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28443 上传时间:2018-05-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树树立立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价价值观值观的必要性的必要性2011029130004 阮学炫阮学炫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的思维方式,系统地思考有关价值问题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的价值论学说。这种实践价值论从实践思维方式把握相关哲学价值问题,对价值哲学理论困境的解决和我国当前的价值论研究以及对当代价值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实践价值论;自由发展;人与自然;价值观 一、马克思实践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价值论是相对于从存在观点出发的单纯客体价值论和从意识观点出发的单纯主体价值论提出来的。单纯客体价值论认为:价值源于客体,从根本上说,“价值”是个属性范畴。单纯主体价值论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2、,认为价值源于主体,物的价值是人赋予的,没有人,物自身则毫无价值,从根本上说,“价值”是个功能范畴。实践价值论认为:价值源于实践,价值的实质在于实践活动中的人和物、人和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特别是由这种作用、影响所产生的效应、效益所具有的意义等,因此从根本上说,价值是标志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所具有的作用、影响、效应、意义的关系范畴。价值标准是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影响的大小或程度。价值实现的场所、过程,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 从狭义上说,实践价值论不是强调实践作为实践活动对理论、认识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价值论,也不是以实践为对象的价值论。实践价值论就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价

3、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思维方式系统化思考有关价值问题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的价值论学说。 二、马克思实践价值论的理论意义 (一)当前价值哲学理论的困境和矛盾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哲学基本理论,特别是关于价值本质的理论,虽有某些形式上的改进和变化,却无实质性的突破,一直受主观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统治,因而使西方价值哲学基本理论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对此,各国学者已多有论述。中国当代年的价值哲学,主导的观点也都是以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 (二)实践价值论对价值哲学困境和矛盾的合理解决 马克思实践价值论是对既往哲学价值理论的超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表现在以

4、下几个方面: (1)第一次以实践思维方式把握价值问题,把价值问题臵于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不再是把价值归结为物性或者人的需要和欲望,不再归结为抽象的“关系”或者神秘的客观精神。从彻底的实践唯物论出发,以实践思维方式观照价值问题,为把握价值现象提供了客观的、现实的、坚实的基础。 (2)确立并第一次确证人的全面发展及其联合体的共产主义价值理想,使得对价值的把握站到了历史发展方向的制高点上。 (3)实践活动的发展也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和实现的秘密,人的本质力量的在对象中的观照也正是美的秘密而真的问题、真理的问题也只有在实践之中才有意义、才能确证。实践价值论第一次使得真、善、美获得了现实的、具体

5、的、真实的统一。 (4)价值的实践本性及其过程性和可能性品格, 使得每一个人, 由于生而拥有的、自身本质理论的全部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而使每一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平等的崇高价值。这就为真正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提供了科学的价值论基础。 (5)实践作为价值本质,不仅高扬了人的价值劳动人民的崇高的价值地位,也就从根本上反对数千年来忽视劳动人民、蔑视劳动人民的价值观、伦理观。总之,马克思的实践价值论,是既真实具体,又立意高远,是真正可以客观论证而且切实可以践行的价值理论,是人类追求自由、平等,追求真、善、美的充分发展及其高度统一的理想王国的必然结局。 三、马克思哲学价值论对当代价值观建构的现实意义 哲学

6、价值论的研究,归根到底是要寻找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机制,为人们的思想、行动提供价值坐标,指明目标方向,以此增进社会的认同感,规约人们的行为方式,激发人们的创造原动力。马克思哲学价值论思想根植于现实世界,它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对人类价值的普遍关注,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反思现实世界对价值的“遮蔽”,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对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价值的实现给予方法论上的指导,以正确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各项改革与发展举措的成败,这正是马克思哲学价值论所关注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自人类从自然界中诞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随之产生并不断地发展

7、,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正是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走过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步入了工业社会,正在迎来信息社会。与此同时,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疯狂掠夺自然界的资源,企图控制和主宰自然界,妄图把自然界变成人类的奴隶,人类站在高处俯视自然界。然而,对于人类所谓的一时胜利,自然界将会进行报复的。恩格斯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顺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当今世界,人口不断膨胀,自

8、然资源日益枯竭和匮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不断被打破等方面的问题已经日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进一步恶化,人类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模式走下去了。要缓解生态危机、摆脱生存困境,最根本的路径就是要重新调整并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利用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人类既要合理利用自然界,又要保护自然界,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却与之背道而驰。这种价值观关注的只是人的价值的最大化,虽然也谈到自然,但是,只把自然作为实现人的价值手段。人类中心主

9、义价值观的逻辑是征服与控制自然,只把自然看成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只讲利用的合理与否。尽管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也提到生态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它的动机具有显而易见的功利性,其保护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以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作为衡量价值的惟一标准,从现实经济价值作为最终的归宿,“简单化”、“功利化”、“满足性”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必然取向。因而,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必定会出现空气污染、水资源破坏、疾病流行、臭氧层缺失、动物种类灭绝、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通过研究马克思哲学价值论思想,让人们进一步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从而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有利于走出人与自然关系中出现的误区,确立人与自然和

10、谐共生的价值观。自然界是人类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生养、承载、庇护人类的家园,人与自然必须要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双方都处于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之中。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必须既要改造自然,又要保护自然;既要改造人,又要保护人。所以,当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既不是回归早期社会的自然适应人,也不是恢复工业社会的片面强调人适应自然,而应该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辩证统一。 在当今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上,一些环境悲观主义者提出了经济的“零增长”模式来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这实际上是主张为了自然适应人而放弃人适应自然能力的发展。一些环境乐观主义者相信未来的技术可以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人类可以

11、不断地向地球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甚至可以向地球以外的星体开采与索取各种自然资源。这实际上又是过分强调人适应自然的能力而忽略了自然适应人的重要性,二者都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人保护自然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人的长远利益,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尤为重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伴随而来的是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污染比较严重,生态有恶化的趋势,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各种疾病向人们袭来,从而使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这些教训不得不警示我们:人们必须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对待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

12、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整个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臵,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落后的消费方式,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只有我们高度重视生态价值,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当代人与下代人、本地区和本民族与别的地区和别的民族等多种价值关系,坚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才能开创充满绿色和生机盎然的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在我国,党的十六届四中

13、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构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 (二)有利于破除重物轻人的价值观。 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理念,它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从这个角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把执政为民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14、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价值论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包含了消除异化,实现人的本质复归,最终使人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价值目标。马克思认为,与动物相比,人类自身的本质特点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由此我们感觉到马克思对人的“类”的确立是以人的有创造性的劳动和人的生命活动为轴心的,人的劳动、人的生命活动又成为一种价值活动。在马克思看来,这才是人的自由活动的本质,只是由于作为价值本身及展现的劳动异化,才使人的本

15、质发生了贬值,人丧失了存在的价值。要想恢复和实现人的本质和存在价值,只有消灭私有制,扬弃异化,最终获得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马克思关于消除异化,实现人的本质复归,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向人们揭示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充分关注人、关注人的价值以及各项基本权利,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高价值目标。人是社会价值的根本,是创造价值的主体。如果要从哲学角度诠释以人为本,那就是把人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和实践发展的目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在社会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的一切存在、过程无非都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密切关注人的

16、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坚持抵制各种漠视人的价值的行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不和谐的因素。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它极大地满足了人的物质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分配不公等许多社会问题。尤其严重的是,这种“以物为本”、“以钱为本”理念的形成,使人强烈地依附存于物,成为物的表现和现实化的手段。物的存在本来是依附于人的,但是现在的情形却恰恰相反,人却因为外在的一时功利贪欲而偏废了内在人性,严重腐蚀了人的内心、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的良知,这与马克思哲学价值论思想是背道而驰。我们必须要破除重物轻人的价值观,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突出了人的作用和价值,肯定了人的创造活动,有利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社会发展中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尊重人的首创精神,把人看成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基础,把“现实的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树立科学的人才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改变“见物不见人”的发展理念,把社会发展的目的立足于人的基本要求,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把尊重人、解放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