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规划大学教材《逻辑学教程》经典教案第十一章 逻辑基本规律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723114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安部规划大学教材《逻辑学教程》经典教案第十一章  逻辑基本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公安部规划大学教材《逻辑学教程》经典教案第十一章  逻辑基本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公安部规划大学教材《逻辑学教程》经典教案第十一章  逻辑基本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公安部规划大学教材《逻辑学教程》经典教案第十一章  逻辑基本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公安部规划大学教材《逻辑学教程》经典教案第十一章  逻辑基本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安部规划大学教材《逻辑学教程》经典教案第十一章 逻辑基本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安部规划大学教材《逻辑学教程》经典教案第十一章 逻辑基本规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四章第四章 逻辑的基本规律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 正确的思维不是胡思乱想,而是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的。逻辑的基本规律 有三条: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一、什么是逻辑规律?一、什么是逻辑规律? 运用各种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必须遵守的最一般的准则。 二、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二、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1 规律具有普遍性。是各种思维形式必须遵守的准则,人们在运用概念、 命题进行推理和论证时所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思维准则。规则具有特殊性,只 适用于特殊的思维形式。如定义的规则只适用于定义,划分的规则只适用于划 分。 2 规则是由规律决定的 三、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三、逻辑基本规律

2、的客观基础 列宁指出:“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唯物辩证 法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任何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 着。但是客观事物又不是变化无常,不可捉摸的,这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 任何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或者叫做质的规律性。 正是这种客观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某一类事物成为某事物,而区别于其 它事物,客观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反映在人们思维中就表现为思维的确定性, 即一个思想反映了什么就是反映了什么。逻辑的基本规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表 现了思维的确定性。 思维的确定性表现为概念,命题的自身同一,这就是同一律;思维的确定 性表现为命题的

3、前后一贯,不自相矛盾,这就是矛盾律;思维的确定性表现为 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之间作出明确的回答,排除中间的可能性,这就是排中 律。因此,归根到底我们可以说,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 础。第二节第二节 同同 一一 律律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1 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关于同一个 思维对象(概念或命题) ,应保持确定和同一 2 公式:“A 是 A” 用数理逻辑的符号表示,即:“AA” 公式里的“A”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A 是 A 表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 概念、命题自身都具有同一性。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概念、命 题的内容都要

4、保持确定和同一,是什么内容就是什么内容。绝不能时而是这个 内容时而又是与此完全不同的内容。 例如 黑板上的白字都是用粉笔写的黑板上没有白字 所以,黑板上的字都不是用白粉笔写的。 这里的“白字”在第一个命题中是指白色的字,在第二个命题中是指错别字。 其内容完全不同,因此结论是荒谬的。 二、同一律的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二、同一律的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2根据同一律的内容,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 一,不能任意变换,命题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 1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 所谓概念必须同一,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的内容不变, 原来在某种意义上

5、使用某个概念,就应该已知按照这个意义使用这一概念,绝 不能随便变换某一概念的含义,也不能把不同的概念的加以混淆。违反这一要 求所犯的错误叫“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 (无意违反) 例如 1 母女上街,乘上汽车,女儿问妈妈,这是谁的汽车,妈妈答:“公共汽 车”女:“爷爷的汽车呀”妈又答:“不是,是公共汽车”女:“你公公不是 我爷爷吗?” 例如 2 小孩:“爸爸,我不会用格外造句” 爸爸:“你真蠢,这不好造,不要把字写到格外边” “偷换概念”:故意违反 例如 3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我是群众 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例如 4 甲:“你没有失掉的东西,那么你就有这东西,是不是这样!” 乙对答:“是这样

6、。 ” 甲:“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么你的头上就没有角了” “没有失掉的东西“应括”原来具有现在没有失掉的东西。 ” 不能指“从来就没有的东西” 2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命题必须同一 所谓命题必须同一,就是说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的时候,或者在论证某一 问题时,人们所适用的命题,必须保持它自身的同一,不能用另外的命题代替 它。违反这一要求所犯的错误叫“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 (1) “转移论题” ,也叫离题,跑题或走题。这是指无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议论离开了论题 例如:父亲外出,告诉孩子说,如果有人来问我,就说“外出未归,请进 喝茶” 。并把这两句话写在纸条上,放在孩子袖子里,说如果忘了就看

7、看。第三 天,这个孩子看没有人来问,就把纸条烧了。第四天,来人问:你爸爸呢?孩 子看看袖口说“没了” 。 “什么时候没的?” “昨天已经烧了。 ” 这个小孩转移了论题。 (2) “偷换论题” ,故意把议论的论题,改换为另外一个论题,是有意违反 同一律要求的一种诡辩方法。 例如:甲乙丙丁四代人,乙老批评儿子不争气,儿子说,你为什么老批评 我,我的父亲比你父亲强,我的儿子比你儿子强。第三节第三节 矛矛 盾盾 律律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1 基本内容: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思 维对象不能作出相反的两个命题,不能自相矛盾,相反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2 公式:

8、“A 不是非 A”如果用符号表示就是 A (AA)A公式中的“A”表示一个概念或命题, “非 A”表示对 A 的否定。 “A 不是3非 A”说的是 A 这个命题不是非 A 这个命题。A(肯定)和非 A(否定)在同一 思维过程中不可能都是真的。“A” ,说的是 A 和不能同真,即如果 A 真,则假,如果真,AAAAA假。总之, “A 真并且也真”是不能成立的。在 A 和之中必有一个是假的。AA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就是说象下面这样两组命题,每组中都必有一个是假的。我班所有同学都是学英语的。 并非我班的所有同学都是学英语的。我班所有同学都是学英语的 我班所有同学都不是学

9、英语的 反对关系 三、矛盾律的要求和违反它所犯的逻辑错误三、矛盾律的要求和违反它所犯的逻辑错误 根据矛盾律的内容,矛盾律对人们的要求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也就 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应 该承认他们都是真的,二者必有一假。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例 1 阿凡提给别人写信时,有人偷看,阿凡提在信上写道:朋友啊,要说 的话还很多,可是后边有个不知廉耻的家伙在偷看,因此我不能写了。那个人 质问阿凡提,我什么时候偷看了,你为什么骂我。阿凡提说:“你没有看信, 怎么知道我骂你” 例

10、2 阿凡提的故事。毛拉告诉阿凡提,女人的话任何时候都听不得,阿说 “这怎么办呢?今早我女人说要把两只肥羊送给你,现在不送了吧!”毛拉楞 了半天说:“有时候可以听” 。 在平时说话写文章时,稍不注意,也会出现逻辑矛盾,如: 1 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错误也没有 2 作业做完了,还有一点 3 深夜,抬头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片,只有五楼上一个房间还亮着灯。 三、正确理解矛盾律三、正确理解矛盾律 矛盾律的正确运用是有条件的,它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思 维对象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命题。如果在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对象做出 两个相反命题,并不构成逻辑矛盾,不能说违反矛盾律的要求。例如马克思、 恩

11、格斯在 19 世纪 40 年代,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得出结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 能在单独一个国家取得胜利。但是到了 20 世纪初,列宁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 件得出结论: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可能在单独一个国家取得胜利。这两个论断都 是真的,因为这是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提出的。 对于同一对象从不同方面揭示它的不同性质,也不会出现逻辑矛盾。例如 毛泽东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面性,他们既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 ”这里所说的“既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是从不同方面来解释帝国主义和一切 反动派的性质的。一方面,他们会吃人,所以说是真老虎,另一方面,从本质 上看,他们必然要灭亡的,所以说又是纸老虎。 世界上

12、的万事万物,无不具有矛盾,没有矛盾便没有世界,这是客观事物矛盾关系4的矛盾。矛盾律的要求是,不许在思维和表述中自相矛盾,它并不否认客观事 物中存在的矛盾。第四节第四节 排排 中中 律律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1 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于同一对 象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否定,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排除第三种 可能。2 公式:“或者 A 或者非 A” ,用数理逻辑的符号表示:A,AAA公式中的“A”和“非 A”是相互矛盾的命题, “或者 A 或者非 A”意思是 A 和非 A 这两个命题,必然有一个是真的。因此,这个公式也可读为,或者 A 真,

13、或 者是非 A 真,二者必居其一,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可能。 例如:我班所有学生都是学英语的 并非我班所有学生都是学英语的。 二、排中律的要求及违反它所犯的逻辑错误二、排中律的要求及违反它所犯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提出如下逻辑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的两个 互相矛盾的命题,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应该含糊其词,骑墙居中。违 反这一逻辑要求,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对两个矛盾命题全都否定) 。 不置可否对两个矛盾命题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无可无不可,不明确表态。 例如鲁迅的立论中, “我”和“老师”就分别放了这两种错误。首先, “我” 提出:“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 ,就犯了“

14、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不 遭打” ,实际上就意味着“我不愿意不说谎”这样就陷入了“既不愿意谎人,也 不愿意不谎人”的“模棱两可”的境地。 其次,文中的“老师”是对“我”提出的“我得怎么说呢?”这一问题时, 采取了含糊其词,不置可否的做法。用“阿育!哈哈! hehe!he,hehehehe!”之类来搪塞。 三、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三、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1 适用范围不同 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关系的命题和反对关系的命题。排中律适用矛盾关系的 命题和下反对关系的命题。 例如:两人下棋,若甲说这盘棋我既赢了又输了,就违反了矛盾律, 若甲说这盘棋我既没有赢也没有输,就没违反逻辑规律。 2 要求不同

15、。矛盾要求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肯定,二者必有一假。 矛盾律要求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肯定,二者必有一假。 排中律要求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否定,二者必有一真。 如:蝙蝠拜寿 3 错误不同: 违反矛盾律的错误是“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排中律的错误是“模棱两 可”的错误。 4 作用不同:矛盾律是为了保证思维的首尾一贯性,在推理中可以由真推 假。排中律是为了保证思维的明确性。在推理中可以由假推真。二者必有一真5逻辑规律补充题 1 有一天,某市一家珠宝店被盗,盗窃走一块贵重钻石,经过三个月的侦 破,查明作案的人肯定是赵钱孙李四人中的某一个人。于是,这四个人被作为 重大嫌疑犯拘捕入狱。在审讯中,这四人的口供如下: 赵:不是我作案的。 钱:李就是罪犯。 孙:钱是盗窃这块钻石的罪犯。 李:我不是罪犯。 现在我们假定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真话,请问:这案子里的罪犯是谁?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请问:这个案子里的罪犯又是谁? 【提示: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角度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