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4948205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 前言:关于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 历史界的学者们已经研究已久,1919 年的 5 月 4 日爆发的青年学生爱国运动成为了新旧民主主义的转折点,这是任谁都未曾想 到的,这样的一个运动,其前奏必定是值得研究的,那么他的领导人以及领导权 归属更是让人久久不能放手。 关键字:五四运动 领导权 1919 正如一道佳肴,只要其味纯正、健康鲜美,无论何时品尝,都会给人带来 精神与思想上的享受。 “五四”这道美味,无论何时品茗,藏在心中深处的灵魂 总会得到升华;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人看待五 四运动,其感受想法也是各不相同的。 在现代的史学界,对于五四的研究可

2、谓数不胜数,其中关于“谁领导了五 四运动”亦或是“五四运动领导权属于谁”的问题更是争论不休。有的说是无 产阶级领导的,有的认为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更有人 认为是革命知识分子(包括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小资产 阶级领导的,等等。 在我看来,如何看待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的关键在于五四事件发生前, 即五四运动前期社会上的活跃思想的传播者,以及五四事件爆发的社会环境, 及五四事件的参与者。在讨论这些要素之前,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所谈论的 范围将在五四运动前期,五四运动与五四事件一般现在是分开而言的。以五四 事件为划分点,可以将其前面称为五四前期,其后则可谓是五四后期

3、的运动。 要探讨五四运动领导权,出要讨论三要素之外需要弄清楚的一点是前期的 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上的“运动” 。 五四运动前期只是一种思想上的强烈的爱国运动,并无任何的政治色彩, 这在五四事件中亦可得到证明。在很多书中都有提到,五四运动只是北京的大 学生,尤其是北大学生(当时流行的口碑:“罢不罢,看北大;北大要罢,不 罢也罢;北大不罢,罢也无从罢”就是北大中心地位的最好诠释)的自发行动。 既无党派的插手,也无政府背景。罗家伦日后更是坚定地说:“五四运动的时 候,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是有政治色彩或是有政治目的在活动的。当时只是纯粹 的青年血气冲击。 ” 1 而至于后来有各种政治成分渗入,尤其是学生日后

4、进入各 种党派,则又是另外一码事,我们不能将历史倒装了。 一、 反推五四事件:谁直接酿造了五四事件 要想看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谁,那么最好的方法似乎应该是运用反推法, 从五四事件 1罗家伦 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 百年国土第 1册第 71页推论而上,即应当知晓1919年5月4日的运动是如何酝酿而成的,是怎样的一 个群体在参与、组织抑或领导。 无疑,引起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显然是巴黎和会上关于山东问题谈判的失败。 在1919年5月1日,英国代表以和会所定解决山东问题办法通知中国代表,这 也预示着中国在山东问题上的交涉完全失败。而当这噩耗传来时,我们的国民 们都有怎样的反应呢? 1、最先行动

5、的是以梁启超为首的一班研究系人士,他在获悉交涉失败的消息后, 驰电国民外交协会,说:“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 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 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 2 2、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也纷纷作出相应。 3、北大的学生则不像师辈们还在书斋中疾书反抗,当国民外交协会决定5月7 日召开国民大会时,学生们马上决定参加,他们当时已然决定走上街头洒下 一腔热血。 4、5月3日,愤怒的北京各个阶层们都举行各种各样的集会,讨论怎样抗议列 强对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 3 5、北大的青年们得到消息后,在2号下午,参加国民杂志社

6、会议的学生代 表便在北京大学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5月3日晚,在北河沿北京大学法 科大礼堂召开了全体学生大会,当夜更是有13所学校的1000多名学生涌入 北大法学院大礼堂参加会议。 6、在蔡元培时代,北大有众多学生团体,其中直接影响五四事件的是新潮 和国民 。罗家伦后来自豪地说:“这两个杂志,所以也可以说是五四运 动地基础。 ” 4 7、北京高等师范地部分同学也在操场角落的一间屋子里秘密集会,与会者均是 “工学会”的成员。工学会同国民社是一样的,也是在1918年5月的请愿 斗争失败后成立的,但它只在校内活动。 上述如此之多的成员,小至学生、大至国家办公人员的反应无一例外都是 冒着一股劲想要争取

7、到山东,保护主权独立。这一股满腔的爱国热忱愈演愈烈, 终究酿成了五四事件。 2、反推爱国学生的行为:谁引导着他们,传播着思想 一般而言,研究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需要两方面,即其自身的天赋与外 界环境的后天作用。那么,既已谈到青年学生的爱国行为,我们不难肯定的是 他们自身思想本来就活跃,第二要素既是后天在北大受到极大的熏陶,在如此 有着众多名师的地方、又受当时思想界的影响,不干一场,我也觉得枉为北大 人。那么,作为促成五四的间接因素,当时的北大又是怎样的盛况呢?人才济 济,百家争鸣。为何会有如此情景,应该说是蔡老师先生的功劳。 在重返五四现场的“向北京大学集合”一章中,谈及蔡元培入主北大 一事中

8、,说了这样一段话:“1916年的段祺瑞内阁,内政毫无建树,外交亦乏 善可陈,但却做了一件对1919年影响至巨的事情,就是邀请蔡元培出任北大学 2晨报1919年 5月 2日 3彷徨与顿悟九一九年实录 4石忠扬, 五四三人行一个时代的路标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校校长。 ”足可见,蔡元培对于五四的影响在其担任北大校长期间是十分大的。 怀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想法,蔡先生于1916年进北京。在他就职 后,他的第一步就是要改变学生的观念,他向全体学生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曰 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其后,他向医专校长汤尔和了解了 北大情形,汤尔和建议其可向沈尹默问文科预科的情形,可向

9、夏浮筠问理工科 的情形。他更建议文科学长可请陈独秀担任。沈尹默是北大老资格的教授,当 蔡元培向他请教时,他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北大经费要有保障。二是北大章 程上规定教师组织评议会,而教育部始终不许成立。一定要争取成立,把大权 交给教授,教授治校,这样即使校长走了,学校也不会乱。三是规定每隔一定 年限,派教员和学生到外国留学。 5 在这三条中,蔡元培对于第二条尤为重视。 正所谓“兴化政治,必候得人” ,而教授治校,就必得有一批好教授。此时 开始,蔡也不停地招揽一些积学而热心的名流学者到北大,以扭转颓败的校风。 而北大也凭借着聚集在北大的一批文化精英,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渐渐回黄 转绿,焕发出勃勃

10、的生机。 在很久以后,北大教授马裕藻的公子在一篇怀念文章中写道: 蔡元培没有错,陈独秀一任北大文科学长,很快把全国杰出文科人才集中于 北大,当时文科是人才济济 、教授成堆: 国文教授:马幼渔(兼主任)、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林损、黄节、单丕、吴 虞、刘文典、吴梅、刘半农 、 张定璜、周作人、沈士远 。 史学系教授:朱系祖(兼主任)、马衡、 陈汉章、崔述、张尔田。 哲学系教授:陈大齐(兼主任)、胡适、马叙伦、徐炳 2、樊际昌、张竞生。 英文系教授:胡适(兼主任)、陈源、温源宁、林 语堂、 张欣海、关应麟、徐志摩。 法文系教授:李景忠(兼主任)、宋春舫、贺之才、李宗侗、铎尔孟(dHormon)。

11、 德文系教授:杨震文(兼主任)、Hundhouse 。 俄文系教授:顾孟余(兼主任)、伊凤阁(Ivanov) 。 东方语文系教授:周作人(兼主任)、张定璜、徐祖正。 教育系教授:高仁山(兼主任)、樊标昌、蒋梦麟。 政治系教授:陈启修(兼主任)、陶履恭、李大钊、高一涵、周览、张慰慈。 5沈尹默, 我和北大 , 文史资料选辑第 61辑,1974年出版。经济系教授:顾孟余(兼主任)、王建祖、马寅初、罗 惠桥、皮宗石、余文 灿。 以陈独秀为文科学长的北大文科系(当初“ 系” 称“门”,如“国学门”、 “哲学门” 等)包括文史哲、东西方语 言学等各系(门)教授多达五六十人,如此雄厚的教授 队伍成为北大独

12、树一帜的风景线。 6 说这些人都是受陈独秀的吸引而来,不免有些夸大,其中有不少在陈独秀 之前便已经在北大执教了。应该说的是很多人是冲着蔡元培去的,而不是陈独 秀。 甚至于陈独秀,虽不是冲着蔡元培去的,但也算是因为蔡元培而今的北大。 这些教授组成的庞大队伍可以说是让人难以想象的,若不是蔡先生,他们 大多数应该没有机会聚在一起教育学生,传播思想。 为了使北大真正地成为培养人才之地,蔡元培先生想尽方法邀请各路名师。 对于确有真才实学的学者,虽政治观点顽固守旧,蔡先生仍聘请他们,但不允 许他们在讲课中宣扬反动的政治观点。而对于人才更是不会错过,梁漱溟是一 个中学毕业的青年,蔡先生见到他写的一篇关于佛教

13、哲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 , 认为是一家之言,就请他到北大讲授印度哲学。北大还聘请了美国地质学教授 葛利普等,并邀请著名学者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法国数学家班 乐卫等来校讲学。蔡先生还作了许多努力邀请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来华讲学, 但未实现。 与此同时,蔡先生也注重教授队伍的“清理” ,北大原有的几位外国教师,多数 是各国公使馆介绍来的。学问未必好,作风也比较傲慢。北大便按合同规定的 条件辞退几人。有一法国教员要控告校长,一英国教员通过英国驻华公使来和 校长谈判,外交部也来劝说,但蔡先生坚持原则,不改变原来的决定。 正因为蔡元培为北大做出的这些努力,造就了一个充满新思想的北大,活 跃的气氛

14、为五四创造了条件。 除了蔡先生在构建北大新思想的过程中的作用,陈独秀、胡适都是不得不 提的人物,他们也深深地影响着一批学子,引导着他们用心去改革运动。 陈独秀最大的骄傲应该是新青年的创办,而这本杂志在五四新文化运 动中更是立过汗马功劳。陈独秀到了北大后,以新青年为依托,放手招募 新派教授,为北大文科建设引进了丰厚的学术资源。例如,李大钊是陈独秀 1914年在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时结识的老朋友,也是新青年的重 要作者。而刘半农更被鲁迅称之为“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说他“活泼、 勇敢,很打了几次仗” 。 7 陈独秀与他的新青年为北大招募来的天下各路豪杰,令北大文科几乎 彻底改观,其功不可谓不巨。

15、正如五四三人行中的那句“试问如果抽掉 新青年派新锐教授,老北大还有什么人文风光可言?”北大的学生们又如 何在思想上迅速彻底的认识? 6马泰永远的北大人 , 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鲁迅, 忆刘半农君 , 鲁迅论文学与艺术第7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7月版人们常说“北大的三只兔子” ,其实这“三只兔子”是治理早期北大的三大 台柱子。他们是谁呢?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之三人。因为这三个人都是属兔 的。 因而谈了前两人,胡适就不得不提。胡适在国内名声大振,应该归功于 新青年杂志。1917年1月,他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 表文学改良刍议 ,提倡白话文,

16、在国内名声大振。而在他担任北大教授后, 更是不负当时推荐他的陈以及重视他的蔡元培之期望,他一到北大,便作了 大学与中国高等学问之关系 ,并创办中国第一个哲学研究所,很快成为北大 最年轻最有名望的教授。他对北大的建树还不止这些。特别是其主张白话文更 是在学生中有大的影响。 3、反推名师集结:得天独厚的北大校园 叙述如此多的背景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否可以归纳为这些:北大集结了 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给北大学生以及附近的师生都带来非凡的影响,为五四 事件的爆发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 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他们三人在北大的建树,以及对于五四运动的间 接影响都是极大的,而以他们为代表的这批知识分子更是在无形之中领导了五 四运动。 因此,针对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我的观点是五四运动的领导权属于当时 的 知识分子阶层。即包括主要的成员学生(北大学生只是其中的代表,还包 括各地的大学生) ,以及当时的以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们。从五四事件反推五四整场运动的领导权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