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10年修订版)-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462894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10年修订版)-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10年修订版)-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10年修订版)-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10年修订版)-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10年修订版)-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10年修订版)-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10年修订版)-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万以内数的认识数数第1课时 数数(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第4页课堂活动。【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进一步培养数感。【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万”。【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教具:主题图、小棒、方格、木块(课件或挂图)、计数器。学具:小棒、学生用计数器。【教学过程】一、调查感知、情景引入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成果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有哪些?举出几个例子说一说。对于比100大的数,还知道些什么?2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观

2、察、汇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发现?引入新课: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板书:计数单位。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回顾旧知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捆100根,让学生猜一猜各是多少根,并说一说10根1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1捆里有多少个十。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教师:“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2探索新知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1)认识一千。数一数。课件(或实物、挂图)出示一千,先让

3、学生猜一猜一千里有几个一百,然后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提问: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说明:“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拨一拨。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0。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抽学生汇报。填一填。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2000,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两个数里有几个一千。(2)认识一万。数一数。教师: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谁来数数看?然后出示课件(或实物、挂图)演示,师生一起数一数。教师介绍计数单位“万”。出

4、示例2示意图。一摞纸是1000张,这里一共有多少张?学生在示意图上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并和同桌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拨一拨。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0、2000、300010000。3整体认知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1)看一看、读一读。教师出示计数单位对比图(第3页例3),让学生看着图,读一读:一、十、一百、一千、一万。(2)拨一拨、说一说。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次体验一、十、一百、一千、一万产生的过程。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三、巩固新知、拓展

5、提高(1)互相说一说。()张1角是1元,()张1元是10元,()张10元是100元,10张100元是()元,10个一千元是()元。(2)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4题,学生独立思考,试做。然后小组交流,相互帮助解决问题。集体反馈,评价课堂活动。(3)挑战题:看图思考。10箱里面有多少个乒乓球?四、课堂小结教师: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教师引导学生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对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第2课时 数数(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例4、第6页例5,第7页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2正确地用万以内的

6、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数“翻坎数”,万以内数的组成。【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1)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出示两堆小棒:一堆97根,另一堆5根。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1数一百零几(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零”。2数

7、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3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10个一是1个十)

8、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4类比迁移(1)突出990与1000。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请学生再拨上10,怎么拨?怎么数?(2)突出1010,1020。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十位)拨几个?(1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从1020再拨到1300怎么拨?从1300拨到1400可以怎样拨?同桌互动

9、: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3)突出2000,2010。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1910)依次到1990。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10个一十)十位上怎么办?(10个一十是一百)百位上是多少?(10个一百)百位上怎么办?(10个一百是一千)千位上又是多少?(2个一千是二千)从2000到2001,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1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1)一个一个地数,课

10、堂活动第1题。(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2)一十一十地数,课堂活动第2题。(男、女同学接龙)(3)一百一百地数,课堂活动第3题。(各大组接龙)(4)一千一千地数,课堂活动第4题。(全班齐数)2拨一拨、说一说(1)先拨3500,再说由()个千和()个百组成。(2)先拨4020,再说由()个千和()个十组成。(3)先拨6003,再说由()个千和()个一组成。3说一说(1)54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2)4070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3)2496是由()组成。四、课堂小结 新课标第一网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写数 读数第1课时 写数【教学内容】教

11、科书第8页例1,第9页例2、例3,第10页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借助计数器认识万以内数的写法,能正确写万以内的数,结合具体的数,说出写的方法。2会正确地写数表达交流信息,体验数学的价值。3通过与小伙伴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教学重点】写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写中间、末尾有零的数。【教学准备】小鸟图、鸟巢图、计数器、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认识数位顺序创设情景:小鸟回家教师拿出5个鸟巢,一边讲述一边贴在黑板上(贴在一横排);5名学生分别拿1张纸片,上面写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教师:天黑了,玩了一天的鸟儿们该回家了。鸟儿们都还小,但愿他们都能记得自己的家。(叽叽

12、叽叽)老师出示衔着数位的小鸟。个位鸟:我的家在哪儿?谁能帮我找一找?(请学生把这只鸟贴在右边第1个鸟巢里)十位鸟和百位鸟也依次找到自己的家。千位鸟和万位鸟:天黑了,我们回不了家了,随便找个窝住下吧。(学生帮助千位鸟和万位鸟找到自己的家)教师:祝贺鸟儿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全班鼓掌祝贺)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些数位的顺序吗?(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其实,要记住数位顺序并不难,你们听,我们的聪聪还编了一首顺口溜呢。播放录音:记住数位并不难,找准方向是关键,右起第一是个位,往左依次十百千,要问万位在哪里,就在千位的左边。二、学习写数的方法教师:你们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些数位呢?学生列举出计数

13、器。教师:计数器有什么作用呢?1写没有零的数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并在黑板上出示算珠图。学生写:85。教师在数位顺序表下面板书:85。请一学生拨珠,可以拨三位数(285)、四位数(3247),教师出示相应的算珠图。其余学生试着写数。(填写例1的空)讨论:像这样没有0的数怎么写?启发学生逐步说出:(1)两位数先写十位数,再写个位数;(2)三位数先写百位数,再写十位数,然后写个位数;(3)四位数先写千位数,再写百位数,然后写十位数,最后写个位数(也就是从高位开始,一位一位往下写)。做第8页的“试一试”。2写末尾有0的数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并在黑板上出示算珠图。(1)教师:这两个数与刚才(例1)的数有

14、什么不同?刚才(例1)的3个数从个位起,每一位上都有算珠,每一位上都是0以外的数,写数时不会出现0。而这两个数中,第1个数的个位和十位都没有算珠,第2个数的百位和十位都没有算珠。(2)讨论:没有算珠的这一位怎么写?(3)归纳: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0。然后做第9页的“试一试”。3写文字表示的数出示例3四千八百三千零七十五(1)先让学生尝试写。(2)选两个学生上黑板写这两个数,全班交流写法。(3)归纳“用文字叙述的数”怎样写。得出:文字叙述的数的写法:数位上有几个计数单位就写几,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然后做例3后面的“试一试”。三、巩固练习(1)课堂活动中的4个题目。(

15、独立完成,小组互相检查)(2)老师课外收集一些生产、生活中的万以内的数,让学生写。(如全校学生人数、电器商品的单价等)四、小结你会写万以内的数吗?怎么写?五、课外实践回家收集万以内的数,并与爸爸妈妈或同伴交流。第2课时 读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例4、例5,第12页例6及第13页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借助计数器认识万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读出万以内的数,结合具体的数,说出读的方法。2会正确地读数来交流信息,体验数学的价值。3通过与伙伴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教学重点】读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读中间、末尾有零的数。【教学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16、。【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一台电视机大约是3400元,学校学生人数为2806人,妈妈的工资一个月是1320元(教师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2观察这些数据,复习数的组成让学生选用一个数,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教师: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数中有0)这些数你们会读吗?今天我们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读法。二、学习读数的方法1读没有零的数教师在计数器上拨315,并在黑板上板书算珠图。学生写:315 读作:三百一十五。请一名学生拨珠,可以拨三位数(659),也可以拨四位数(1236),教师出示相

17、应的算珠图。其余的学生试着读数。讨论:像这样没有0的数怎样读?(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说出:读数时,从高位到低位一位一位往下读,千位上是几,就读作几千;百位上是几,读作几百;十位上是几,读作几十教师: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数吗?怎样读呢?(同桌练习)2读末尾、中间有0的数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并在黑板上出示算珠图。(1)先让学生试读这些数,并与刚才读过的数比较,有什么不同?(2)教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读法)(3)讨论: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读?引导归纳出:末尾的0不读,中间有一个或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零”。(4)做第11页、第1

18、2页的试一试。3出示例67318,1090,5800,7004(1)让学生试读。(2)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读的。(全班交流)(3)最后引导归纳: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有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有几就读几千末尾的0不读,中间有0的数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三、巩固练习1读数课堂活动第1题,第2(1)题,读数是口头练习,不用笔写。(自由读,和小伙伴互读互听,全班抽读)2课堂活动第2(2)题3老师收集一些生活、生产中万以内的数,让学生读一读四、小结你会读万以内的数吗?读数时要注意什么?五、课外延伸收集万以内的数,并与同伴交流。大小比较【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例1、例2

19、,第18页例3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数据,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掌握比较的方法。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式归纳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3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课件出示:沙滩上有两只海龟正在争吵,它们都说自己的年龄大。(出示两只海龟,背部贴有表示年龄的卡片9和15)请同学们帮助它们比一比,哪只海龟的年龄大?怎样表示?(915)提问:915,你是怎样想的?(一位数小于两位数)这时沙滩上又爬来了一只51岁的海龟,它和15岁的海龟比,哪只海

20、龟的年龄大?怎样表示?(1551)4只老海龟听说比年龄,也爬过来凑热闹,你们看,一只活了200岁,另一只活了800岁,第3只活了1000岁,第4只活了1100岁,怎样比较海龟的年龄大小呢?二、合作探究1教学例1教师出示例1的线段图。先引导学生把4只海龟的年龄在图中表示出来,并说一说这样表示的理由。(1)比较4只海龟的年龄。比较:200与800的大小。(小组合作,说出你是怎样想的)图中前面的数都比后面的数小,所以200800。2个百小于8个百,所以200800比较:800与1000的大小。(相互交流,说比较的方法) 后面的数都比前面的数大,所以8001000。 三位数都比四位数小,所以80010

21、00。 8个百比10个百小,所以8001000。(2)试一试。(小组合作,说出比较的方法)比较:800与1000的大小,1000与1100的大小。教师:请各小组汇报比较的情况,重点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做必要的补充、讲解。2教学例2(1)出示3200514,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的。小组汇报结果3200大于514,因为3200是四位数,而514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2)让学生独立做“试一试”,全班汇报交流,着重让学生说出你是怎样比的。3教学例3(1)出示4850520033003250,先让学生独

22、立思考,再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重点讨论怎样比较3300与3250的大小。(2)全班汇报得出:33003250,先比较千位一样大,再比较百位,3300的百位3比3250的百位2大,所以33003250。(3)归纳总结: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大小,从最高位开始,一位一位往下比(4)让学生独立做“试一试”,并给同桌说出怎样比的。4师生总结比较万以内数的时候,先比数位,数位多的数大。数位一样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下一位三、巩固运用(1)做18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再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谁大谁小的理由。(尽可能体现方法的多样化)(2)足球活动

23、。(第19页第3题)本题设计成实践活动的形式,在足球模型上写出数(教师在其中一个球上标出5000),另外准备两个篮子(一个写大于5000,另一个写小于5000),学生按要求把球捡到指定的篮子里,看哪些同学做得又快又正确,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数的大小比较。(3)游戏:比较大小。(第19页第4题)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同桌两人出手指,每出一次,将两人手指个数加起来填入自己选定的一格中(和为10时不记)。连续进行3次,各自组成1个三位数,数大者获胜。师生先示范,然后同桌同学游戏。四、总结教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较大数的估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22页例1例4及课堂活动。【

24、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对万以内数进行估计的过程。2能用估计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探索和理解估计的方法。3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估计预测兴趣和能力,发展数感。【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书、尺子、4人小组每组1袋黄豆。【教学过程】一、议一议,估一估1激趣引入教师:小朋友,看看谁在忙呀? (出示张小明正在帮妈妈卖文具)教师:大家看,张小明多懂事呀!假期里帮着妈妈一起做生意。你们看,小明家大约准备了多少支笔要卖呢?课件出示货柜上的4筒笔。(特别提示:4筒笔一起出示)教师:大家想知道吗?教师:那谁有什么好办法?教师:哦,这是一个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较大数的估计”。揭示课题:较大数的估

25、计(板书课题)。2教学例1(1)课件出示3堆水果:橘子、苹果、柚子。(苹果中的“900个”先不出现)(2)议一议:这3堆水果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3堆的大小,你感觉怎样?这3堆水果每堆大小大致相同,每堆水果的个数怎么样呢?个数为什么不同?(每个的大小不同)你觉得哪种水果的个数多?为什么?(橘子个数多,因为每个橘子小)哪种水果的个数少?为什么?(柚子的个数少,因为每个柚子大)a橘子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一些。b苹果的个数比橘子的个数少一些。c柚子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少得多。d苹果的个数比柚子的个数多得多。(3)为什么说橘子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一些?柚子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少得多?(4)

26、教师出示:在苹果图上标出:苹果有900个。请大家具体估计橘子与柚子的个数。橘子大约有多少个?(950个、1000个、1100个)让学生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出估计的理由。(因为橘子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一些)柚子大约有多少个?请大家估计。学生可能估:大约是100个、200个、80个、50个请学生说出估计的理由。(因为柚子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少得多)(5)学生活动:根据刚才估计的结果选出橘子、柚子的个数,学生独立完成第20页上面的表格。做完以后请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并说出理由。(6)做课堂活动第1题(第21页),学生独立做,然后全班汇报交流。3教学例2教师:小朋友,你们已经估计出橘子、柚子的

27、个数。现在你们估一估小明家货柜上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好吗?教师:要估计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应先知道什么条件呢?教师:真能干,和老师想的一样。刚才,小明已经悄悄告诉我了,1筒大约有50支铅笔。教师:现在,请聪明的孩子来猜一猜吧。学生纷纷猜支数。教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教师:刚才大家说得很好,各有各的想法,那么你们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想法呢?多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小结方法: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我们可以先估计出1份是多少,再看看要估计的是这样的几份,得出几份一共是多少。二、量一量,估一估1教学例3教师:刚才大家估计了小明家笔筒里的铅笔数,现在一起来研究我们的数学书。(课件出示书上例3中的3个

28、问题,引导学生逐一解决)教师:现在请大家用尺子量出你们的数学书的厚度,并填在书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数学书一共有多少张纸。(1)1本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cm;(2)这本书大约有(70)张。教师:刚才大家量出了1本数学书的厚度接近1 cm,那么大家再猜猜到底要多少张纸才最接近1cm呢?学生纷纷猜想,师生一起得出最佳答案:1本书有(70)张纸厚(1)cm。(课件出示)教师:请你们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好吗?(出示:估计这样的700张的厚度大约是()cm。)学生自由活动,可以用笔算一算,也可两两商量,猜一猜。学生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多请几位学生回答,听听他们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最

29、后师生一起填出答案。(课件出示)700张纸有这样的(10)本书厚(10)cm。那么这样的140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cm,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2教师小结大家说得很好。其实和刚才一样,我们首先应该估计出1份是多少,再来推测出这样的几份是多少。用这种方法,比较大的数都能估计出来。小朋友,你们学会了吗?三、做一做,估一估教学例4。教师:大家初步掌握了估算的方法,老师这儿真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行吗?教师发给每组1碗黄豆,请大家小组内商量、讨论,用自己最喜欢的办法得出这碗黄豆大约有多少粒。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察看各组情况。对有需要帮助

30、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看书,先说说书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再探讨出各种可行的方法,完成此项推理方法。学生汇报讨论得出方法。教师:刚才大家说得很好,其实对较大数进行估计的方法就是先找出1份是多少,再看有这样的几份,就能推测出一共有多少了。那么现在就请各小组赶快行动吧,用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得出这碗黄豆的粒数。四、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第22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学生完成后,请学生说说估计的结果是多少,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多请几位学生回答。五、课堂小结教师:小朋友,你今天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给同学们讲讲,好吗?学生回答(略)。较大数的估计(教学片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21页。【教学过程】

31、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去秋天的果园里玩,好吗? (演示秋天的果园,5棵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的大梨树)教师:哟,好大的梨呀!够咱们班上同学吃吗?教师:哟,这个办法不错。在日常生活中数数的时候,我们不一定都需要知道一个准确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估计的方法得出大致的结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较大数的估计”。2揭示课题:较大数的估计(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7页。【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与复习,学生能对本单元万以内数的数法、读法与写法及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较大数的估计等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2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形成万以内数的概念。【教学重点】读

32、数、写数及数的组成。【教学过程】一、回忆整理(1)教师:和同桌的小伙伴说说,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数数写数读数大小比较较大数的估计二、自主复习1数数以一个人数、小组一起数或全班一起数的方式进行。一个一个地数,从597数到610;一十一十地数,从3990数到4080;一百一百地数,从600数到1300;一千一千地数,从1000数到10000。2写数读数(1)复习计数单位。教师:小朋友们都会数这些数,真棒!我们要准确地数数,就要知道计数单位及数位。我们学过的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2)复习进率。教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先请小朋友们填一填

33、书上第25页的第2题。学生填完后汇报:(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在刚才板书的计数单位间标示出进率。教师: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复习数位及数的组成。教师:每个单位都有它的位置,就是数位,如下图。千百十个4教师:“千”所在的位置叫“千位”。你能说出计数单位“个、十、百”所在的位置叫什么吗?教师:千位上的小圆点可以用数字几表示?(2)这个2表示什么?(表示2个千)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依次说出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师:也就是说2个千、4个百、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数是(24

34、13)。(4)写数。教师:你会写几个数吗?请写在书上。并写出后面两个数,再说说这两个数的组成及读法。(主要是“0”的读法。)(5)游戏:你说我写。游戏规则:同桌之间一人说数,另一人写数,然后交换。(6)汇报写数情况。请两个小朋友在黑板上写出他们刚才所写的数。(按左右各写一竖排)3大小比较(1)(学生写好以后,教师在学生刚才写出的几组数中间画“”)教师:你能比较出这几组数的大小吗?(抽学生口答)谁能说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2)写数小竞赛:每个大组报出1个数字,要求用这4个数字组成最大的四位数(或最小的四位数)。每个大组派1名同学上台写数,并说一说怎样才能使写的四位数最大(或最小)。4较大数的估计

35、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都要用到估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估一估。(1)教师:我们学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如果按每个班40人算,你能估计出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吗?这样的几所学校大约有10000人吗?请4人小组讨论一下。(2)教师:哪位勇敢的孩子来说说你们是怎样估计的?估计的结果怎样?教师:还有不同的估计方法吗? (3)教师: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过估计?三、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复习了哪些知识?四、课堂作业教科书第2627页的练习三。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例题及课堂活动。【教学过程】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在对

36、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3在他人的帮助与鼓励下,能积极地参与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是重点,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难点。【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方格纸、小棒、三角尺、直尺、钉子板、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内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让学生观察后,交流发现了哪些图形。(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长方形?哪些地方有正方形?学生找生活中

37、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交流。教师:好!同学们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二、自主探索请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小组长要做好分工,并注意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准备汇报。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点拨,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三、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实验,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情况,汇报时要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有选择地板书汇报的内容要点。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

38、情况:(1)选用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直尺和三角尺。(2)利用先数、再量、最后比的方法。通过数,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角。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较长的两条边一样长,较短的两条边也一样长。用三角尺的直角比长方形、正方形的角,还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察两条较长的边,它们的位置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相对边。同样,两条较短的边也是相对的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2)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尺。在研究正方形的特点时,是通过折纸得出的。学生这样折:正方形的4条边全部重合了,说明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学生这样折:正方形4个角完全

39、重合了,说明正方形的4个角都相等。(3)选用钉子板。通过数格子,发现长方形长边、短边所占格子个数不同,而正方形的4条边都占相同的格,说明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师生共同整理结论,形成以下板书)长方形边:有4条边,对边相等角: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边:4条边都相等角:4个角都是直角四、巩固拓展1拼图游戏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你能拼出来吗?试一试。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交流。2运用探索到的知识解决问题(1)请在()内填上适当的数,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2)对于上面的长方形纸片,你能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如果能折出来,这个正方形的边

40、长是多少?(对于(2)题,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3)请你把下边的图形用一条线分成1个长方形和1个三角形,试画出这条线。(4)中有()个长方形,()个正方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要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展示。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了什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要用到长方形和正方形?说一说。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例1、例2及第33页的课堂活动,练习五第15题。【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景,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感受平行四边形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及与长方形的联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3培养学生初步

41、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木条做的长方形。【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教师:同学们,你们以前认识过哪些图形?二、自主探索1认识平行四边形播放课件,内容设计到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有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如果没有多媒体,可以展示挂图或举例)学生看过课件后教师提问:在录像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学生可能回答有长方形、正方形等,但估计大多数同学会感受到有很多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有的同学说不出平行四边形的名称。这时,教师有意把录像中的有关平行四边形突出显示,并用不同的颜色闪动实物中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行四边形。教师把平行四边形画

42、在黑板上,或显示在屏幕上。教师:看一看,想一想,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它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些角是什么角?学生交流后,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地方有平行四边形?学生举例。2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教师出示一个用木条钉的长方形。教师: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好朋友,它们互相之间可以变换,你相信吗?学生分组拿出自己准备的小木条钉的长方形,把他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你们发现长方形有什么变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吗?学生再次分组活动。教师:你发现了什么?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特性?(容易变形)教师:你现在知道生活中有的自动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了吗?(此点只让学

43、生有一点感受)三、课堂活动,深化认识(1)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然后交流。(2)完成练习五第1题,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辨别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3)分组活动完成练习五第2、3、4题。(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5题,然后交流。(5)在小组里讨论怎样做思考题,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四、反思小结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了解到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还有什么想继续探索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案二)【教学内容】教科书32页。【教学目标】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

44、学难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准备】教具:CAI课件、长方形和长方形活动框。学具:学具袋。教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析激趣揭题视频: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观察感知问题:在刚才的画面中,你看到有哪些图形?哪些你们认识?哪些不认识?组内交流,向全班汇报。小结并揭示课题。把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编成短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达到激发兴趣、增强感知、引出课题的目的。实践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平行四边形?组内讨论并做好记录;向全班汇报。通过记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制作长方形框架。小组合作,成果展示。评价:在刚才的成果展示中每组都是几个人

45、一起拿出来大家观赏的,这说明同学们非常合作,谁能用一只手拿出来给大家看?再次展示,全班观察(哈哈,变了!变了!)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通过成果展示中图形的变化,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体验(故作惊奇状)变了?什么变了?大家都试试看。实践验证。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组内交流,汇报。深化认识指导学生在钉板上围各种平面图形和用长方形纸片剪出平行四边形。组内先讨论怎样做,然后再操作实践。通过先讨论,后操作,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摆放的平面图形。在学具袋中取出卡片涂色、分类、展示。出示第34页第5题。组内交流,汇报。通过涂色、分类、数图形,加

46、深认识,拓展学生思维。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应用这么广泛?它到底有些什么特征呢?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你们的老师、父母请教,也可以到书店或者网上查寻。拓展知识的学习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兴趣向深处延伸。注:学具袋中装有长方形纸片、硬纸条、图钉、小钉板、橡胶圈、剪刀10把、图片等。拼组图形【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例1、例2及第36页、第3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能用三角形、长方形等一些基本的图形拼出组合图形,并能通过想象给拼出的图形取名。2让学生经历拼图的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

47、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拼组图形的过程。【教学准备】师生都准备一些组合图形。【教学过程】一、引出问题教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七巧板吗?(学生可能有的说听过,有的说没有)这里有一段录像,介绍了关于七巧板的有关情况,我们一起看一看。把教科书第36页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播放完后,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情况,并初步感受到用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可以拼组合图形。教师:看了刚才的录像,你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可以拼成一些有趣的图形,想试一试吗?板书:拼组合图形。二、自主探索1看一看,拼一拼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5页例1中的树、鱼、帆船图。教师:这些

48、你们都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可能有的说是这样形状,有的说是那样形状,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其实,它们可以看成是一些基本图形的组合,你能想象出它们是由哪些基本的图形组合的吗?请用你们的图形拼一拼。学生独立拼,拼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学生拼的不一定与教科书上的完全一样,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看起来又像就可以。如鱼可以这样拼:2拼一拼,说一说教师:生活中你喜欢哪些动物?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想象一下,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闭眼自由想象。教师:你能把你喜欢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拼出来吗?请试一试吧。学生先独立拼,拼好后与同伴交流,说一说拼的组合图形像什么,用了哪些图形。全班

49、交流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拼的图形像什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三、课堂活动(1)完成第37页第1、2、3题。(2)拼图比赛:我心中的航天飞机。四、课堂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总结。三、三位数的加减法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第1课时整十、整百数的加减(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的主题图,第39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三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体验整十、整百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3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50、教具准备】两幅主题图和例题的情景图。【教学过程】一、引出课题教师:同学们,老师在寒假里到了我们中国东方最大的城市上海去旅游,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去的吗?老师是坐船从重庆沿着长江到上海的,沿途欣赏了美丽的长江三峡。你知道从重庆坐船到上海要经过哪些城市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出示长江航线图和售票大厅图。教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用到三位数的加减法的知识。板书课题:整十整百数的加减。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教师:同学们买过气球吗?明明在买气球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出示第39页的情景图)学生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

51、: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教师:这两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你们能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并思考自己是怎样算的。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教师:80+50=130,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可能回答:8个十加上5个十等于13个十,也就是130。8袋加上5袋共13袋,每袋10个,13个十就是130。从80开始,往后面接着数:90,100,110,120,130。从50里面分1个20出来,80+20=100,100+30=130。教师:同学们真能干,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找到了这么多的口算方法。教师: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

52、少个)又该怎样列式呢?教师:80-5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算出80-50=30的呢?学生可能回答:8袋减5袋等于3袋,也就是30。8个十减5个十等于3个十,也就是30。想加法做减法,因为30+50=80,所以80-50=30。提问:怎样口算整十数的加减法?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2练习39页例1下面“试一试”3教学例2(1)出示例2主题图:水果店运进一批苹果,堆成两堆。根据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2)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水果店一共运进多少个苹果?学生解答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回答:从300开始,一十一十地往后数,数5个十,即350。3个百加5个

53、十,即三百五十,也就是350。第一堆苹果有多少个?第二堆苹果有多少个?(方法过程基本同上,略)4练习39页例2下面“试一试”5小结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三、课堂练习练习六14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第2课时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二)【教学内容】教科书40页例3、例4。【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检验方法,感受检验的重要性,培养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学会加减法的检验方法。【教具准备】例3和例4的情景图。【教学过程】一、 复习下列口

54、算各题。70+20= 80-50= 35+15= 70+80= 800-200= 870-70=3 00+400= 1000-600= 720-200=让学生说一说,300+400是怎样算的?720-200又是怎样算的?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3教师:小玲和小丁是一个班的同学,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想知道他们的家在哪里吗?出示情景图,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问题。教师:要求小丁到小玲家一共有多少米,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我们有的同学在计算中经常出错,请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对了吗?教师:你是怎样判断400+500=900是算对了的呢?学生可能

55、回答:我可以把400+500再算一遍,看能否得到900,如果两次加起来都得900,说明我算对了。我可以算500+400,如果500+400也得900,说明我算对了。我可以算900-400看能不能得到500,如果得500,说明我算对了。小结:我们在计算时,要判断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进行检验。要检验加法算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再算一遍的方法,也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还可以用和减一个加数,看能否得到另一个加数的方法来进行检验。小朋友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才能提高计算的正确性。2教学例4出示例4的情景图和统计表。教师:从这个统计表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合计在这里是什么

56、意思?(合计在这里就是指科技读物和文学读物一共的册数)教师:要求文学读物有多少册,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再反馈。教师:600-400=200算得对不对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反馈。小结:要检验600-400算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把600-400再算一遍的方法,也可以用600-200看能否得400,也可以用200+400看能否得600,像这些方法都可以检验减法算得对不对。小朋友在计算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检验,要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三、练习巩固课堂活动13题。练习六第58题。加减法的估算第1课时 加法的估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6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教学目标】

57、1感受估算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2经历探索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加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3认识约等号,并学会正确读写。4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灵活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引导谈话,揭示估计(1)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猜数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二年级某班有多少个同学。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这位同学真细心,我们可以说二年级某班大约有50人。(2)教师:同学们再猜一猜二年级大约一共有多少人。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知道准确数量,而猜测它大约是多少,

58、这就是估计,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进行表示。2教师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期,学校要给每个小朋友接种乙肝疫苗,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支乙肝疫苗,仔细想一想需要先估计哪些数据。小结:刚才我们估计了每个年级的人数,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进行精确计数,只要估计出大致结果,这就是估算。3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估算。二、合作交流,探究估算1华村小学也要为小朋友接种乙肝疫苗(播放课件或出示挂图)(1)看一看: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2)猜一猜:大约要准备多少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议一议:要求大约要准备多少支乙肝疫苗该怎样列式?(板书)列式后请同学们来研究怎样进行估算,在研究的过程中

59、可以一个人先试试,如果不能想到好的办法就应该和同一组的小伙伴们一起讨论;如果你自己想到了好办法,那就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们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能估算出结果。比一比哪一小组想的方法多。(4)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学生中可能有以下方法:(5)同学们真能干,很快地帮医院的阿姨估算出了结果,那估算的结果该怎么写呢?(6)认识,介绍的读写,试写,比一比谁写得又好又美观。(7)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估算方法把式子补充完整。(教师板书)(8)初步练习:45页“试一试”。2实践操作,巩固估算方法(1)同学们估算得真不错,但果园的张大叔遇到了一个小难题,(课件出示:先开来一辆运西瓜的车,出示字幕“载货917

60、个”,又开来一辆运西瓜的车,出示字幕“载货470个”。最后出现问题:两辆车一共大约装多少个?)(2)张大叔遇到了一个什么难题,怎么解决?(3)怎么估算?自己选择一种最喜欢的估算方法来帮助张大叔。(4)谁愿意向全班介绍一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并说一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估算?(5)把自己的估算方法说给自己的小伙伴听一听。(6)初步练习:46页“试一试”。三、愉快活动,发展认识(1)完成第46页课堂活动,多让学生说说估算方法。(2)完成练习七第1、2题。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估算问题?还有什么遗憾?第2课时 减法的估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页例3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教学目标

61、】1经历探索减法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减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估算的合理性。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能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简单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3通过数学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导探究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或出示挂图)星期天,妈妈给了张强326元去买学习用品。他高高兴兴地来到商场的学习用品柜台。一会儿他就看中了两件,一件是随身听,标价为187元;一件是复读机,标价为525元。二、合作交流,探究方法(1)看着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估算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2)学生自由汇

62、报。(教师板书)随身听和复读机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张强有326元,如果买1台随身听大约还剩多少元?如果买1台复读机,大约还差多少元?(3)谁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汇报)(4)其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思考好了的同学把你的解决方法和同桌或自己的学习小伙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方法好,哪些组的方法多。(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参与、巡视、指导学生的讨论)(5)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些组的方法好,为什么好?(6)学生汇报。(7)能说一说你们组为什么这样估算吗?(8)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9)总结: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时,最好采用被减数、减数同补(被减数补上的不小于减

63、数补上的)或被减数、减数同去(被减数去掉的要小于减数去掉的),这样估算的结果才比较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10)把你最喜欢的估算方法说给小伙伴听一听。(11)初步练习:47页“试一试”。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1)完成课堂活动。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2)完成练习七相关的习题。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还有什么遗憾?三位数的加法第1课时三位数的加法(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八14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2联系生活情景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3培养学生

6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重点】通过探索,掌握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教具准备】实际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教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星星儿童用品商场开业了,里边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孩子们。你们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吗?播放儿童商场录像,依次出现服装、文具、玩具等儿童用品。最后随着各种物品出现一张价目表:滑板车220元/辆,儿童录音机260元/部,自行车433元/辆,照相机418元/部。教师:你从这张价目表上知道了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屏幕上依次出现这些问题)教师:

65、同学们刚才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这两个问题:买1辆滑板车和1部录音机共要多少元?买1辆自行车和1部照相机共要多少元?(屏幕上只留下这两个问题)教师:(指着第1个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教师:算式怎么列?(220+26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二、利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新知1教学例1(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教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算完之后,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2)集体汇报,交流方法。(学生说,老师板书)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仅用多种口算方法算出了这道题的得数,而且还请了竖式来帮忙,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

66、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的题目。2教学例2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买1辆滑板车和1部录音机共要480元,要求买1辆自行车和一部照相机一共要多少元怎样列式?(433+418)(1)估算。请大家估一估,买1辆自行车和1部照相机大约一共要多少元?教师:大家估算得很好,我们只要把两个加数或者其中一个加数看作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来估算,估算的结果都会很接近准确数。(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你能算出433+418得多少吗?想办法试一试。算完的同学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3)学生集体汇报交流算法。(学生说,教师板书)教师:没想到大家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真了不起!只不过用竖式计算这样的题目也是

67、一项非常重要的本领,你们都会算吗?请在作业本上算一算,已经算完的说说是怎样算的。学生交流他们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边板书边追问个位上3+8满十怎么办,十位上该怎么算?(4)议一议:你觉得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重点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算十位时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3练习:52页“试一试”三、巩固新知教师:小朋友通过动脑筋,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请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个智慧星,想要吗?只要答对里面的题,星星就会属于你。(1)教科书第52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2)先估算,再计算:练习八的第2题。(3)用竖式计算:练习八的第3题。第1课时三位数的加法(一)(教学

68、片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1。【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明明背着一个书包高兴地向小朋友打招呼:嗨!小朋友们好,快到六一儿童节了,我给你们带了好多礼物来啦!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课件出示:明明先拿了两大盒钢笔,盒子的面上清楚地写着:“钢笔”、“100支装”等字样;两小盒钢笔,盒子的面上写着“钢笔”、“10支”等字样。教师:你们知道明明一共带来的是多少支钢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有两个大盒,就是200支,两个小盒,是20支,合起来就是220支。课件出示:明明又拿出了两大盒铅笔,每个盒子上面清楚地写着“铅笔”、“100支”等字样。还拿出6个小盒,每一个盒子面上清楚

69、地写着“铅笔”、“10支”等字样。教师: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吗?教师重点板书:两种笔一共有多少支?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教师:算式怎么列?(220+26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二、利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新知教学220+260(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教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算完之后,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2)集体汇报,交流方法(学生说,老师板书)。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的题目。如果是你们去买的话,一定会得到礼物的。奖励给回答得很好的学生1支钢笔。第2课时三位数的加法(二)【教学内容】教

70、科书第53页的例3、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八第510题。【教学目标】1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能运用三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能结合情景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利用迁移类推学习连续进位加法,能进行正确计算。【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结合情景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展示台、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8+6+1= 6+4+1= 7+5+1= 9+3+1=2笔算下面各题175+108359+217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3(1)出示课件。教师:有一位农民伯伯家里面养了猪,还养了奶牛,长得可好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屏

71、幕出示一农家院里面的奶牛,其中一头奶牛说:“我们共有153头。”“这算不了什么,我们比你们多多了,整整多了270头。”旁边出示说话的一头肥猪。教师:小朋友们,听了肥猪和奶牛的话,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最想知道什么?指一名学生说出知道了哪些信息。(奶牛有153头,肥猪比奶牛多270头)你最想知道什么?(肥猪有多少头)(2)你能估计一下肥猪大约有多少头吗?(3)你们想知道肥猪到底有多少吗?请列式:153+270你会算吗?请试一试,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算,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学生算完后和同桌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出来的。然后指一名学生到台上来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十位上的数相

72、加满十怎么办?小结: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一。2教学例4出示例4主题图。教师:在这一幅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最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1辆自行车多少元?请学生列式:125+378让学生计算,然后同桌交流算法,特别提醒个位和十位相加的结果都满了十后怎么办?小结:我们在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的时候,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3初步练习53页“试一试”。4议一议怎样计算三位数的加法?三、课堂活动(1)课堂活动第1题、第3题,学生列式计算,交流算法,教师巡视,集体订正。(2)出示第54页第2题图。张全跳了多远?李勇呢?请学生自己列式,全班集体订正。集体讨论:你还能

73、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算一算。四、练习(1)出示练习八第7题图。学生自己在作业本上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和竖式,然后全班进行交流。(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第5、6、8、9、10题。(3)第57页思考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看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妙。五、总结第2课时三位数的加法(二)(教学片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例3、例4。【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即将举行一场盛大的动物运动会,报名参加的小动物可多啦!按照规则,比赛前要测量运动员的体重。二、提出问题,探索方法(一)问题11提出问题,估计验证教师:小猪和小牛刚刚测完体重,正说着什么。出示情景1:(小猪和小牛对话图片)小

74、猪:我的体重是153千克。小牛:我比你重270千克。教师:小猪、小牛谁轻?谁重?教师:估计一下,这头牛大约重多少千克?(教师板书估算结果和问题)教师:要求这头牛重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板书:153+270)教师:究竟谁估计的结果与准确结果最接近,我们来验证一下。这道题你能很快口算出它的得数吗?(不行)那可以用什么方法?(笔算)用竖式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一学生板演)2质疑、探讨教师: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一学生介绍)教师:在计算时,你认为哪里容易出错,应该特别注意?教师:你是怎么加的?教师:十位上的5和7分别表示什么?5个十加7个十得12个十,就是120,在百位上写1,十位上写2,所以

75、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十位上的数怎么加?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教师:你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记住加上十位进上来的1)学生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把错误改正过来。3得出结论教师:这头牛重423千克,谁估计的结果与准确得数最接近?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二)问题21提出问题,尝试解决教师:知道了小猪和小牛的体重,这时,其他动物的体重也测量完了。它们也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体重告诉小朋友。出示情景2:(老虎、黑熊、长颈鹿的图片)老虎:125千克。黑熊:378千克。长颈鹿:等于老虎和黑熊的总质量。教师:它们的体重你都知道吗?教师:长颈鹿比老虎、黑熊轻一些还是重一些?怎样看出来的?怎样才能算出长颈鹿的

76、质量?小组讨论一下。尝试:先列算式,再用竖式计算出来。(一学生板演)教师:你是怎么计算的?说说你的想法。(请两位学生介绍,如有学生有困难,及时提出来,大家一起帮助解决)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怎么算。2比较153+270与125+378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同桌讨论,集体汇报。相同点:都是三位数加法。不同点:153+270相加时只是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125+378相加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也满十又向百位进一。教师:也就是连续进位两次,这样的加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在计算这样的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三位数的减法第1课时三位数的减法(一)【教

77、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掌握三位数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在运用三位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具准备】人民币、情景图、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屏幕出示:星期天妈妈带了340元,(出示人民币图)带雯雯来到商场,哇!商场的东西可真多,(出示图片)普通计算器120元,“文曲星”235元。请帮雯雯算一算:买1台计算器后,还剩多少元?二、探索新知1学生自主尝试计算。2展示交流。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教师:你们的方法都非常清楚,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3:我先列出算式340-120,

78、然后用竖式写出来,像这样:340-120220把对齐的数相减,0-0=0,4-2=2,3-1=2,最后就等于220元。教师:对,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你能够将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用到三位数减法中,你很会学习。教师:大家用各种方法算出买这种计算器后还剩220元,你能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一下这个结果是不是合理吗?教师:如果妈妈买“文曲星”,买后剩下多少元呢?教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但究竟剩多少元呢?教师:大家都用竖式算一算吧。(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有什么问题吗?在计算时,这道题与上一道题有什么区别?教师:这样看来,做三位数减法与做两位数减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那谁来说说做三位数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3

79、)教师:如果妈妈还想买“商务通”520元,(出示图片)够吗?还差多少元呢?(学生尝试计算)520-340=180(元)。520-340十位上不够减,又怎么办?汇报并强化: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三、巩固深化(出示例2)教师:看看表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教师:大家先估一估吧。教师:大家都计算出来了,怎么知道我们算对了呢?教师:大家的方法都可以,下面我们都用加法验算一下,看自己算对了没有。四、综合练习159页“试一试”2第59页课堂活动3机动练习-823-42360第2课时 三位数的减法(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2页例3、例4、例5及课堂活动第13题。【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中探索

80、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综合运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具准备】计算器、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沟通昨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算一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51-8=510-80=517-85=51-8510-80517-85二、探索运用1学习例4(1)引出问题。育林小学组织全校学生看电影,其中男同学327人,女同学248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一:全校一共多少人?学生列式解答:327+248=575(人)。问题二: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多少人?学生列式:327-248=(2)学生尝试计算并质疑。教

81、师:计算这道题,你又遇到什么新问题吗?教师:大家自己先想想办法,然后与同桌的同学交流。(3)全班展示交流教师:谁来说一说,个位、十位上都不够减时,你是怎样算的?教师:个位上算得很好,十位上的数也不够减,又怎么办?教师:那百位上得几?教师:你知道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做10,这一点很不错。那你最后答案就是189,对吗?好像有不同的看法,谁来说一说?教师:那最后答案是79,到底谁对呢,谁来评一评?请说明理由。(学生再作尝试)教师:看来大家都看到了第1种做法的问题所在,但这样的连续退位减法,要记住哪一位退了1,好像并不容易。教师: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完整演示一遍。(教师板书或多媒体演示,并与学生一问一答)

82、提问:个位够减吗?个位不够减从哪一位退1?退1后个位上是几减几?得几?十位上的2怎么办?现在十位够减吗?十位不够减从哪一位退1?退1后十位上是几减几?百位上是3怎么办?现在百位够减吗?退1后百位上是几减几?得几?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完成竖式。327-248 /79(4)教师小结:谁来说一说,连续退位减法与不连续退位有什么区别?应注意什么?(5)尝试练习:60页例4下面的“试一试”。2学习例5(1)引出问题:电影院里有800个座位,还剩多少个座位?学生列式:800-575。(2)学生试算后,交流算法:个位上0减5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所以又要从百位上退1,这样十位上变成10。再退1

83、给个位后,十位上又变成9,个位上变成10。然后从个位算起,所以800-575=225。(3)教师借助计数器进行订正并评讲:十位上的0退1后变成9,是因为0的前一位退1给0后把0变成了10,10-1=9。所以在给0打上小“”的同时也要给0前面的那一位打上小“”。(4)尝试练习:61页“试一试”。三、课堂活动完成课堂活动第13题。四、课堂小结探索规律第1课时探索规律(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

84、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教学准备】1课件、题卡。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1教学例1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

85、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再在电脑上出示: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将教科书例1出示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2教学例2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小

86、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三、练习应用(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3)()将图填

87、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四、小结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第1课时探索规律(一)(教学片断)一、激趣引入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第1排左边一个人站起来,第2排左边2个人站起来,第3排左边3个人站起来,第4排该怎样做呢?第5排呢?谈一谈,你发现了什么?教师

88、:这样排列是有规律的。生活中的规律是很多的,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吗?(板书课题:探索规律)二、探索新知小朋友,你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吗?爸爸从家坐车到大约300千米外的成都去打工。出示: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已行100千米,还剩下多少千米呢?(1)教学生认识表格,小组合作填出表格。(2)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爸爸到了成都,打工的单位要求爸爸填个人的年龄、家庭情况。小朋友,你知道爸爸今年多少岁吗?你今年多少岁呢?出示例2,教学生认识表格。分组讨论:怎样填?说说填的道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第2课时探索规律(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例3、例4。【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

89、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断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知渠道。【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正方形6个。学具:小正方形6个。【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请看(出示课件)节日里街上挂的彩灯、街道两边插的彩旗,它们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都是有规律的。再看(出示课件)我们家里的饭碗、盘子上的图案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正是这些有规律的事物,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生活中

90、像这样的事物很多,你们想去探索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规律。板书课题:探索规律。二、初步探索1教学例3(1)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2)课件出示例3。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3个图都是由几个正方形摆成的?我们能用6个正方形依次摆出每一个图形吗?动手摆一摆吧!学生动手摆图,摆完后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摆,边摆边说是怎么摆的。教师:观察这3个图,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说:这些图都是用6个正方形摆成的。上一排依次多1个,下一排依次少1个。上面是0个,下面是6个;上面1个,下面5个;上面2个,下面4个。依次从下一排的左边移1个到上一排。上一排是0、1、2个,下一排是6、5、4个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这些发现,

91、就是这3幅图的排列规律,这3幅图就是按同学们说的规律排列而成的。你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规律。(2)运用规律。教师:你们能用找出的规律,推断出后面的图形该怎么摆吗?请摆出来画在例3的横线上。抽学生说说怎么想的,然后怎么摆的。(抽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说,然后展示出同学画的图形)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先找出的图形排列规律,再根据规律推断出未知的图形并画出了图形,这就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3)实践应用。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先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最后画出来,注意(2)题可以画成:2教学例4(1)观察思考,发现规律。教师:刚才我们探索了图形的排列规律,下面我们探索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出示例

92、4后提问:例4要我们干什么?怎样才能正确填出数来?学生可能回答:先找规律,然后填数。(补充板书:填数)教师:请同学们先找找这些数的排列规律,然后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同学们在交流中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教师有意请秩序最乱的、交流效果不太好的小组发言)同学们可能会说:我没听清楚,太闹了。我没听到,他的声音太小了。他们抢着说,我听不到。我说的时候,他在玩东西教师:刚才像你们这样的交流行吗?应怎样交流呢?(学生说方法)教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发言的人要控制好音量,既不要影响其他组,又要让本组的同学听得清;其余的同学看着他,认真倾听他的发言,及时纠正和补充。现在我们

93、再交流一次,好吗?教师:请一个人介绍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其余的人听后作补充。学生可能说:每组两个数相差5。每组第1个数比第2个数多5,第2个数比第1个数少5。第1个数依次增加5,第2个数也依次增加5。教师:这些规律是你一个人找到的吗?怎么知道的?教师:你们听到了他刚才说的这些规律了吗?还有什么补充的?同学们学知识就要像刚才那样,你向别人学习,别人又向你学习,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2)运用规律。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了规律,再通过合作交流,学到了别人找的规律,下面我们就用规律填数。学生填空,然后抽学生说填多少,为什么?(3)实践应用。完成第69页课堂活动第2题。规律有:依次增加5;用的

94、是5的乘法口诀;后一个数等于前两个数的和。三、巩固拓展1总结、回顾教师:今天,同学们探索了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方法(1)找规律;(2)画图形(填数)。教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去探索吧。2完成第70页练习十的第13题3拓展同学们,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能给人美的享受。早在18世纪90年代,德国一位10岁的孩子高斯,喜欢动脑筋,在计算1+2+3+100时,发现了数字的排列规律,很快就算出了答案。正是由于高斯从小喜欢动脑筋找规律、用规律,后来他成了德国伟大的数学家。请看:(课件出示)这是由数字排列而成的三角形数字表,它是

95、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明的,取名叫杨辉三角。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有兴趣就自己去研究吧!第2课时探索规律(二)(教学片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的内容。【教学准备】教具:正方形纸片6个、纸板1块。学具:正方形纸片6片。【教学过程】一、教学例3同学们,我们区实验小学二年级1班有个学生叫王鹏,平时很爱观察,很爱动脑。他爱探索事物的规律,在家里、在学校都能发现很有规律的排列。平时他爱搭积木,用积木摆一些图形,这就是他摆成的图形(出示例3)。1在观察中找出规律教师:你们看看他摆得怎么样?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后可能说:教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发现了这幅图的排列规律,看来王鹏不是乱摆的,而是动脑筋按一定

96、规律摆出的,王鹏很聪明。同学们也很聪明,在同一图里还找到了几个规律。由此可知,我们观察一幅图的角度不同,找出的规律就可能不同。2在操作中理解规律教师:同学们,第4个图排什么?先想一想,然后用6个正方形从第1图开始依次摆出后面的图形,来验证你的想法。学生摆完后,抽学生在纸板上摆出来,边摆边说出怎么摆的,然后把摆成的图形画在例3的横线上。二、教学例4出示例4。1观察、发现规律教师:请先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然后小组交流你们的发现。学生交流。(教师有意指导两个小组)教师:你们是怎么交流的?(请交流得比较好的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说:我们由组长指定某某发言,他发言时,我们认真地听,让他说完后,同学们再作补

97、充。我们组是每个人发1次言,别人发言时,大家都认真听,没听清楚就问教师:大家的交流方法都好,现在大家说说你们组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说:每组两个数相差5。每组第1个数比第2个数多5,第2个数比第1个数少5。第1个数依次增加5,第2个数也依次增加52理解运用规律教师:你们能用刚才找的规律把空填上吗?说说填多少,你是怎么想的?三、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第1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75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多种方法。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学来源

98、于生活的思想,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教师:我们班的彭远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今天来到书店,准备买一本字典和一套书。(出示例1图)提问:一本字典和一套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会提出:买1套书比1本字典贵多少元?买1套书和1本字典共要多少元?提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口头列式解决问题,从而复习加减法的一步计算问题。(2)彭远手里拿出100元递给售货员。教师:看到彭远买书的

99、情况,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揭示课题:说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彭远解决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小组探究:小朋友帮彭远算一算,要买1套书和1本字典,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元呢?试着把你们讨论的每一步算式写出来。学生汇报交流,并在投影仪上展示算法,可能得到以下3种:方法1:100-27-43=30(元)方法2:100-43-27=30(元)方法3:27+43=70(元)100-70=30(元)(2)理清思路,明确方法。提问: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算吗?指名让学生解说每一种方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3)小结。要求应该找回多少元,我们可以从100元里依次减

100、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用连减法计算;也可以从100元里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之和,先算加后算减。无论用哪种方法,这道题都需要计算两步。2教学例2(1)教师:彭远不仅爱学习,而且还是家里的账房先生呢!你瞧,他把爸爸妈妈的收入、支出都记在账本上了。出示表格:4月1日到15日的收支记载。4月1日 爸爸工资收入920元4月1日14日 支出680元4月15日 妈妈工资收入970元4月15日30日 支出550元结余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了彭远家收支的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求出4月1日至15日彭远家结余了多少元呢?独立尝试解决,全班交流得出以下方法:920-680+970920+970-680

101、970-680+920(2)在表中补充4月15日30日的支出记载。提问:现在又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当学生提出“到30日还有多少元”时,教师说明:“到30日支出后剩下的钱就叫做结余。”(3)小组探究:现在已知15日30日支出550元,你能帮彭远算出4月份的最后结余吗?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各种方法:小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彭远同学解决了4月份他家的收支结余问题,真能干!提问:你们看,彭远家4月份的收入和开支合理吗?为什么?教师:彭远家一个月的工资除了安排生活开支外,还有一部分结余,说明他们家的生活安排合理,也许这也有彭远这个小账房先生的功劳哟。我们学好了

102、数学,也可以当好家里的小助手呢!三、课堂活动(1)第74页第1题。先让学生发现信息:小明从家乡到重庆,坐汽车行了120千米,坐火车行了270千米。学生提出问题,再独立解决后交流。(2)第75页第2题。学生先观察图,明确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3)第77页练习十一第4、5题。四、独立练习第7677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五、全课总结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觉得解决加减法的两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第1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片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例2。【教学过程】1出示例2教师: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了些什么?一位叫彭远

103、的同学非常认真,他仔细地记录了4月份爸爸、妈妈的工资收入以及他家的支出情况。你对统计表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教师:彭远同学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那么你能帮彭远同学想想办法算出他家4月份的结余吗?合作交流,学生可能有如下算法:(1)一项一项依次算:920-680+970-550=660(元)。教师加以启发、引导,还有其他算法吗?(2)先算收入,再依次减去支出:920+970-680-550=660(元)。(3)先算收入,再算支出,最后用收入减去支出:(920+970)-(680+550)=660(元)。学生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对每一种方法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104、小结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只要你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你一定能想出许多办法来解决。第2课时 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页例3、第76页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0题。【教学目标】1学生能综合应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某小学五(2)班有个小小图书角,原有图书52本,后又买来20本,当天被同学借去10本。图书馆现有图书多少本?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列式的理由。

105、(2)商店里每天卖出电脑30台,卖出的彩电比电脑少6台,3天卖出彩电多少台?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二、自主探究1观察例3的情景图学生说说从图上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互相交流。教师:你准备做几根长绳?几根短绳?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小组的同学。(4人1小组,组长做好记录)2学生介绍做跳绳方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根长绳,1根短绳:4+4+2=10(m)或42+2=10(m)1根长绳,3根短绳:4+2+2+2=10(m)或23+4=10(m)只做5根短绳:102=5(根)或25=10(m)只要学生方案合理,都给予肯定。3教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动脑,

106、一定会想出许多好的、可行的办法。教师:这么多的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较合适?说说你的想法。三、课堂活动1完成第76页课堂活动实物投影仪出示:“逛公园”。教师: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小利家买门票要多少元?5+5+3=13(元)52+3=13(元)教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2练习十一第10题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应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排除思维障碍,学会运用分析的方法,树立能解决好实际问题的信心。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实践活动:学习“当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

107、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兴趣。(2)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劳,增进对父母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做家务的习惯。【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在家长的帮助下做好收入与支出记录。【教学准备】记账本样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当家吗?你们家谁当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教师加以补充。教师:“那你们以前当过家没有?想学习怎样当家吗?”(利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激发儿童认知需求)二、指导学生如何制定“当家”计划(1)与父母商量确定自己的收入来源。你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哪些收

108、入可以归自己支配?归自己支配的收入分几类?父母的意见如何?与父母商定后再记录收入的名称及数量。(2)与父母商量自己的支出打算。你打算利用自己的收入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这些事分几类?每类支出大约要用多少元?这些支出以及支出分配多少合理吗?父母的意见如何?(3)填写记账本。根据以上准备活动,填写账本。教师出示“账本”样表,引导学生观察样表,弄清各栏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后填写。三、回家调查,制定“当家”计划四、展示自己的记账本,介绍自己“当家”的收获体会(1)先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评选,同时教师了解全班学生的完成情况,并注意收集好的作业。(2)将优秀作业展示出来,全班交流。这些作业好在哪儿?哪些地

109、方值得我们学习?五、小结通过学习“当家”,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8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出不理解的问题。2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3能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回顾学法(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解决简单的买文具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记账;

110、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租船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揭示并板书课题)(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出示:小明家有图书587本,小红家有图书239本。教师:同学们,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到些什么?学生可能想到:小明家和小红家的图书很多,小明和小红都喜欢看书教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小明家和小红家一共有多少本图书?小明家比小红家的图书多多少本?小红家比小明家的图书少多少本?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587+239 587-239学生估算第1个算式,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教师: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呢?该

111、怎么办?学生4:同学3估算得比较接近。学生5: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587+239/826集体订正后,说说计算时要同学们注意什么。学生计算第2个减法算式,要求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2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下面的动画:小明的爸爸和小明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刚好买了50元的商品,小明的爸爸从钱包里摸出了一些钱,发现只有2元和5元的面值。同学们猜一猜,小明的爸爸可以怎样付钱?(1)学生独立思考。(2)学生汇报。(略)(3)怎样才能得出尽量多的答案而又不重复呢?小组

112、讨论交流,并完成如下的表格: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4)学生汇报,出示表格: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58第2种106第3种154第4种202(5)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张;2元的张数只能5张5张的数;5元的张数都是双数三、反馈练习,拓展运用(1)明明一家3人到动物园去参观,参观的门票有两种:价格最低的为30元,价格最高的为50元。明明买了3张票,一共可能用去多少元?(2)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的思考题。四、千米毫米第1课时 千米的认识(一)【教学内容】

113、教科书第8788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2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体验1 k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知道1 km=1000 m,知道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调查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里程标志,并作记录;课前测一段距离,观察长度,并记录是多少米。【教学过程】 新 课 标第 一 网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多媒体出示训练场景的录像)教师:这星期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16届运动会了,瞧,这些同学正在加紧训练,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训练什么项目。(多媒体显示100 m赛跑录像)教师:他们在训练100 m赛跑,一组有10个运

114、动员,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跑了多少米?请把它写在作业本上,抽学生到黑板上写。学生可能有两种写法:教师:你们是怎样认识千米的?你对千米还了解些什么呢?生活中你见过它吗?在哪儿见过?多媒体课件显示“重庆340千米成都”的公路图,指导学生想象重庆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长。提问: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恰当?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二、探索新知1初步想象1千米有多长,理解1000米=1千米(1)教师:(多媒体出示100米跑道)这是一个100米跑道,要多少个这样的100米跑道首尾相接才是1000米? (2)回忆自己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小组内交流:几个

115、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学生汇报:(3)教师小结:1000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2活动感知,体验想象1千米的长度(1)活动1: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或教室里),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教师指出: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使学生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2)活动2: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有多长。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组长做记录,分工合作,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分组体验1千米的长

116、度。方案1:学生用卷尺测出教学楼到操场的距离。记录:我走了()米,走了()步,用了()分,估计走1千米用()分;我跑()米,跑了()步,用了()分,估计跑1千米用()分。方案2:50米的跑道,走路要用()分,跑要用()分,估计走1千米要()分,跑1千米要()分。方案3:100米的跑道,跑用()分,估计跑1千米要()分。方案4:200米的跑道,走5圈,跑1圈用()分,跑5圈用()分。(3)学生汇报。先组内交流,再抽代表汇报。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亲自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感受到了1千米很长,所以我们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1000米。三、反思总结教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17、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第2课时 千米的认识(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的例3。(千米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1提出问题(多媒体出示例3的情景图)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教师: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怎样比“三峡大坝”与“隧道”的长短呢?2合作交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抽学生汇报交流结果。教师:为什么想到这样比较?教师:这两种比较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第3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例4及第91页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

118、米。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二、探索新知识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

119、间有些什么?(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练习:2厘米=()毫米8厘米=()毫米()厘米=50毫米60毫米=()厘米(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教师指出

120、: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1)认

121、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2)尝试量一量。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1 km10001 m101 dm101 cm101 mm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二、用新知,解决问题1做教科书第91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

122、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实践活动:人身上的小秘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经历测量人体部位的过程,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具、学具准备】软尺、测量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有个小朋友

123、叫小明,他想测量自己的身高,可是他手里只有一把20厘米的尺子,怎么办呢?小明灵机一动,用尺子量出自己脚的长度,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身高,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原来,人的脚长跟人的身高之间有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它们吧!二、测量探究1测量身高与脚长在测量前,先明确脚长和身高的意义,引导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测量,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测量方法进行指导。测量完毕后,引导学生分析:脚长跟身高有什么关系?得出:人的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教师:现在你知道小明是怎么算出自己身高的吧。2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人身上还有许多小秘密,你们还想测量什么部位的长度?教师:小组合作,看一看哪个小组发现的

124、秘密多。出示测量记录表,学生分组测量,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根据测量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思考、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三、课堂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人身上这么多的秘密,课下同学们查阅一下资料,看一看人身上还有哪些秘密。 五、有余数的除法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798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在探索中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小白兔家要来客人了,它采了许多花,要把这些花插在三个花瓶里,可是不知道怎么放,你们能帮帮它吗?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

125、1出示97页例题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式:123=4(枝)教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2叫做什么?(被除数)表示什么?(表示一共有12枝花)3叫做什么?(除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成3份)这个4枝叫什么?(商)表示什么?(表示每份有4枝)。教师: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你们会列竖式吗?自己先试一试。学生自己试写,教师巡视,如果有写出来的可以让他说一说,如果没有写出来就直接由教师板演出示。讲述:12除以3的竖式是先写被除数12,然后写“丿”表示除法,在“丿”的左边写除数3。想一想,把12枝花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枝花?(4枝)就在除号上面对齐2的位置写上4。教师:有3个花瓶,每个花瓶分了4枝花,算一算

126、,一共分了多少枝花?教师:好。我们把算出来的12写在被除数的下面。想一想,小白兔一共有12枝花,分了12枝,说明什么?教师:一共有12枝花,减去分掉的12枝花,得数是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板书:3丿412120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上面的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思。自主练习,做“试一试”的两道题。2教学例2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横式:455=9(只)。教师:如果写成竖式,应该怎么写?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写出竖式。教师:对着自己写的竖式,想一想,商9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被除数下面的45表示什么?0又表示什么?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教师小结:除法的竖式表示一个完整的分一分

127、的过程。有45个桃子,每只猴子分5个,可以分给9只猴子,所以9应写在个位上。用一共45个桃子,减去分掉了的45个桃子,得数是0,表示全部分完,没有剩余。三、巩固练习课堂活动1、2题。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2通过分一分来体会有余数的除法。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教具、学具准备】圆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孩子们,我们来口算几道除法题。366=729=255= (学生回答)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20个圆片,我们一起分一分。1组、2组的同学每个同学都把

128、20个圆片每5个分1份;3组、4组的同学每个同学都把20 个圆片每7个分1份。分完后相互交流,看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教师:为什么不能再分了呢?教师:那么怎么处理这些不能再分的圆片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教师:把20个圆片,每7个分1份。能写成除法算式吗?怎样写?引导学生写出207,并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教师:分的结果是什么呢?教师:分成的2份在算式中叫什么?教师:我们就把剩下的“6”叫做余数。书写时在商的后面画6个小圆点,再写上剩余的数。教师边说边板书:207=2(份)6(个)。教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时候会出现余数?教师:对!一定是不

129、够再分1份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余数,如果还能分1份呢?教师:好!翻开数学书第100页,按课堂活动上的要求,同学们用小圆片代替糖葫芦分一分,看哪些题有余数,哪些题没有余数。学生分小圆片。2教学例4观察例4图。教师:孩子们,你们从这幅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教师:真不错,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引导学生写出576,并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用竖式计算,怎么来表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丿57教师:应该商几?请同学们思考。6丿957可以商9(教师板书)。教师:为什么商9? 教师:我们把54写在竖式的什么地方呢?指导写出:6丿95754教师:请大家自己思考,看能不能解决。教师:(补充完整)并板书

130、6丿957543(提出为什么要商9,而不商8)教师:商与除数的积要小于被除数又要最接近被除数。三、巩固练习教科书102页练习十四第3题。有余数的除法(一)(教学片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例3。【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教师:同学们,你知道小兔子喜欢吃什么吗?我们今天一起去和小兔子采蘑菇好吗?课件演示采蘑菇的场景。(2只小兔子一共采了20个蘑菇。)教师:它们采了多少个蘑菇?你们愿意帮小兔子分一下蘑菇吗?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教师:每7个蘑菇放在一个篮子里,需要几个篮子?你们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进行操作活动,帮助小兔子分蘑菇。教师:分了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吗?有

131、什么疑惑吗?学生发现蘑菇剩下6个多余的,不能分。教师:剩下的这6个蘑菇不足7个,按小兔的想法和要求不能再装一个篮子。这个“6”就是分蘑菇余下的数,我们把它称为余数。(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引导学生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第3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页例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习十四24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教学重、难点】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口算。324 637 549(2)把7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

132、得几朵?还剩几朵?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3)揭示课题: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5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议一议: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平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

133、把2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小结: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2自主练习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三、课堂活动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四、巩固练习1练习十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2练习十四第3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提醒

134、学生注意书写格式。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3练习十四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六、时分秒认识钟表第1课时 认识钟表(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6页例1、例2和第108页相关的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2在感受用1分时间所做事情的活动中,初步建立起分的时间观念。3在观察、认识钟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与态度。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1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大会开幕的多媒体课件(画面中设计有8时8分的钟

135、面)或图片。2实物钟面教具1个,每个学生1个实物时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多媒体演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大会开幕仪式场景。(场景中有一个显示8时8分的钟面)教师:从画面中你们看到些什么?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情?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老师简要介绍:这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大会开幕仪式的场面,在2007年8月8日晚8时8分,北京举办了盛大的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大会,这是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日子,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教师:刚才我们从哪里知道开幕仪式是在8时8分进行的呢?(画面的钟面上)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面。板书:认识钟表。二、依托学生经验,感知钟面1提

136、问关于钟面,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2观察钟面,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观察出示钟面。(1)指一指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2)学生或老师向同学们介绍秒针,(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板书:秒针)引导学生看一看自己的钟面,指一指秒针是哪根。(3)教师: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秒针外,还有些什么?(数字和格子)(4)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数及其关系。3分别说一说分针走1小格和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各是多少?4拨一拨,看一看,说一说当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正好走了多少?(1圈)是多少小格?(60小格)就是多少分?(60分)思考讨论:1时等于多少分?板书:1时=60分。老师介绍:如何用字母表示时、分?(时可用字

137、母h表示,分用min表示)并引导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些字母。5完成第106页的填空内容三、联系生活,构建1分的时间概念教学例2。教师:同学们知道1分的时间有多长吗?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学生分组活动1:(1)1分大约从1能数到几?(2)1分脉搏大约能跳多少次?(3)1分大约呼吸多少下?学生分组活动2:(1)1分大约击掌多少次?(2)1分大约跳多少下?(3)1分大约写多少个字?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四、活动拓展(1)用1分(老师看时间)读一段话,看看读了多少个字。(2)完成教科书第109页第3题。你能在1分内完成吗?(3)要求学生自学完成第108页第1题,读一首你喜欢的儿歌,看大约用了多少时间。五、

138、总结回顾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第2课时 认识钟表(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7108页例3、例4及第108109页相关的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拨钟等活动,继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2通过参与1时、1秒的活动,体会1时、1秒的长短,初步建构起1时、1秒的时间观念。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探索1分等于60秒的形成过程。4进一步体会时间与生活学习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各1个实物时钟。【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出示钟面。指一指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2)说一说:1时等于多少分?(1) 汇报。课

139、前教师布置同学们回去读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看看大约用了多长时间。谁来汇报一下你读的是什么儿歌,用了几分?(2) 同学们感受了1分的长短,那1时有多长呢?板书课题:1时有多长。二、操作探索,建立1时的观念教学例3。(1)说一说:1时有多长?我们上1节课是40分,加上课前和课后两个课间休息,时间就正好是1时。(2)想一想,议一议:你知道生活中做哪些事情的时间大约是1时?学生充分表述。三、实践感知,建构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例4。(1)教师:我们拍皮球1分大约拍60下,那拍1下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呢?用什么时间单位恰当?教师:计量比1分还短的时间常用秒作单位,秒是比分更小的单位。(2)听一听,说一说。教师:

140、大家安静后,听一听自己带来的时钟。说一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滴答声)教师指出:“时钟滴答1次是1秒。”(3)看一看,议一议。教师:秒针在钟面上走1小格就是1秒。分组观察钟面:秒针走1圈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秒?当秒针走1圈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走了多少格?思考: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板书:1分=60秒。教师:秒可用s表示。请学生跟读字母s,并书写。(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时候要用到秒作单位?四、课堂练习,实践体验(1)完成教科书第109页第4题,填一填。(2)户外活动,完成第108页第2题,走10步大约用了几秒?(3)请同学们课后用1时帮助妈妈做家务

141、,看看1时能做多少家务活,或向大人了解1时大约能走多长的路,小汽车大约能行驶多远。五、课堂总结认识钟表(第1、2课时综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7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钟面的知识以及时间单位“时”、“分”,掌握时、分之间的进率,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1时、1分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教学重点】认识钟面以及时间单位“时”、“分”,掌握时、分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建立1时、1分的时间观念。【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具钟、钟面模型

142、、跳绳、球等。学生:实物钟、钟面模型。【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教师: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哪儿举办?(北京)还记得北京申奥成功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吗?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次。电脑出示申奥成功全国欢腾的录像:北京在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时零8分申奥成功,当时所有人都欢呼雀跃,祖国上下一片沸腾,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我们虽然年龄小,但也要关注国家大事。让我们再一次记住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电脑出示:一个钟表弹出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时零8分。10时零8分是钟表帮助我们记录下的这一美好难忘的时刻。钟表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作用可大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143、:认识钟表。二、自主探究1认识1时=60分活动一:认识钟面教师: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钟面或手中的钟表,钟面上有什么?把你观察到的在小组内和其他小伙伴说一说。学生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能说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并按顺时针方向行走,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教师引导反馈交流,并能在钟面模型上演示。教师:刚才通过同学们玩钟表、观察钟表,我们认识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知道它是按顺时针方向行走的,有12个数字,每两个数字之间是一大格,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之间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活动二:认识“时”、“分”教师:钟表的奥秘可多了,请小朋友

144、拨一拨钟表,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时间?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学生在钟面模型上拨1时、1分。电脑演示1时、1分。活动三:认识时、分之间的关系教师:请小朋友们拨一拨学具钟,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先自己拨一拨学具钟,再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汇报交流。教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教师:大家拨一拨,看是不是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全班同学拨学具钟体验。教师:你还发现什么?教师:为什么是60分?电脑演示并出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是(60)小格,也就是(60)分。时可用h表示,分可用min表示。教师:时针和分针同时走,

145、同时停,说明1时与60分有什么关系?教师板书:1时=60分。学生完成第106页上面的填空。2体验1分、1时的长短体验活动一:1分体验活动。(1)数一数1分大约呼吸多少次。(2)数一数1分从1数到几。(3)数一数1分脉搏大约跳动多少次。体验活动二:1时体验活动。(1)从学生生活经验体会1时。电脑出示:课间休息()分,第2节上课()分,第2节课间休息()分,从第1节下课到第3节上课就是1时。(2)学生交流生活中1时能做什么。(3)电脑出示:一场篮球比赛从开始到结束大约1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1时大约行驶120千米,中央电视台播音员1时播1万多个字,上海大众汽车厂1时生产1辆汽车,银行点钞机1时可以点

146、9万张人民币三、课堂活动(1)全班体验1分大约数多少张人民币。(2)体验1分有多长,建立1分的时间观念。电脑出示4张活动图:1分大约拍皮球()下,1分大约跳绳()下,1分大约走()步,1分击掌()次。学生各自选择参加其中一项活动,教师计时,学生活动,然后汇报。教师:1分感觉怎样?看来1分很短,但1分又能做不少事,拍球拍了100多下,跳绳跳了100多下。我们要珍惜每1分时间。四、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哪些地方表现最棒?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第3课时 认识钟表(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110页的例5、例6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能认识几时几分,掌握几时

147、几分的两种书写方法。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我们早上是几时到学校的?学生齐声答道:8时。(出示可以拨动指针的钟)教师:8时在钟面上怎么拨?(在学生说的同时拨动指针)教师:那看看我现在拨出的是几时呢?(拨动指针到4时半)学生们大声答道:4时30分(4时半)。教师:(再拨指针到大约7时)这个是几时呢?学生高声答道:大约7时。教师:这些都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几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5教师: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我拨的是几时呢?(拨动指针到2时55分)教师:对!这个时间我们可以说成是大约3时,但是今天我们要有个小小的约定,大家都不说“大约”

148、。那这个时间是几时呢?和你同桌的伙伴商量一下,怎么说这个时间呢?同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能再具体一点吗?3时不到,差多少才到呢?2时多很多,是多了多少呢?2活动巩固(1)教师拨(几时几分),学生观察回答是几时几分,并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2)同组的同学互相在钟面上拨(几时几分),互相说一说是几时几分。3时间的写法教师:我们今天认识的几时几分怎样书写呢?例如:2时55分。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结合教师拨的时间2时55分说一说)。教师示范:2时55分,2:55,并说明意思。教师分别拨出几个不同的时间,学生用两种方式写出来,并交流。4教学例6学生独立把例6的空填在书上,完成后交流。5活动巩固学生独

149、立完成第110页课堂活动第2题,完成后交流。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第110页第3题。2完成教科书第111页第4题。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3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几时几分的知识?四、反思总结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解决问题第1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页例1。【教学目标】1会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德育教育。【教学重点】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教学准备】课件,答题卡。【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针

150、对性地板书1时=60分,1分=60秒)对于时、分、秒,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一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教学新课教学例1(1)了解跑得快慢与时间长短的关系教师: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乌龟、兔子和小狗它们三个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瞧,比赛开始了。课件播放:第一次比赛情景,并出示比赛成绩表。乌龟小兔小狗2400秒80秒85秒教师:谁得了第一?为什么?小结:谁跑得快,谁用的时间就少。当时间的单位统一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谁用的时间少,谁跑得快。(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教师: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们三个又进行了一次比赛

151、。课件播放:第二次比赛的情景:小兔中途睡着了。教师:同学们,猜一猜,它们谁跑得快,可能最先到达终点呢?(学生自由说,教师结合情景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到底谁跑得快?听听它们自己是怎么说的。乌龟:我跑了1时。小兔:我跑了3分。小狗:我跑了120秒。教师:听了它们的话,到底谁跑得快呢?好比较吗?你能想出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谁跑得快吗?(3)组织交流汇报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教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小结:当时间的单位不统一时,我们不容易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如果把单位换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2)判断对错。2分7秒=27秒1时25

152、分=125分90分=1时30分(3)比一比。谁跳得快?在()里画。小红跳100下绳用了40秒。()小兰跳100下绳用了1分5秒。()谁拍得快?在()里画。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小刚拍100下球用了65秒。()谁踢得快?在()里画。小丽踢100个毽用了120秒。()小江踢100个毽用了1分25秒。()(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绩,请给他们排名次。姓名小刚小红小丽小明小勇时间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四、反思总结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第2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4页例2、例3、例4及相应的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经历计

153、算经过时间的过程,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师:你们去过游乐园吗?学生激动地高声答道:去过!教师: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教师:有这么多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学生们肯定地答道:嗯!教师:你们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教师:二年级(1)班的小红在下午2:004:00(板书:2:004:00)去了游乐园,她在游乐园里面玩了多长时间?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154、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经过的时间,可以1时1时地数,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2教学例3教师:第二天,小红去上学。算一算,她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例3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红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什么时间到达学校的?)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方法一:小红出发时,分针指向1,到校时分针指到5,从1到5是4个大格,是20分。方法二:小红出发时是8时5分,到校时间是8时25分,用25-5=20,所以是20分。教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说出喜欢的理由。尝试练习:“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3教学例4教师:小红所在的学校在周末举行了春季运动会。(课件演示

155、运动会的场景)看,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拔河比赛从8:30开始,9:40结束(板书:8:309:40)想一想,拔河比赛用了多长时间。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谁愿意介绍你的方法?方法一: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30+40=70分。方法二: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方法三:可以用减法,9时减去8时是1时,40分减去3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教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哪一种?说一说,单项赛用了多长时间?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小结: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三、巩固

156、深化(1)课堂活动第1题。生生互动,互相说一说自己参加的一项活动经过的时间。(2)小强的星期天。先计算经过的时间,再填在书上。(3)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情境图,说一说有哪些活动,先估一估自己做每件事用的时间,课后再实际验证。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对于时间,你想说些什么?七、统计第1课时 统计(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9页例1及120页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2在统计过程中能积极思考,选择适宜的方法整理数据,发展统计观念。3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经历简

157、单的统计过程。【教学难点】选择简便科学的统计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鱼、小鸟、小兔卡片若干张。为学生准备学具盒6个,每个盒子里放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卡片共15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教师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学具卡片。谈话:今天有一些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大家高兴吗?看一看都有谁呀?学生看图把小动物分成小鱼、小鸟、小兔。教师:谁来告诉我们大家,小鱼的卡片有几张?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清楚地看出小鱼、小鸟、小兔的卡片各有多少张吗?(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找一个学生上来分一分,排一排。)教师:现在你能说出它们各有多少张了吗?学生

158、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像这样分一分、再数一数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过的统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出示课题)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1设置问题,激发兴趣(1)教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一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卡片。(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教师:咱们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来看一看盒子里的这些卡片,你有什么想法?教师:我也想知道你们小组里圆形卡片有几张,我们该怎么办呢?2参与活动,探索方法(1)教师:我有一个办法,你们愿意听一听吗?(2)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哪

159、个小组完成得好,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就送给那个小组做奖品。(3)学生活动,整理卡片。(4)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正一正(5)比较择优,掌握方法。让学生面对整理的结思,说一说感受。(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刚才每个小组都汇报了自己统计的方法和想法。我们想很快知道每种图形卡片有几张,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师:如果我们需要统计的物品有很多很多,哪种方法会更方便呢?学生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6)教师小结。把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奖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三、组织练习,巩固方法1课堂活动第1

160、题多媒体课件出示四种体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并让学生用画“”或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来。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想一想,根据统计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2课堂活动第2题让学生独立整理,并根据整理的结果说一说每种动物各有多少只。四、全课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涉及统计的内容有很多,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第2课时 统计(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122页例2、例3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六第14题。【教学目标】1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习统计方法。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

161、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教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我们二年级(1)班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大家准备什么节目来庆祝呢?学生答:唱歌、跳舞教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教师:谁说得对呢?(学生无法回答)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我们班上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多?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少呢?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教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

162、目?(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教师:用什么办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2填表、分析教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学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教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你有什么感受?教师:对,在统计过程中,画“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后会经常用到

163、。三、尝试运用,深化对统计的理解教师:刚才我们统计了班上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的人数,大家表现得真棒!现在,森林里的兔妈妈想了解它的孩子们谁采集的蘑菇的朵数最多,同学们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例3的信息)教师:要知道它们1天分别采了多少应怎么办?教师:好!你们根据图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填完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着重强调统计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四、独立运用,发展统计能力组织学生完成122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做后交流。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

164、什么想法?第3课时 统计(三)【教学内容】教科书123页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六58题。【教学目标】1在认识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2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对统计的过程有初步的体验,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只聪明勤劳的小兔子,你们还记得它们采蘑菇的情况吗?学生可能回答:小灰兔上午采了5个蘑菇,下午采了2个;小白兔上午采了6个蘑菇,下午采了3个;小黑兔上午采了4个蘑菇,下

165、午采了4个。小灰兔全天一共采了7个蘑菇,小白兔全天一共采了9个蘑菇,小黑兔全天一共采了8个蘑菇。(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统计表。小兔全天采蘑菇数情况统计表小灰兔小白兔小黑兔合计个数79824这是我们上节课收集、整理的数据,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三只小兔全天采蘑菇的情况,除了可以用统计表表示外,还可以用统计图表示。(出示统计图)小兔全天采蘑菇数情况统计图(2)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你能看懂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评价)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明白以下两点:每个格代表1个蘑菇。从左往右,三竖栏依次表示小灰兔、小白兔、小黑兔全天采蘑菇数。

166、(3)从统计图中,你还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看出的?学生可能回答:小白兔采得最多,因为小白兔采了9个蘑菇。小白兔采得最多,因为表示小白兔采蘑菇个数的竖条最高。小灰兔采得最少,因为小灰兔只采了7个蘑菇。小灰兔采得最少,因为表示小灰兔采蘑菇个数的竖条最低。(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小白兔比小灰兔多采几个蘑菇:学生解决的办法也可能不同:a 9-7=2,小白兔比小灰兔多采2个蘑菇。b 表示小白兔采蘑菇个数的竖条和小灰兔采蘑菇个数的竖条相比,多出2个,所以小白兔比小灰兔多采2个蘑菇。小黑兔比小白兔少采几个蘑菇?小灰兔比小黑兔少采几个蘑菇?小灰兔和小白兔共采几个蘑菇?三只

167、小兔一共采了几个蘑菇?(允许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三、课堂活动:评选动物明星(1)出示:大象、狮子、猴子、小熊头像,提问:你喜欢哪种动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统计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2)根据统计的数据,完成课本123页统计表。(3)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课本124页统计图。(4)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四、课堂练习练习十六58题。五、课堂小结 新 课标第 一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统计有什么新的认识?实践活动:每天锻炼1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9130页的内容。【活动年级】二年级。【活动目的】1通过调查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与时间有关系,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168、。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种活动的时间,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活动准备】1课前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张时间统计表格,设小组长一名。(每个小组统计一个方面的内容)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公园里人们进行晨练的情境。教师: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教师:这些人每天早晨都做这些活动,你知道为什么吗?教师:对,人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每天锻炼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每天也锻炼身体吗?教师:你们是怎样锻炼的?教师:同学们的锻炼方法都不错。其实锻炼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例

169、如:课外活动、课间操、做家务等,也可以锻炼身体。锻炼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我想知道同学们每天锻炼多长时间,有什么办法吗?学生积极为老师想办法。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同学们每天锻炼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每天锻炼的时间。二、小组合作,统计结果教师:刚才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既然每个同学都想帮助老师,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全体进行活动吧。教师:我把任务已经分给了你们小组,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小组长宣布每个小组统计的内容。教师:怎样才能完成你们小组的任务呢?教师讲解统计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说出自己活动的项目和时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整理数据,完成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参与

170、每个小组的活动,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三、课内交流,展示成果教师展示每个小组统计的结果。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都有什么发现?四、提出建议,统一认识教师:我们每天的时间是一定的,要想做好每项活动,要求怎样安排时间?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天要安排好各项活动的时间。国家十分重视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专门下发了积极锻炼身体的通知,要求我们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不能少于1时,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才能做好建设祖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五、活动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每天锻炼的时间有多长,可以看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时间,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下课后,同学们都要安排好自己

171、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八、总复习第1课时 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131139页。【教学目标】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2经历整理与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习的意识和习惯。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能力,养成合作学习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1经历整理与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2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读写方法、大小比较等知识。【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这学期的新课学习已结束,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复习

172、。(板书课题)二、整理全册所学内容1小组合作,初步整理(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2)想一想: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吗?怎样整理才能使这些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现出来呢?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3)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整理要求:A整理结果要简洁、清晰、有条理。B整理完后,要能说出整理的过程。2全班汇报交流、完善整理结果(1)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过程、结果。(2)结合展示、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你喜欢哪种整理方法?为什么?有没有需

173、要补充的地方?哪些内容还需进一步调整?(3)根据评价结果,可选一种有代表性的板书。如:全册内容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法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千米、毫米时间单位:时、分、秒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统计三、整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1)出示数5555,从右往左,你能依次说出每一个数位上的“5”各表示多少吗?(2)填空: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10个千是()。(3)让学生做教科书131页第1题,然后交流。2数数(1)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九十八数到一千零一十二。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千九百八十数到二千一百。一百一百地数,从一千七百

174、数到三千。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2)写出3408后面的三个数和3001前面的三个数。(3)让学生做教科书135页第3题,并交流填的结果。3读写方法(1)读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1题。指名读,然后说一说:怎样读万以内的数。(特别强调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2)写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4大小比较(1)写出下列各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三千零二三百零二二千三百三千二百三千零二十(2)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3)做教科书第136页第5题。5较大数的估计一个数比400大得多,比2000少一些,这个数可能是:(在正确的数

175、下打)999138019005000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第2课时 数的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139页。【教学目标】1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在整理和复习中初步感悟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策略。3在合作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接着复习有关数的运算。(板书课题:数的运算)让同学想一

176、想,在本册中学习了哪些数的运算。学生经过回忆答出:(1)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2)加、减法的估算。(3)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4)有余数的除法。二、整理与复习数的运算1复习口算以卡片的形式出示教科书136页第8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复习估算出示教科书131页第2题。375+287526-339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它们的结果大约是多少,有办法吗?(估算)指名两人说出估算的结果,集体订正时,说估算过程。指出:估算时,要把每个数看成跟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口算,这是估算的方法。3复习加、减法的笔算教师:如果我们还想知道精确的结果,又该怎么办?(笔算)找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

177、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教师:看着黑板上的竖式,小朋友想一想,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当学生有了想法后,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时应留出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经过讨论,小组统一认识,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估计会有以下说法:(1)首先要书写认真,相同数位对齐。(2)计算时应从个位加起或减起。(3)计算三位数加法时,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下一位相加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1”。(4)计算三位数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上借“1”当“10”,和这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经过讨论交流,全班统一认识。4巩固练习教师:

178、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在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现在请大家计算下面的题目,完成教科书136页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教师:小朋友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了,下面有两道填空题,会填吗?出示教科书132页第5题。学生纷纷举手,指名回答。教师:有不同意见吗?你能根据这两句话列出算式吗?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时,指出列出的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为什么?强调: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可结合两道填空题加深理解。三、综合练习1教科书137页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教

179、科书139页第16、1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全课小结(略)第3课时 计量单位【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2139页。【教学目标】1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时间单位:时、分、秒和长度单位千米、毫米的认识和理解,会运用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来进行简单的换算。2能利用所学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1能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2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对本学期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计量单位)想一想,本学期的

180、计量单位包括了哪些内容?(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在这些知识中你还有什么疑惑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二、整理与复习时、分、秒(1)出示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看能联想起哪些数学知识。(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交流想法,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内容包括:时针、分针、秒针的认识;1时、1分、1秒在钟表上怎样规定的;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做练习,出示课本132页第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全班汇报交流。汇报时,重点说说自己的想法。三、整理与复习长度单位(1)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汇报交流,老

181、师并板书:千米(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2)做练习,出示第132页第4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形,说说每个图形各呈现了什么。学生根据课本给出的信息,找出合适的长度单位。窗户宽120(),三峡大坝高185(),飞机每分飞行13(),小朋友每时步行3()。学生独立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后,在班内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填。(3)做练习第138页的第13题。让学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四、解决问题我们前面整理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下面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呈现课本第138页第15题。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B让学生思考,梅花鹿、长颈鹿

182、的高各是多少?C班内反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列式和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D学生解决第15题的第(2)小题,并全班交流。五、全课小结回忆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第4课时 认识图形、统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3139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2通过对具体材料的统计,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整理和分析数据。【教学难点】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

183、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认识图形和统计。板书课题:认识图形、统计。二、复习认识图形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学习过哪些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电脑出示每种图形各两个,杂乱地排列。教师:根据你学过的有关图形的知识,能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教师:结合刚才的分类,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长方形的。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整理汇报。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2)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2复习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1)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每一

184、条边都叫做正方形的边。(2)正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3复习平行四边形教师:说一说平行四边形跟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不做过高要求。4巩固练习,加深提高出示第133页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区分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三、复习统计教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1)用画“”或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2)整理后的结果要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出来。出示第133页第10题,再次经历统计过程: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数据。把整理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完成统计图。学生完成后,全班评价。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如: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哪种最少?参加科技小组的比参加数学小组的多多少人?四、综合练习1第133页第7、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第135页第4题(1)引导学生分析,这个统计表共有几行?每行各表示什么意思?(2)怎样比较跳高的成绩?(3)怎样比较100 m跑的成绩?是用的时间短的跑得快还是用的时间长的跑得快?(4)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第138页第14题先分析统计表,再提出数学问题。五、全课小结谈收获和体会。新课标第一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