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 期末考试重点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647454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原理 期末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传播学原理 期末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传播学原理 期末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传播学原理 期末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传播学原理 期末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原理 期末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原理 期末考试重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大众传播学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符号并借助一定的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运动。 (传播信息共享)2、人类传播有四种类型:(网络传播)1. 自身传播 2. 人际传播 3. 组织传播4. 大众传播的定义: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广大受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或娱乐的过程。大众传播的特点:传播者职业化、组织化;讯息复制化,讯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媒介机械化、电子化、网络化;受众大众化,人数众多,成分复杂,人员隐匿;反馈间接迟缓,具有积聚性。第二讲: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一、编码:编码

2、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传送和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二、译码:译码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信息或意义。三、编码和译码达到理想状态必须满足的条件:(1).“线路”通畅无噪音干扰;(2).符号系统为双方所熟悉;(3).符号形式与内容基本对应;(4).编码和译码须遵循社会公认的规则。四、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一)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8):他是传播学的奠基者之一。贡献:提出了五 W 模式;提出了社会传播的概念;重视和倡导内容分析法。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传播学的重要文献。他的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1948 年)是构筑传播学大厦的蓝图,该文首先从内部结构

3、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五要素,提出了五 W 模式和五种相对应的传播研究。该文还概括了传播活动的三大作用,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此后,莱特续而提出“提供舆论” 。 拉斯韦尔的五 W 模式:(1) “谁” (Who)控制分析传播主体(2) “说什么” (Says What)内容分析传播内容(3)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媒介分析传播媒介(4) “对谁说” (To Whom )受众分析传播对象(5) “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效果分析传播效果2(二)心理学家卢因(1890-1947) 卢因:创立了“团体动力学” (又称“群体动力学) ,

4、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把关人”理论。群体动力学:主要是研究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认为群体和个体的关系很密切,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体的行为,在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不是个体。(三)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哥伦比亚学派的仪表拉扎斯菲尔德成就:创立了“两级传播理论” ,倡导立了实地调查法;他和莫顿一起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精神的功能;他是哥伦比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舆论领袖的定义:又称意见领袖,是指掌握某方面信息和知识,比较权威且有影响的人。舆论领袖的功能:加工和解释功能;扩散和传播功能;支配和引导工功能;协调和干扰功能(

5、四)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19121961):霍夫兰是“态度”研究的先驱,态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用什么方法能够有效地促使人们接受或改变某种态度。以霍夫兰为核心形成了传播学耶鲁学派,代表性成果是霍夫兰。5、传播学的创立施拉姆第一个把传播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是公认的“传播学鼻祖” 、 “传播学之父”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1949 年,施拉姆出版的大众传播被视为传播学第一部权威教科书,即是传播学创立的标志。1955 年,施拉姆创办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逐渐确立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学术地位。1956 年,施拉姆参与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出版,被奉为新闻与传播研究经典。斯拉姆还培养了大批传播学研究生,形成了斯

6、拉姆学派,标志着传播学的诞生。1973 年,施拉姆完成了代表作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 ,确立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地位。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维埃主义理论6、传播学的两大学派(1)以为过为首的经验学派(传统学派) ,也称主流传播学,认为传播学的任务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因此又称管理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主要采用用量化和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在目的上持实用主义的态度。经验学派研究方法:实证法(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研究报刊、文章3(二)传播学批

7、判学派:以欧洲为首的批判学派,兴起于 1960 年代,来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特点是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传播结构特否定和批判态度,以辩证分析法为主,更多地将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相结合,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对大众文化是批判的,认为其是媚俗的文化)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思辨法英尼斯:把媒介分为时间型媒介和空间型媒介。第三讲:传播一、传播的革命第一次传播革命:大约 10 万年前,人类创造了语言;第二次传播革命:大约公元前 3500 年,人类发明文字(仓颉造字,文字起源) ;第三次革命:约在隋末唐初,中国发明印刷术;第四次传播革命:1844 年发明电报,

8、人类进入电子传播时代; 第五次传播革命:1946 年发明电脑,如今已进入网络传播时代。2、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分成线形模式和循环模式。(一)模式是利用符号对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所作的直观而简洁的描绘,模式有文字模式、图表模式和数学模式三种。(2)经典传播模式:申农的通信模式;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德弗勒模式;韦斯特和麦克莱德模式;波纹中心模式。3、传播的社会功能正面功能:拉斯韦尔提出三个基本功能:监视环境功能;社会协调功能;传承遗产功能。后来,莱特补充了第四个功能:提供娱乐。4、传播的原则: 可信性原则实事求是 针对性原则有的方失有序

9、性原则有条不紊协同性原则相互协调适时性原则看准时机适量性原则适可而止第 4 章:传播者一、职业传播者的权利和义务采访权:接近、访问新闻源、获得新闻信息的权利。报道权:把采访得来的消息传递出去的权利。批评权(舆论监督权):对不良社会现象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揭露、评论乃至批评的权利。专业保密权:保守新闻来源秘密,保护新闻线索提供者。4安全保护权:记者的人身安全不受侵犯。2、把关人理论把关的定义:把关是个比喻的说话,指的是对信息的取舍和筛选。把关人的定义:对信息的取舍和筛选的人就是把关人或守门人。把关现象十分普遍,传播中处处都有把关人。把关人的职责:根据一定的政治、新闻或道德的标准,对流经本区的信

10、息进行选择、过滤、放大或修改,并决定其是否进入下一个传播环节。(影响传播者把关的要素: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信息自身;组织自身;受众;传播者个人)第五讲、传播与信息一、信息:凡是可以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信息。二、信息的共性:客观性: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抽象性;感知性;传递性;可存贮性:信息可通过物质载体记录下来;共享性:信息不会因与人分享而减少或失去。三、信息爆炸的定义:信息爆炸是从量上说的,是一种比喻的说话,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四、信息爆炸的表现:新闻信息飞速增加;娱乐信息大量增加;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科技信息增长加速。第六讲、传播与符号一、符号的定义:符

11、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代表某种意义的形式或代码,任何一个符号都包括两部分-外在形式和内在含义,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人类交流的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第七讲、传播媒介一、传播媒介:媒介是指大规模传递信息的载体。二、传播媒介的优点:报纸:及时、连续、深入,地域性强,图文并茂,可保存。杂志:图文并茂,种类繁多,针对性和专业性强,印刷和纸张都精美,可保存,传阅率高。广播:具有强迫性、弥漫性、渗透性和收听随意性,亲切自然、如临其境、形象空间大、传播速度快,制作简单、亦产生歧义、转瞬即逝。电视:视听兼容,声画并茂,形象逼

12、真,有较强亲和力,有较强娱乐性。网络:综合性,海量性,互动性,虚拟性,娱乐性,实时灵活,受众数量可准确统5计。三、媒介的隐形功能: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的。 媒介的隐性功能表现为建构媒介环境。四、议程设置理论含义:议程设置指媒介为公众安排议论的话题,决定人们谈论和思考的问题。该理论认为,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高度正相关,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公众谈论的问题正是媒介突出的问题,公众视为最重要的事情也正是媒介强调最多的事情。议程设置理论的着眼点是效果形成过程中的认识阶段。五、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认为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作用很大。六、地球村的概念:它是麦克卢汉在他的媒介理论中提出的概念,是指电子媒

13、介的快速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打破了旧的时空观念,整个世界、整个地球就像一个村子一样。七、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媒介延伸论:媒介的作用与传播信息无关,而只是延伸人体及其功能,凡具有延伸人体的东西都是媒介。媒介凉热论:媒介可分为热媒介和凉媒介。热媒介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接受者参与度较低;凉媒介传播的信息模糊含混,接受参与程度较高。媒介讯息论:麦克卢汉认为, “媒介即信息”强调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着眼点是传播渠道,他提出“地球村”的概念和“脱离部落文化阶段”概念(指文字印刷传播时期) 。第八讲、传播技巧一、首位法和新奇法首位法:在出现两个以上的传播者或要阐述两种以上不同的观点时,因为

14、首因效应起作用,先出的传播者或先阐述的观点往往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这即为首位法。新奇法:因为近因效应的作用,后出场的传播者和后阐述着的观点也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这即为新奇法。二、单面论证与两面论证单面论证:指从正面立论,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运用适当的论据进行充分说服。6两面论证:是既提出自己的观点,也交代相反的观点,在正面理论的同时,对相反的观点进行批驳。至于哪种方法更好用:取决与传播对象的属性。三、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纽曼的一本书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的理论 ,该模式认为,当一种观点得到大众媒介持续不断地宣扬,从而成为大多数人的意见时,特有异常意见的人便会逐渐陷入沉默,放弃己见去追随公

15、众意见的人会越来越多。四、接种法是通过对信息接受者的预存立场和所持的正面观点加以轻微攻击或驳斥,来达到抵制反面信息的方法。如:“种牛痘” 。第九讲、受众一、魔弹论:魔弹论也称靶子论,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威力很大,受众“不堪一击” ,媒介传播的内容就像射出的一发发魔弹,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该理论过分夸大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二、有限效果论:研究表明,在受众和媒介之间存在很多缓冲体,在它们的缓冲下,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微弱,这些缓冲体包括:个人差异:强调个人的心理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社会类型;社会关系。二十二、使用与满足论:使用与满足论则认为,受众是信息的主动寻

16、求者,他们通过主动使用媒介,寻求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受众在传播过程中起主动、主导作用,该理论非常重视受众的作用,或称“受众第一论” 。二十三、受众的选择机制:受众的选择机制是指受众往往只选择与自己原有观点一致的信息,拒绝与自己原有观点相抵触的信息,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二十四、受众反馈:“反馈”指的是送出去的电波或信息的回流。在大众传播领域,反馈是指受众在接受信息之后,把自己意见传回给传播者。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任何传播活动都离不开反馈。 (受众调查) (最早出现于控制论模式)传播控制中最基本的是经济控制。二十五、态度是指个人或团体对某人、某物、某事或某种观念的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感慨和行动三个要素。二十六、传播控制研究: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