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从业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127740 上传时间:2018-03-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从业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师从业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师从业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师从业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师从业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从业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从业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1 / 17 【考点一】教育的基本知识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 尽心上。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 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 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 化的活动。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 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2、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 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为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考点二】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1.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主张: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 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3、,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 书中。 3.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 4. 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 的最早提倡者。 5.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 原则。 6. 昆体良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2 / 17 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教 育)。 7. 夸美纽斯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1632 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 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的主要

4、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8. 杜威 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 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 作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第二,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 第三, 主张“从做中学”; 第四, 学校即社会; 第五, 提出五步教学法。 9. 陶行知 陶行知,被

5、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 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10. 中国的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 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考点三】人的身心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的规律。 【考点四】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

6、点。 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成部分。教育目的 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 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3 / 17 199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

7、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 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 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 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考点五】课程的基本知识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课程的分类方式: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 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课程设计、 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的呈现 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

8、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考点六】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 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形式: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 标准的核心内容;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 【考点七】教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其 特点有: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第二,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两方面活动组成;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

9、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对学生进 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 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 本准则和要求。我国中学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 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量力性原则。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4 / 17 【考点八】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 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

10、授课 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班、课、时。1632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 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 是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第二,有利于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 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 到一定的限制;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 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

11、生的 个别差异;第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考点九】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 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有两种形式:一是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 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 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感 觉的补偿是

12、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外界刺激 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 负后象。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考点十】注意 1. 注意的概念及种类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三种。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 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 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 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

13、志努力的注意。 2.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5 / 17 注意的品质包括的范围、稳定性、转移、分配。 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 固定的状态。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这种现 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 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 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

14、意 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是主动进行的,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 任务。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考点十一】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 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1.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2. 思维的种类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15、。 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划分: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考点十二】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包括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因素。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 待。 1. 学习动机的功能: 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2. 学习动机的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主要代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6 / 17 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具有五种 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16、、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 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 的追求。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后一种需要是生长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个体成就动机最初由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提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 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 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 的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 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 机遇) 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 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 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成败经验、对他人的 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