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地形 山脉 水文 气候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046403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城地形 山脉 水文 气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增城地形 山脉 水文 气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增城地形 山脉 水文 气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增城地形 山脉 水文 气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城地形 山脉 水文 气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增城市地形特征 全市地形北高南低,北部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 8.3%;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约占全市面积的 35.1%;低丘和台地集中在中南部,约占全市面积的 23.2%;南部是广阔而典型的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约占全市面积的 33.4%。山 地山地分布在北部的山脉,属九连山脉的延长,即南昆山的南缘,由牛牯嶂、大尖山等组成。高度500 1000 米,其中牛牯嶂高 1084.3 米,为县内第一高峰。超过 1000 米的山还有 8 座,大都是与龙门县交界。山脉向西南一直伸延至广州白云山。东部为罗浮山的余脉,以与博罗龙门交界的四方山(1012米)为最高。 丘 陵在市内中部及西部,山势降低,成为

2、丘陵,高度 200500 米。中部丘陵有数十座超过 400 米的山峰,其位置正好在市内地理坐标的中间,如梅花顶(494.7 米) 、王屋山(449.4 米)等,形成增江与西福河分水岭。 南部的丘陵,地势更低,仅南香山(433 米) 、油麻山(433.6 米)超过 400 米,其余一般为 200300米,不少呈台地状态,高度 150 米以下。平 原 增江以及西福河两岸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平原。其中派潭河中上游为第四系近代冲积物组成,厚约 13 米;增江中游为泛平原,堆积层厚 3.512 米。 河海堆积平原 分布在市南部新塘、仙村、三江一带,是珠江三角洲的东北部平原,面积约 200 平方公里。原为古代

3、海湾,由东江、增江冲积物及古海湾长期堆积下来的物质堆积而成,厚约 2030 米,海拔约12 米。土壤肥沃,是全市高产农业地区。 增城城市山脉增城市北部、东部山地属九连山山脉及罗浮山山脉的延伸部分,全市最高山峰为牛牯嶂,海拔 1084.3 米。牛牯嶂 牛牯嶂因山形象水牛伏在水中而得名。是南昆山山脉的组成部分,海拔 1084.3 米,为增城第一高峰。山势高耸,山脊狭窄,山坡陡峻,山间有多处瀑布、奇石、岩洞,著名的有“七仙姑” 、 “星岩”、 “石室”,最大的岩洞,人称“石洞天”,洞内可容纳数百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许多特有树种和珍稀草药,如沙树、红稠、格木、巴戟、沙参、牛膝、土当归、鸡骨草、七叶一

4、枝花等。还有很多珍禽异兽,如百灵、画眉、鹧鸪、石燕、石蛤、山牛、山猪、野鹿、野兔等。目前在山上筑了大猪兜水库和灯芯塘水库,在山脚建了两座水电站,并修筑灵山公路,直通发电站。 南香山 南香山位于宁西与永和交界处,山北为宁西,山南为永和。四面有小径登山顶。 南香山,古称南樵山,意与粤中名胜西樵山、东樵山(即罗浮山)鼎足对峙。山虽不高,海拔仅 433.2米,但它具有罗浮山巍峨雄伟与清幽秀丽的特色,又因它突兀于平川之上而特别引人注目,在东江口与珠江口航船上亦能瞧见它的雄姿,因而被誉为珠三角上的天然航标,历代均有文人墨客为之咏唱。清初屈大均有诗“东樵西望是南樵,四面芙蓉海上标。南支十里云尝暖,瀑布秋雪消

5、。 ” 山上原有“百花寺”,它比增城建县(公元 201 年)还早 100 多年,故有“先有百花,后有增城” 之说。山上昔时建有莲花书院,明朝大儒湛若水曾在该书院讲学。山上除人文古迹外,还有许多自然胜景如石庵、石室、瀑布、无底潭等,漫山苍绿犄黛,游人漫步其间,可尽情享受近山滴翠与远山苍茫的神奇色彩,悠然自得其乐。 凤凰山 凤凰山原名春岗,位于荔城街旧城区内。相传北宋熙宁七年(1074) ,一对凤凰在春岗上空盘旋,后又栖息于岗上的树林,半天才离去。人们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便把春岗改名为凤凰山,并建凤凰亭为记。南宋宝庆元年(公元 1225 年) ,理宗帝御笔亲书“ 菊坡”二字赐予名臣崔与之(增城人,

6、家住凤凰山) ,崔逝世后改凤凰亭为菊坡亭。此后,凤凰山更是历代骚人墨客吟诗作赋的游览胜地。目前成为闹市区内的一座文化公园。 白水山 白水山山势陡峭,风景优美,古代已是增城八景之一。自唐代元和郡县志起,历代志书均突出记载此山,苏东坡被贬惠州时曾慕名登山游览。白水山主峰名胡芦顶,海拔 462.3 米。山间泉水曲折迂回,聚汇于主峰南麓形成一泓浅湖。每逢雨季,湖水外溢,从山腹的峭壁悬崖泻下,气势磅礴,远眺犹如绿色帷幕上挂着一条白色绸带,故名“白水带 ”。增城水系属东江水系。流域超过 5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 3 条,超过 1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 6 条。全市多年平均流量 19 亿多立方米,过境客水

7、179 亿立方米,南部还有潮水涌入,水资源十分丰富。 增城水文主要河流 东 江 东江从市东南博罗交界处流入,经该市南部至西南角流入广州市黄埔区,流程为 30 公里,是我国罕见的西向的流河。多年平均径流量 150 亿立方米。 增 江 增江是市内最主要河流。增江发源于新丰县七星岭,经从化、龙门在增城市东北角流入市内,自北向南纵贯全市东部地区,至石滩镇官海口汇入东江,全长 203 公里。流域面积 3160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 35.9 亿立方米。增江在境内河长 66 公里,河宽 90220 米,流域面积 971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53%。增江在市内最大支流为派潭河,此河发源于南昆山马坑嶂,流经

8、派潭圩于小楼附近与二龙河汇合流入增江,河长 36 公里。流域面积 357.5 平方公里,年径流量 5 亿立方米。次为二龙河,河长 22.5 公里,流域面积 122.7 平方公里,年径流量 1.5 亿立方米。增江过去是增龙两县内主要交通动脉( 50 年代后期,逐渐改以公路为主) 。 西福河 西福河原名绥福河,发源于鹧鸪山麓,经福和、仙村汇入东江,河长 58 公里。流域面积 580 平方公里,市境内 540 平方公里。年径流量 5.1 亿立方米。50 年代初,在福和圩以下可以通航,因水土流失,河床淤浅,加上沿河修闸,现仅铁路以南几公里可以通航。 雅瑶河 雅瑶河发源于华峰山,于新塘大敦注入东江,河长

9、 24.4 公里。流域面积 129 平方公里。沙埔以南可以通航。 官湖河 官湖河发源于石径,经官湖于久裕流入东江,河长 24.4 公里。流域面积 106 平方公里。 兰溪水 兰溪水下游称紧水河,发源于博罗县罗浮山酥醪洞白水门。北流经增城兰溪折向南流,再入博罗县联和水库,后汇入东江。全河长 58.6 公里,市内长 29.8 公里。市内流域面积 84.3 平方公里。此河原分别注入增江和东江,后建堤围与增江隔断。河流差落 1083 米,为各河之冠,水力资源丰富。 水力资源 地表水资源 增城地表多年径流深 1099.9 毫米,年径量 19.15 亿立方米,但年变化大。丰水年径流量28.15 亿立方米,

10、平水年为 18.3 亿立方米,枯水年为 11.3 亿立方米。此外,过境客水:增江为 28.7 亿立方米,东江为 150.8 亿立方米,主客合计为 198.6 亿立方米。人均 30090 立方米,为全省人均 6604 立方米的 4.5 倍,居全省前列。 地下水资源 市内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水位也较高。派潭、正果、小楼、荔城等地区,地下水一般深为 24 米。朱村、中新、福和、永和、宁西等地区,地下水一般深为 35 米。三江、石滩、仙村、沙埔、新塘等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更为丰富。全市地下水量为 3.4 亿立方米,可利用总量为 2 亿立方米。水力资源 理论蕴藏量为 6.39 万千瓦,理论年发电量为

11、5.69 亿度,可开发量为 3.67 万千瓦。增城气候北回归线经过该市北部派潭附近,全年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炎热多雨,长夏无冬。全年都可栽培作物。但因季风交替迟早及强弱不同,气候多变,受地势影响,北部山地与南部平原,气候亦有差异。 按气温 1022 为春秋季、低于 10为冬季、高于 22为夏季的标准划分,增城没有冬季。以19601969 年统计,平均最低候温( 5 日为 1 候)为 12.1,最高为 28.5(在第 40 候,7 月 1620日) 。春季从 2 月 4 日(立春日)起至 4 月 15 日止共 71 天,候温在 12.721.7 之间。夏季从 4 月 16日至

12、10 月 25 日共 193 天,候温 22.428.5 。秋季从 10 月 26 日至次年 2 月 3 日,最低候温为 12.1,共 101 天。市内虽无气候学上的冬季,但习惯仍将天气较凉的 121 月,称为冬天。 气 温 增城年平均气温(1959 1989 )为 21.6,最大年际温差 1.3(21.122.4) 。1 月平均气温为13.2,最低 10.4。极端低温1.9(1963 年 1 月 15 日) ;7 月平均气温为 28.3,最高 29,极端高温 38.2(1980 年 7 月 10 日) 。该市南北部温差在 0.5左右。全年积温 7910.9,其中 122 月平均在 440以下

13、,最低 2 月为 410.4;69 月平均在 800以上,最高 8 月为 877.1。地表温度年平均为 23.8,极端高温为 69.7,极端低温为-5。 雨 量 19591989 年,增城平均雨量 1921.6 毫米。49 月为雨季,占年降雨量 85%,103 月为干季,占雨量 15%。日最大降雨量 253.5 毫米(1981 年 7 月 1 日) ,年最大降雨量为 1983 年,降雨 2691.7 毫米。最少降雨量为 1963 年,降雨 1206.4 毫米。受地形影响,降雨量北多南少:北部正果最多年雨量 3049.1毫米,南部石滩最少年只有 877 毫米。 日 照 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为 1

14、09 千卡 /平方厘米,有效辐射约 50%。年平均日照 1953.5 小时,最多 2231.1小时,最小 1612.9 小时。蒸发量 增城年平均为 1450.5 毫米,低于降雨量。最多年 1957.7 毫米(1963 年) ,最少年 1341.3 毫米(1970 年)。各月蒸发量差别较大,39 月降雨量大于蒸发量, 102 月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风 向 受季风影响,增城春多静风,夏多南风,秋冬风向北。又受地形影响,中部城区常年多偏北风,其频率占48%,偏南风占 24%,静风占 24%;南部平原地带,偏南风率占 50%以上。风速年平均为 2.3 米/秒,秋冬平均为 3 米/秒。夏秋间常有台风入侵,年平均 2 次,最多年(1961)达 7 次,也有无台风的年份。风力最大可达 11 级,对南部地区影响较大。 霜 冻 增城多年平均霜冻天数为 19 天,初霜 1 月 6 日,终霜 1 月 25 日,但常有推迟或提早的年份。霜期多年平均 3 天,最长 9 天(1976 ) ,也有无霜年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