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引论 五六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985632 上传时间:2018-03-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引论 五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传播学引论 五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传播学引论 五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传播学引论 五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传播学引论 五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引论 五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引论 五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目标和共同归属感、成员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 体。 2、群体的本质特征: 具有共同的目标取向; 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3、群体的社会功能:群体的社会功能,简而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的桥梁和纽带。 对社会的意义: 群体对社会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 性得到保证;此外,群体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 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因此,群体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群体的社会功能也有负面的,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私利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

2、分工,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的情况也是常见的。 对个人的意义。 a、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参加群体的基本动机之一; b、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c、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对个人来说,群体在为个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又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4、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共同的目标和关系事项-群体凝聚力的核心; 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 群体传播-群体生存的一条基本生命线。 5、群体传播: 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制。 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就是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形成的。 6、群体意识: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 关于群体目标

3、的合意; 群体感情; 群体归属意识。 7、群体的传播结构: 信息的流量 信息的流向(单向or双向、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or一般成员)信息流量大,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的频率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双向性 意味着民主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合意、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 8、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关于 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9、群体规范的功能: 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实现; 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通过指示共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来维持群体的同一性; 为全体成员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4、; 在群体传播中的主要作用-排除偏理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10、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 黑社会11、群体规范对群体外部的说服效果的影响: 1952年,美国传播学家凯利和沃卡尔特, “童子军”调查。 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时,群体规范可以推动群体成员对观点的接受,其道加强 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时,群体规范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衰减。 而且在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那里,还会唤起一种“自卫”行为,使对立观点的 说服活动出现逆反效果。 12、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13、群体

5、压力有时带来错误判断的原因: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什,小群体内趋同行为实验(卡片线段) 。 信息压力:指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的正确率大于少数人, 从而对多数意见持较信任的态度; 趋同心理:也叫趋同性,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 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4、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 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5、集合现象发生的条件: 结构性压力;(危机状况下普遍的社会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 触发性事件;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16、集

6、合行为中影响信息传播的特殊传播机制: 群体暗示:指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 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一种传播方式。 群体感染: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蔓延开来 的过程。 群体模仿-集合行为中更多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会出现相互模 仿; “匿名性”原理: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这 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 心理支配下,作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 集合行为中“信息流”在集体行为中,信息的流动呈现一种异常状态: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应” 。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

7、的信息形式是“流言” 。 集合行为中的流言特点: 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留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循环反应:即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又返回来成为这一方的 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 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谣言: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17、组织:广义上,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 如细胞组织;狭义上,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 的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18、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属

8、于组织?-主要看这个群体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 19、组织的结构特点: 正式结构: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非正式结构-由人与人的关系相互连接。 20、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 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21、组织传播的功能:总体功能: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 和组织的生存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 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具体功能: 内部协调 指挥管理 决策应变 形成共

9、识 22、组织内传播的过程和机制: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信息沿着一定的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 传播形式: 横向传播: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 为了互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 纵向传播-单向流动 a、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任务,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b、上行传播: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 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传播形式: 人际传播; 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特点: 交流的信息广泛; 交流的双向平等性; 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

10、分多。作用: 正式渠道的传播中体现了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而非正式渠道中体 霍桑实验:强调“社 会人”性质。人的 积极性是制约组织 效率的重要因素。 积极性受到物质、 社会和心理条件、 感情、情绪和士气 的影响。现了他们作为“社会人”的特点。对一个组织来说,能否充分发挥非正式传播渠道的 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正式渠道恰恰能弥补正式渠道的缺陷和不足.加强和疏通非正式传播渠道,在 组织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能够增进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使 他们在组织中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而每个成员的良好精神状态和积极 性的发挥,也必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组

11、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优点 缺点 书面媒体 信息保真性强 制作材料花费时间;传递速度 慢 会议 传播面积大; 面对面的会场气氛能使人集中精 力关注特定问题 过多过滥的议而不决的拖沓风 会影响组织的工作效率 电话 简单、灵活、快捷、双向互动性 仅传递声音,有一定局限性; 口头信息,保真性差 组织内公共媒体 创造人文氛围,活跃成员生活, 增强成员对组织的感情和向心力 创办媒体需一定的人力、物力、 财力 计算机通信系统 信息处理量大,速度快,效率高; 集多媒体功能于一身; 实时传播性强; 双向互动性 23、组织外传播 组织信息输入: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 的活动。

12、POS系统(point of sales) (销售数据系统)的特性和价值: 提供准确的实际数据,可信性渊源高于概率性的市场调查和市场评估; 提供最新的数据室实时信息,最能反映市场的现状及其变化。 商家可以据此进行科学的商品管理和顾客管理,对滞销或畅销的商品随时作出 调整,减少因进货判断失误造成的损失;厂家可以据此把握市场动向和消费者需求 的裱花,及时调整产品计划,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此外,还可用于产品定位或产品 周期分析以及流行趋势分析等。 组织信息输出:广义上,组织的任何与外部有关的活动及其结果; 狭义上,组织的宣传活动。 公关宣传;组织为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宣传活动。

13、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hip):社会组织与周围社会环境中的其他组织、 机构、团体以及公众的关系和联系。 作用:使外界了解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立良好组织形象;防止和解 决组织与周围公众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 广告宣传:已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呃大面积宣传活动。 a、非商业广告-公益广告、意见广告、通过媒体发布的公告等; b、商业广告-按目的:企业形象广告、促销广告; 按媒体:报刊广告、影视广告、音声广告、现场促销广告(POP,point of purchase) 、屋外广告、交通广告、 邮寄广告; 作用: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直接的促销效果。 企业

14、标识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宣传:指的是企业组织使用 统一的视觉或听觉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组织形象的活动。 CIS构成要素:a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b行为规范标识;c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 CIS宣传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统一。 作用: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效果非常显著。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 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感觉:人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作出的反应-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在感觉的基

15、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包括外延和内涵; 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 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创造性思维。 此外、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感情和心理定势不是生来就有的, 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事物的实际体验和社会学习形成的。 3、人内传播的特点: 首先,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它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 既有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又有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 既有记忆和处

16、理装置(大脑) ,又有输出装置(表达器官和相关肌肉神经) ; 人的身体既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又与自然和社会外部环境保持着普遍联系。其次,人内传播是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他的输入和 输出都与外部自然和社会环境保持着衔接关系;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他的本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 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 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生产性和创造性;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最后,人内传播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们的社会联系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因此,作为 自我传播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