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重建宽容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006264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重建宽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重建宽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重建宽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重建宽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重建宽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重建宽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重建宽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重建宽容关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重建宽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宽容思想的存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通过剖析历史上存在的几种不同的宽容观,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宽容思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有阶级性的、有原则性的宽容。在当前,特别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宽容思想来重建宽容的理论,丰富和发展宽容理论的内容,以此来指导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宽容思想促使我们对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不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命题,因此,明确宽容这一思想的新维度,探寻其马克

2、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加深对宽容思想的含义及其合法性深刻理解的必要途径。一、宽容的一般蕴涵对概念的解读和把握,往往是理论分析的先导和前提。何为“宽容”?“宽容”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尽管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宽容”这一词语,但对“宽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似乎还认识不足。我们只有在分析宽容的概念之后,明确宽容的主体、内涵及宽容的价值目标,才能更好地在社会发展中运用宽容的精神。从伦理学意义上来看:“宽容是在平等自由精神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对所不赞成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爱好兴趣的容忍和尊重。”从政治学意义上来看:宽容“指一个人或机构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力和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却不进行

3、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所谓不赞成,既可以是道义上的,也可以是与道义无关的。当某一行为或习惯在道义上不被赞成时,对它的宽容则常常被认为是特别成问题的,甚或是自相矛盾的。宽容似乎要求承认错误的东西是对的,它常常是一个事关程度的问题,它要求做出正确的、给不同意见留有余地的判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拉斐尔认为:“容忍是审慎地允许或准许一个他不喜欢的事物的实践。只有当一个人有权不准许时,他才能有目的地表示容忍,即允许或准许。”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类似于现代宽容思想的成分。“宽容”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的记载:“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聘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在

4、荀子非十二子篇中则对“宽容”有精辟的解释,苟子说:“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另外,孔子把宽容作为治理国家的良策之一,他曾经主张:“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民”(论语阳货),在左传昭公元年中有“鲁以相忍为国也”。从以上对宽容概念的不同角度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宽容这一思想归结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宽容的前提是差异性的存在。宽容思想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宽容的前提是差异的存在,同时宽容的主体有能力阻止这种差异的存在而不进行阻止。第二,宽容的主体包括个体和社会,因此

5、宽容有个体宽容和社会宽容之分。它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一个社会组织,也可以是一个政党,也可以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最高政治统治权力。第三,宽容范围是广泛的。这一范围包括伦理、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涉及生活的不同层面;同样,宽容的范围可以是人与人之问的宽容,也可以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宽容。第四,宽容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它不是一种无原则的忍让,而是在一定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这一前提下所作出的让步,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及推动社会的发展。最后,宽容思想的终极指向是为了求同。宽容并不是仅仅为了使差异的存在而存在,其最终的价值目标是为了求同,也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的实现,才使宽容得以存在。二、历史语境中的“宽容”宽

6、容作为一种思想和意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下,虽然其表彰的一般形式上的蕴涵没有什么变化,但“宽容”在其一般形式的掩盖下,其在实质性质上可能相去甚远。由此,也带来了哲学家最难解决的问题:它虽然能够达致形式上的共识,但却很难得到其实质上的一致。这正像卢梭在研究人的知识时所说的:“怎样把人身上固有的本性,与环境及人类的进步在改变人的原始状态时增加和改变的性质区分开?就像格老库斯的雕像,岁月、海水和风雨使它改变了模样,不再像一尊神,倒像一头凶恶的野兽;人在社会中,由于不断产生的种种原因,由于获得大量的知识和谬误,由于人的体质的变异,由于情感的持续冲击,其灵魂也发生了改变,可以说已变得面目全非,

7、几乎无法辨认。”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看。从来就存在着不同的宽容观。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主要标志的古代社会中,奴隶社会既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文明社会,也是第一个阶级社会。在奴隶社会中,以奴隶主占有奴隶的人身为主要特征,奴隶从来不被当作人来看待,他们仅仅是“会说话的牲口”,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奴隶主常常以摧残奴隶的生命来取乐。可以说奴隶制是最惨无人道的压迫制度。但是,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也表榜自己是宽容的。他们把自己美化成是神的化身,是代表神的意志来统治社会的,表达出对奴隶的宽厚容忍,以达到从思想上欺骗和麻痹奴隶,其最终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让奴隶安于现状,听天由命,不作反抗

8、。实质上,他们的宽容只是局限于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宽容,对奴隶而言,则毫无宽容。随着以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封建社会的确立,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用契约租赁、缴纳地租、雇用佃户等方式对使用土地的农民进行剥削。尽管其实现形式各异,但其本质依然是依阶级存在为基础的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宣传王权、皇权的神圣,处处宣传人们必须服从于封建秩序;另一方面也通过融人一些有利于阶级统治的思想来宣传所谓的宽容,为其制度的合法性存在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这些宽容思想的学说,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借以麻醉和欺骗民众的道德工具。统治者提倡

9、宽容美德的目的是亲和人际关系,掩盖等级专制下的冲突和不合理性,以防止或化解各种可能的纷争。这种宽容美德的随意性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不宽容。这也是孔子“泛爱众而亲仁”、佛教慈悲忍让能与古代专制共生的原因。对于统治者来说,“只要不宽容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法则的必要部分,那么要求宽容就无异于犯罪。”宽容仅仅是保护自己统治权力和垄断地位的策略,却不可能真正地宽容异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普遍的物质交换和全面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打碎了人与人之间的特定依赖关系,使人不再受狭隘的血缘及地缘关系束缚,人类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使人从古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摆脱了对特定人的依赖,使人成为独立的、平等

10、的、自由的单个的人。这是一个宽容开始生长的时代,宽容是保护人的天赋权利的必要条件,对保证人的自由、个性、多样化是必需的。资产阶级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登上历史舞台,以天赋人权、人与人之间天然是平等的理论为思想武器,大肆宣扬鼓吹宽容。因为宽容有利于其社会稳定,极端往往是社会动乱的根源。这是资产阶级稳定自己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统治地位的经验总结。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以维护平等与公正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法权的基础上,宽容不再仅仅是一种个人美德,而是人人应当遵守的社会法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宣言、法典中,有着无数的保障人的权利的各种规则条文,这些规则条文,就其形式而言都是平等与公正的。正如法国人权宣

11、言承认人人都拥有财产的权利,却闭口不谈无产者被排除在外的这一事实。资产阶级所祈求与实施的那种平等与公正只有形式上的外壳,对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却没有实质上的内容。这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相比确实是一种历史上的进步,人们也因此获得了相应的权利。但是,倘若人们只是被这种虚假的幻像所迷惑,停留于这种形式的平等与公正上,那么其结果决不会是人类普遍解放的实现,而只能是出现严重两极分化,社会处于尖锐对立之中。从这一意义上来讲,资产阶级最终是要用这种法权意义上的平等,维护的还是他本阶级的利益。因而,资产阶级所倡导的宽容,仅仅是存在于思想领域中的宽容,而不是行为的宽容。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宽容的幌子,来维护自身的阶级利

12、益和政治统治的稳固。三、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重建宽容无产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因为它是一个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使命,就是要通过革命彻底的改造现实的社会,而对革命的直接支撑,则是阶级斗争的学说。这一点,恩格斯在1888 年概括共产党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的时候作了相当清楚的阐述。那么,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是否有宽容思想的存在?它和阶级斗争学说是什么关系?阶级斗争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作为方法、途径而不是目标的定位是必须加以强调的。正如马克思自己所作的阐述:“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

13、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可见,作为手段的阶级斗争,目的是为了使人类更加协调发展,马克思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才强调宽容思想的重要作用。因此,马克思的宽容思想是在对资产阶级伪宽容批判的过程中,揭示了资产阶级狭隘宽容后面隐藏着更多的是不宽容。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的许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其宽容思想的存在正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宽容的批判基础之上的。(一)首先,宽容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在从猿转变到人的过程当中,“成年雄者的相互宽容,没有妒忌,则是形成较大的持久的集团的首要条件,只有在这种集团中才能实现由动物向

14、人的转变”。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宽容这一前提的存在,才能使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和发展。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宽容思想不断扩充、完善的发展史。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宽容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宽容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延伸。就其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宽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矛盾,维系着整个社会协调、稳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人类历史的进步。尤其在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阶段,为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这就更需要相互宽容,使人们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模式。因此,宽容是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的

15、因素。(二)其次,宽容是有阶级性的宽容。尽管在不同阶级统治的社会中,都提倡宽容的思想,都把宽容美化成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究其实质,都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正如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中,也提倡宽容的思想,也有许多机构对穷人、对无产阶级表示关爱,但是他们这种关爱也仅仅是一种伪善。“英国的财主就不关心穷人?他们不是已经创办了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的慈善机关吗?呵,不错,慈善机关!你们吸干了无产者最后的一滴血,然后再对他们施以小恩小惠,使自己自满的伪善的心灵感到快慰,并在世人面前摆出一副人类恩人的姿态(其实你们还给被剥削者的只是他们应得的百分之一),好像这就对无产者有了什么好处似的!”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中,

16、工人一无所有,为了活命,就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劳动力的买和卖的领域内二者是平等的。但是这种平等又恰恰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前者只是劳动力商品的所有者,后者则是潜在的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因而,离开了流通领域,二者的面貌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萎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对人的不宽容的过程中,提出了只有无产阶级彻底推翻这个压迫人、奴役人,使人不成为人的社会制度,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取代了资本主义,才能真正使宽容这一理念获得发展,而宽容的终极目的就是使人类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在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最高级社会形态里,人及人际关系的二重化得到克服和扬弃,片面自由为全面自由所取代,基于物的自由变为基于个性的自由。宽容不仅是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则,而且变为人的内在要求,从他律演化为人之自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三)最后,宽容是有原则性的宽容。马克思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