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器混频器电路设计分析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690693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机器混频器电路设计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电视机器混频器电路设计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电视机器混频器电路设计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电视机器混频器电路设计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视机器混频器电路设计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机器混频器电路设计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视机器混频器电路设计分析电视机器混频器电路设计分析摘要:摘要:本振频率由单独信号源提供的混频电路,称为混频器;本身兼有产生本机振荡信号功能的混频电路则称为变频器。图 3 为共发射极混频电路,高频电视信号由高放级通过双调谐电路耦合到混频管的基极。混频增益,噪声系数1NF,混频失真与干扰,选择性是混频器的主要参数。关键字:关键字:混频器 频谱搬移 本振频率0 引言引言混频,工程上也称变频,是将信号的频率由一个数值变成另一个数值的过程,实质上也是频谱线性搬移过程,完成这种功能的电路就称为混频电路或变频电路。混频器应用较为广泛, 电视接收机将已调 485M 一 870M 的图象信号要变成 38MHZ

2、 的中频图象信号。1 1 混频原理混频原理在混频过程中,要求频率变换后各个新的频率分量等于原来的频率分量与某一参考频率的和或差,该参考频率是由接收设备产生的,通常称为本机振荡频率。本振频率可以由单独的信号源提供,也可以由混频电路内部产生。本振频率由单独信号源提供的混频电路,称为混频器;本身兼有产生本机振荡信号功能的混频电路则称为变频器。若混频器输入信号uS是一普通调幅信号,载波角频率为S,调制角频率为,混频后输出信号uI与uS相比,调制角频率没有改变(即调幅波的包络没有变) ,仅载波角频率变为I 。图 1 调频波的混频由此可见,混频也是频谱搬移过程,且搬移后频谱分布的相对情况仍与搬移前一样,变

3、化的仅仅是载频。混频涉及三个频率:已调波的载频 fs、本振频率 fL、混频器输出的中频 fI。若是超外差形式,则 输入已调波的载频是变化的,本振频率也跟随其变化,以保证输出的中频固定不变。图 2 混频器的频谱变换2 2 混频电路分析混频电路分析图 3 为共发射极混频电路,高频电视信号由高放级通过双调谐电路耦合到混频管的基极,本振信号(约 200mv)通过电容也同时加到基极。151、是偏置电路,是旁路电容。为取得良好选择性,混频器输出回1236路采用双调谐回路。为了使用方便,高频头与图像中放在结构位置上有一定距离,因而混频器输出与中放输入之间都采用同轴电缆连接,电缆特性阻抗为 75 ,它具有较大

4、的分布电容,大约每 15cm 长的电缆线具有 15pF 的分布电容。通常,混频器双调谐回路的初级在混频器的输出端,如图中,双调谐回路的次级则放在中放级的输入端,如及电缆分布电112224容。双调谐回路之间是通过及进行耦合,称为内电容耦合双调谐回路。2将混频管输出用电流源及、等效,中放管用输入电阻和电容等效,则混频输出等效电路如图 3。图中忽略了阻抗认为短路,3合成为双调谐回路的内耦合电容,为可调谐初级电感,安放在高与221频头中,可调谐次级电感,装在中放板上。2为ISLfff图 3 内电容耦合双调谐混频器原理电路3 参数参数混频增益: Kpc= PiPs或Kpc=101ogPiPs(dB)Pi

5、 代表混频器输出中频信号功率。Ps 代表输入信号的功率。Kpc的大小与混频电路的结构形式有关,若对于二极管混频电路而言Kpc1。噪声系数NF:由于采用了有源器件进行混频,所以电路内部存在噪声而且输出信噪比总是小于输入信噪比,噪声系数总是大于1。NF=输入信号功率偷入噪声功率输出信号功率偷出噪声功率=Si/Ni SoNo 。 NF越大,说明电路内部噪声越大,NF越小则说明电路内部噪声越小。在理想情况下,电路内部无噪声则NF=1。混频失真与干扰:由于有源器件的非线性,则在混频过程中,存在着组合频率干扰,而这种干扰往往是伴随着有用信号,因此严重的影响了混频器正常工作,因此而采取措施抑制组合干扰。另外混频器的失真分为频率失真和非线性失真,此失真也将影响混频器正常工作,必须加以降低。选择性:选择性是指混频器的输出选择有用中频信号而滤除干扰信号的能力。此参数主要是由带通滤波器的性能决定的。所以在混频电路中带通滤波器也称选频网络,选择性是由选择网络Q值来决定。4 4 结语结语结合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和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完成本次论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我对电视机原理和高频电子电路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加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王卫东 傅佑麟. 高频电子电路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2李林和. 电视机原理及技术 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