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947066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执行,农村学龄人口逐年减少。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规范教育管理,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开始了新一轮学校布局的大调整,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此同时,布局调整的进程也受到一些现实困难的阻碍。一、农村中小学调整的背景及动因一、农村中小学调整的背景及动因学校布局的调整过程就是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以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学校布局调整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2、的一个动态过程。每一次大规模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一)学龄人口不断减少是农村中小学调整的客观原因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到90年代中后期,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由于农村中小学生源减少,一些地方的村小生源不足,出现了大量的“微型”学校,生源减少客观上要求学校布局调整,在审计署部署的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过程中,以某县级市为例,现有初中和小学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98万人、5.81万人,比2001年的3.55万人和5.91万人下降了16.06%、1.69%。(二)地方上经费不足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客观要求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主

3、要来源于乡镇,即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财政拨款。由于上级政府投入很少,县乡财力薄弱,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实际上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经费渠道。2001年,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山由“以民为主”到“以政府为主”的转变。但由于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集资和教育费附加,而国家的投入机制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资金投入出现“空档” ,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普遍减少,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危房改造面临困境。因此,政府希望通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集中办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财政压力。(三)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是农

4、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直接动力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始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就该市的部分农村现状来说,大部分的青年选择外出务工,在城市居住,其子女就会选择在城市读书,从而造成农村学龄儿童就减少。当年村村办小学的思路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农村人口规模及转移的现状变化,因此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也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四)追求办学的规模效益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始动力农村教育资源分散,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前,基本上是一村一所小学,一个乡镇一所初中。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们生育意愿降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影响,农村学龄儿童数量减少,现在一个村只有10至

5、20个学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只要是办学,一些固定投入却一样不能少。如教学楼的建设,师资的配备等,结果班额不足,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师资和其他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针对这种情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规模效益,节省投入资金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进行布局调整的初始动力,以审计署部署的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过程中某县级市为例,现共有初中20所、小学92所,学校数量分别比2001年的26所、133所下降了23.08%、30.83%。(五)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上升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实需求无论是硬件条件和软件设施,城乡差距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

6、物质文明的同时开始迫切地需要精神方而的满足。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有的家长专门在学校附近租房以方便孩子读书。这样一来,便造成了城里学校人满为患,乡村学校门可罗雀,为满足人们追求优质教育的需求,必须进行布局结构的调整。以审计署部署的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过程中某县级市为例,其中城镇驻地学校学生人数6.91万人,比2006年5.41万人上升了27.73,农村在校生人数1.88万人,比2006年2.84万人下降了33.8。通过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调整一批生源不足和办学条件不好的中小学,集中投入,提高定点学校的教育质量,使更多孩子享受到

7、优质的学校教育,促进农村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也缩小农村与城市在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使区域内的普通中小学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以审计署部署的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过程中某县级市为例:自2001年全国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该市通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

8、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但是,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过程中凸现出许多新的问题。(一)少部分撤并学校孩子上学的安全存在隐患,急需增加标准校车布局结构调整后,少部分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该市现有的标准校车数量不能满足其需求,急需增加标准校车数量;部分农村道路较窄,不适合校车运行,存在安全隐患。(二)初级中学全部采取寄宿制,农村住宿条件较差该市现有的所有初级中学均采取寄宿制,除少部分离家特别近的学生外,三公里以外的学生全部寄宿。将离校远的孩子统一安排在学校住读,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无疑是解决因布局调整导致学生上学

9、难问题的较好途径。寄宿制不仅能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而且学校寄宿的集体生活,可以增强师生、同伴之间的交往,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应当看到,由于经费投人不足,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缺乏寄宿条件,甚至根本没有将寄宿制纳人中小学的发展规划之中。即使是住校,一般条件都较差,从审计组抽查的十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情况来看,宿舍基本上都是由废旧教室改造而成,一间宿舍住几十个学生,学生洗澡和上厕所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没有冷暖设施,农村中小学对于寄宿学生一般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负责。而这些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往往又

10、是义务服务,没有额外的津贴补助,有的教师每天从早上5点钟一直要工作到晚上10点多钟,额外的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三)城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距在教育上的表现也较为突出,城里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配套,都要比农村学校高一截。城镇驻地学校硬件设施较好,如塑胶运动场、住宿条件较好等,而农村学校大多没有塑胶跑道,该市被抽查的25所中小学中,有8所初中9所小学存在操场为土质煤渣跑道,有的学校无标准环形跑道,个别小学操场石子较多,学生活动存在安全隐患;有7所农村初中学生住宿条件简陋,约70公分宽的上下床紧靠在一起,与大通铺差别不大,且冬天无取暖设施,未聘请专人管理,宿舍区厕所不是

11、卫生厕所,条件较差,异味较大。(四)乡镇级财政集中财力提升办学条件,资金负担较重为了缩小这种经济发展带来的城乡差距、为了农村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乡镇政府集中财力进行教育新区、新校舍的建设,这对于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差距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乡镇财力毕竟是有限的,部分乡镇将每年财政收入的60%投入教育,这无疑加重了乡镇财政负担。必须靠国家政策的扶持,国家财政政策的适当倾斜对于农村中小学的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三、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建议三、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建议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实事求

12、是、与时俱进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我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重要工作。地方政府在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一位,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切实做好布局调整工作。第一,在调整的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科学理解中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不能简单的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等同于“撤并”或“收缩” ,而是应该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合理地布局农村中小学。各地方政府必须科学、全面地理解调整政策,深刻

13、地领会政策背后深层次所代表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并真正认识到衡量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各项调整工作与措施的结果都必须围绕着有利于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以保障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 第二,应与时俱进,深入调研当地社会、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科学统筹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科学的调整方案是成功推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前提,在统筹规划当地布局调整的过程中,要坚决遵循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组织专项调查小组,深入地调研本地的地理、人口、经济和

14、原有学校的设置与质量等实际情况,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地理等客观实际合理地规划调整工作,在一些条件适宜、成熟的地区可以适当合并,而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从有利于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和方便孩子就近入学等原则出发,研究制定科学、适宜的调整方案和办法,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比较与科学论证,以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第三,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我国地域广阔,大部分地区区域内部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差异较大的特点,各地方政府在具体落实调整方案、实施调整工作的过程中,应采取逐步过渡、循序渐进、谨慎推广的做法

15、,充分考虑本地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农民群众的可接受程度,分地区、分阶段逐步调整,避免过快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先搞试点,再逐步推广;或采取“成熟一个,合并一个”的办法,在具备合并条件,如交通安全问题已解决、中心学校师资编制充足、后勤配套比较完备、农民群众支持认可的地方率先进行调整,而对那些边远偏僻、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不具备集中办学条件的地方,则仍应保留原有村办学校或教学点,并尽力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和支持指导,尽可能使每个适龄入学儿童都能接受到最大程度的优质教育。第四,积极推进中心寄宿学校的同事,加强各种后勤配套设施与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落实。从当前布局调整中所产生的问题

16、来看,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条件的不足、宿管人员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调整工作有效开展和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各地政府应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对一些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积极落实学生吃、住等生活方面的配套设施,从最基本的改水、建厕、建食堂和澡堂等工作做起,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最基本生活。同时,当地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核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职生管教师编制,以保证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学习与心理的正常、有效的管理与引导。 第五,加快推进校车更新,提高标准校车普及率,着实加大力度解决布局调整后出现的标准校车配套不足、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问题。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生往返家校所遭遇的交通困难是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所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加快推进标准校车配备工程,并落实校车补助相关资金,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如不妥善解决,不仅不利于保障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而且交通困难所带来的教育费用上扬还将加重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更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