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010762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资料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设置的背景 开设思想品德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 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 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开设思想品德课是适应初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 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 开设思想品德课是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本次课改重新调整设计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德

2、育课程,小学12年级品德与生活,36年 级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重新研制颁布了这几门课的课程标 准。 二、课标研制的社会调查基础和文件依据 调查情况从2002年8月底到10月初,课标组在北京、重庆、广东、宁夏四省、市、自治区,就现行初中思 想政治课教材使用的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学生1800份,教师200份)。 思想政治课取得很大成绩,但仍需与时俱进,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文件依据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三、课 程 性 质思

3、想品德是初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 的思想品德为核心的一门综合课程。课程性质的具体表现: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 学生思想实际,与时俱进,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 人文性 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强调学生自主参与,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 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 和开放性。 四、课程的基

4、本理念 (一)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建构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 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课程的追求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 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

5、相统一是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 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五、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逻辑框架 纵 横 心理 道德 法律 国情 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自尊自强 学法用法 文化认同(中国心) 我与他人的关系 交往与沟通 交往的品德 权利与义务 共同理想 我与集体、国家 和社会 积极适应社会 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与社会秩序 知国情、爱中华 二)关于课程标准内容的

6、说明 增加道德特别是社会公德的教育。 关于没有“我与自然环境”维度的问题。 把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并入历史或历史与社会。 这个逻辑框架的顺序不是教材编写和组织课堂教学的顺序。 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原初 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比较 (一)心理健康教育 新增和突出的教学内容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

7、师的 感情。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了解成长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 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二)道德教育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

8、做有损人格的事。知道每个行为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做人的基本要求,了解社会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 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为善。知道人在人格、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 能等方面的差异自傲或自卑。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宽容和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共规则体 现着对他人的尊重。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他们 的文化与习俗

9、。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平等意识。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人都要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够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知道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 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三)法制教育 新增或突出的教学内容 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 会秩序。 学习在特定情景下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能 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变化和减少的教学内容 依法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含法律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规定经济活动中的各 种规则)

10、。依法保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含法律规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措施,禁 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环境保护法的有关内容)。环境意识教育渗透到道德教育和 国情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中。 (四)国情教育 新增或突出的教学内容 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知道以自己的行为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变化和减少的教学内容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社会和资本主

11、义社会)。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光辉历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般过程。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各具特点。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 七、课程目标 总目标:思想品德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 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 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热爱

12、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能力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作出选 择。 发展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 行反思。 初步具备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知识 了

13、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自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八、教学建议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强调联系生活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九、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 考察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的发展与 提高。 评价的原则 1.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

14、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2.认知性评价与行为性评价相结合。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4.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中的作用。 5.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 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 观察 观察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做好记录。 评语 评语对学生表现用描述性激励性语言写成评语。 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对学生在某项活动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评价。 谈话 谈话通过谈话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成长记录 成长记录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 作为评价的依据。 考试 考试方式灵活多样(辩论、情景测验、纸笔测 验) 教师的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 业务水平、职业道德修养;是否完成教学 任务,是否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 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 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 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