纸、零数、阳历、拼音文字、大城市,天文学、雕塑到高度水平。现在,这个文明大部分已经湮没。还有中国西部的楼兰古国等。 二、地力耗尽论 自然资源保护论者认为没有遭受到人类毁坏的任何环境几乎都能养育出高度的文化。 大沙漠和贫瘠地区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为过份的放牧和耕种所造成的。 无数滥用土地现象在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希腊、意大利、中国和墨西哥

8、等地曾经造成大破坏。 三、汤因比的逆境论 困难条件即逆境是高度文化得以形成的真正原因。这种条件构成一种挑战,不仅会刺激人们去努力克服它,而且还能增加产生新成就的动力。这种挑战的形式可以是沙漠、丛林地带、崎岖的地形或贫瘠的土地。 如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在沙漠,印第安人在丛林创造了高度文明。但挑战是有限度的,否则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第二节 人类文明的周期发展法则 有史以来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两种文明。这两种文明以 800年为一周期,至今已有 7个轮回(周期),现在处于第 8个周期。这种周期性是不可视的宇宙法则的表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的。 1、文明周期与宇宙法则 文明时钟学说 为什

9、么东西方文明以 800年的周期反复文明兴亡呢?日本学者岸根( 1993)在中国道学基础上提出两极对立而存在的理论,如阴与阳,男与女,东与西,生与死,有与无,物与心等等。文明也同样,人类文明因东西方文明对立而存在和发展,如果只剩下一种文明,那么整个人类文明随即消灭。 周期交替的宇宙法则是建立在能量转移法则,能量守恒法则及熵扩散法则的综合基础上的。 能量转移法则是指宇宙的能量最初是相同,以后不断发生变换的法则。 能量守恒法则是指能量形态转变过程中其质量不变的法则。 熵增大法则是指自然界的能量的运动是从高密度(层次)向低密度方向扩散法则。 岸根理论 1: 东西方文明的两极分化后,当其中的一种文明遵循

10、熵扩散法则其能量扩散和衰退。衰退的文明能量根据能量转移和不变法则,转移到另一种文明。如此反复循环,东西方文明如时钟那样正确地周期交替发展。 如同生物有生命时钟,人类文明的兴衰周期现象有文明时钟。文明时钟如同表现昼夜交替那样正确刻化文明的变化。 岸根理论 2: 2、 文明的遗传因子学说 人类的文明的差异是由于人种(民族)不同,民族所处的环境差异(自然、宗教、政治、经济)和人口的能量(数量)不同,故形成不同的文明。在这里我们把民族和环境看成是文明的遗传因子,如同生物的遗传因子一样,在人类发展历史中遗传,形成不同的文明。 人类文明可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表 1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征服自然的西方文

11、明 顺应自然的东方文明 父姓文明 理性文明 母性文明 感性文明 阳的文明 严密文明 阴的文明 暧昧文明 外向文明 整然文明 内向文明 混沌文明 抽象文明 完结文明 具体文明 未完文明 左脑文明 不变文明 右脑文明 变幻文明 华美文明 动文明 实用文明 静文明 多辩文明 足算文明 沉默文明 引算文明 直线文明 稠密文明 曲线文明 间隙文明 还原文明 个体文明 综合文明 氏族文明 3、寿命学说 由于文明要消费宇宙能量 , 所以文明能量的使用是有期间的 , 这个期间称为文明的寿命 。 如同汽车有使用寿命一样 , 文明寿命约为 800年 。 一种文明的寿命结束就必须由另一种文明替代 , 由此产生人类文

12、明的周期性变化 。 现在人类处于西方文明的高潮后的低落期 。 21世纪将是东西方文明的转换期 。 第三节 中华文明的历史循环 中华文明常被称为儒教为代表的文明,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有众多民族。 春秋战国时代有儒、道、法家和墨家。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形成儒、道、佛三教融合共存状态,并发展为理学。 元代回教和基督教传入中国。近代以后受西方文明影响。 1、以复合为基础的中华文明 表 2 中国文明的发展及与外来文明的交流 世界史 先史 古代 中世 近世 近代 现代 一般进化过程 石器革命农牧革命都市革命精神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赠与经济互酬经济再分配经济远地交易市场经济全球经济 年长制首长制贵族官

13、僚制封建官僚制共 和国家制地域联盟制 自然崇拜氏族神崇拜世界宗教大众救济宗教理性高度宗教 世界发展阶段 共同体社会 纳贡制社会 - 商业社会 世界经济 中国史 农耕文明 良渚 . 龙山文化 原形文化期 秦汉朝 复合文化期 隋唐朝 元请朝 衰退 . 再生期 民国 新中国 复兴期 中国 外来文明交流 农耕复合 长江黄河 农耕统一 华夏统一 汉胡同化 农商并存 引进工业革命西方文明 表 3 中华文明简史 公元前 21 世纪 前 16 世纪 前 11 世纪 前 770 年 前 221 年 夏 商 周 春秋战国 前 206 年 公元 220 年 265 年 420 年 581 年 618 年 秦 汉 三

14、国 晋 南北朝 隋 907 年 1 127 年 1 368 年 1644 年 1 911 年 唐 宋 元 明 清 2、日本文明发展 表 4 日本不同文明系统的比较 绳文文明 公元前 600 年 水稻农耕文明 公元 800 年 经济社会文明 公元 1700 年 工业文明 公元 1900 年 人口密度 (人 / 1 24 112 350 人口 (万人) 26 700 3000 10000 文明阶段 自然社会 ( 狩猎、采取 ) 农业社会 ( 直接农产品 ) 农业社会 ( 间接农产品 ) 工业化社会 主要能源 生物 + 人力 自然力 生物 + 人力 自然力 生物 + 人力 自然力 非生物 自然力 电力 主要经济模式 传 统经济 传统 + 计划 传统 + 计划 + 市场 市场经济 社会集团 部落 家族 家庭 集团 主食 坚果、鱼 米 米、杂粮 多样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