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30517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37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目录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1(一)发展现状. 2(二)主要问题. 4(三)面临形势. 6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8(三)发展目标. 9三、重点任务. 11(一)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有效供给. 11(二)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12(三)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13(四)健全保障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17(五)促进集聚发展,提高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水平. 18四、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 19(一)稻谷加工业. 19(二)小麦加工业. 20(三)玉米加工业. 20(

2、四)薯类加工业. 21(五)大豆食品加工业. 21(六)杂粮加工业. 22(七)主食品加工业. 22(八)饲料加工业. 23(九)粮机装备制造业. 23五、重点工程. 24(一)加工园区建设工程. 24(二)技术改造工程. 26(三)粮食食品、饲料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工程. 30(四)主食品工业化工程. 31(五)粮食应急加工与供应能力提升工程. 32六、政策措施. 33(一)健全保障粮食安全的加工调控机制. 33(二)加强产业政策指导. 34(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35(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36(五)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36(六)健全食品安全和诚信体系. 37(七)完善信息监测预警制度.

3、37(八)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38(九)倡导节粮和健康消费. 38(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39附录:名词解释1粮食加工业是粮食产业和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重要环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对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粮食流通和食品工业,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为完善现代粮食加工体系,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 (简称纲要 )要求,特编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

4、020年 ) 。规划所指粮食加工业包括稻谷加工业、小麦加工业、玉米加工业、薯类加工业、大豆食品加工业、杂粮加工业、传统主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以及粮机装备制造业。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十一五”时期,我国粮食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企业实力明显提高,市场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不断改善,产品结构和花色品种基本满足了消费需求。2010年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 1.83万个,工业总产值 2.6 万亿元(占食品工业总产值近 40%),销售收入 2.3 万亿元,利税总额2895.9 亿元, 年末从业人员 300 万人, 分别比 2005 年增长了 70%、264%、232%、290%和

5、 60%。2(一)发展现状1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品种结构得到优化粮食加工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加, 有效保障了国内消费需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规模以上加工企业的大米、小麦粉、玉米淀粉、饲料产量分别比2005 年增长了150%、116%、48%、38%, 年均增长分别为20.1%、16.6%、8.2%、6.7%。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专用粉、专用米产量不断增加。优质米和一级大米产量5838 万吨, 占大米总产量的80%;小麦特制一等粉、特制二等粉和专用粉产量5968万吨,占小麦粉总产量的79%;配合饲料产量1.3 亿吨,占饲料饲料总量的80%。2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加工主体多元

6、化格局呈现产业布局向主产区集中。2010 年,东北 3 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和长江中下游 6 省(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大米加工产能和实际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82%和 80%;黄淮海 6 省(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湖北)小麦粉产能和实际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76%和 83%;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 8 个省区的玉米加工产能和实际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89.7%和 88%。2010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配合饲料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52%、30%和 18%。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加工主体多元化格局呈现。2010 年,民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国有及国

7、有控股企业实现销3售收入分别占总量的 66%、25%和 9%;大米产量分别占总量的87%、1%和 12%,小麦粉产量分别占总量的 87%、5%和 8%,玉米加工产量分别占总量的 66%、26%和 8%。3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2010 年, 日处理稻谷 200 吨以上的大米企业达 1129家,是2005 年的 3.9 倍;日处理小麦 400 吨以上的小麦粉加工企业达427家, 是2005 年的 3.1倍; 年产10 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达 504家,是 2005 年的 2.6 倍。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壮大,玉米加工业前 10 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 38%,饲料加工业前10 强

8、企业(集团)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 21%,其中,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年产量超过 1000 万吨,进入世界饲料行业十强。4食品安全管理加强,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截止到“十一五”末,制修订粮食加工标准 400 余项,2003 年以前的标准全部得到更新。全面实行食品质量安全(QS)生产许可证制度,大型企业基本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食品和饲料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建立了 905 家中央和地方各级粮食质量检验机构、 200 家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中心) 、30 家省部级饲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全面开展食品、饲料质量安全专项

9、整治,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一4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5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取得明显成效,攻克了一批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深加工关键技术,稻壳、米糠、玉米胚和小麦胚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取得新突破。大型粮食加工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提升较快,日处理稻谷 150 吨、小麦 1000吨和年处理玉米 30 万吨、饲料 20 万吨等成套设备与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主要问题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仍较粗放粮食加工业总体上仍处于依赖资源投入的数量扩张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生产经营方式粗

10、放,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日处理能力在 100 吨以下的稻谷加工企业占 65.2%,200 吨以下的小麦加工企业占 90.4%。 布局分散,区域发展不平衡,初加工产能相对过剩,稻谷、小麦加工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 43%和 60%左右。 产品仍以初加工为主, 专用型 、功能性产品偏少,综合效益低,2010 年糙米、留胚米、营养强化米产量仅占全国大米产量的 3%,专用小麦粉、全麦粉产量仅占总量的 11%;部分大米、小麦粉产品过度加工,造成粮食资源浪费和营养成分流失。2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食品安全有待加强5粮食加工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要求偏低,部分产品缺乏统一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薄弱,从原

11、料到产品的质量追溯体系尚未建立。部分企业法制和诚信意识淡薄,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现象依然存在,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水平有待提高。3科技研发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粮食加工科技研发重视不够,投入不足。2010 年,粮食加工业科技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2%左右, 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3%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薄弱,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数量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不足,关键技术装备的开发大多处于仿制阶段,科技成果储备少、转化慢,产品技术含量低,高品质产品少,制约粮食加工产业升级。4加工产业链条较短,综合利用水平偏低稻壳

12、、米糠、麸皮等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较低,产业链不完整,缺乏深度开发利用,产品附加值低。稻壳用于发电和直接填烧锅炉的比例仅 30%左右; 米糠用于制取食用植物油的比例不足 10%,杂粮、大豆等加工副产物的有效利用率低。5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加工调控机制尚不完善粮食加工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指导,支持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够,粮食加工调节粮食供求的市场化机制6尚不完善。粮食加工业发展滞后于粮食生产,粮食加工引导生产、促进流通和消费、调节供求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局部区域粮食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矛盾凸显,粮食加工终端产品调控能力不强。粮食应急加工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应急加工、物流、供应等环节不够完善,难以满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对粮食应急供应的要求。(三)面临形势1.发展机遇(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在总量上将继续保持刚性增长的趋势。我国人均 GDP 已超过 4000 美元,对粮食的需求从温饱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粮食消费进一步多样化,居民粮食消费趋向安全、优质、营养、方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粮食加工业发展空间较大。(2)粮食供给稳步提高。随着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