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712054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作为官方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也涌现出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家,如二程、张载、朱熹、邵康节等等,那么宋朝理学的发端是什么?对后世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及至于后来的引儒向禅是怎么回事?本文摘自国学经典网 http:/理学,或称道学,亦称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理学,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名。道学,以当时流行称谓、且宋史有道学传而名。又因其始兴于宋代,又称宋学,与汉学相对。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 “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一称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今人

2、又有三派之说:气本论一派,以张载为代表;理本论一派,以程朱为代表;心本论一派,以陆王为代表。理学各派宗旨各异,对“本体论”、“自然哲学”、“心性伦理”和“政教方案”等方面的研究也各有侧重。理学,则概括了宋元明儒学之共总特点。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也有按地位、名望称号濂学、洛学、关学、闽学、青田学、姚江学等。 第一、宋学兴起宋学指宋代(包括元明)的理学派别,同“汉学”相对,注重“性命义理”之学。派别甚多,重要的有朱熹的理学派、陆九渊、王守仁的心学派,叶適的永嘉学派,陈亮的永康学派,吕祖谦的金华学派,各学派之间学术分争不断。宋学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

3、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宋学是北宋以后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北宋结束了自唐未农民起义以来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经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为巩固封建政权,封建统治阶段需要一种维护统一的理想武器,理学便应运而生了。理学又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结果,是以儒学理想为基础,兼容批判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唐中后期,一些名儒举起批判佛教的旗帜,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如韩愈作原道提出“道统说”,李翱提出“复性说”,这些思想为理学的产生开了端序。北宋以后,随着佛教理论的日益衰落,形成了广泛的新儒学运动。范仲淹等政治改革家,竭力提倡儒家学说;欧阳修等学者

4、,主张从儒家仁义学说上否定佛教;宋初的胡瑗、孙复、石介开始从理论上探讨理学,他们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依据,提倡道德性命之学,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说”。随着儒家批判并融合佛、道思想的展开,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步形成,并占主导地位。当时,宋代理学主要有北宋的濂派、关派、洛派以及南宋的闽派和象山学派。第二、理学奠基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而北宋中期的周教颐、邵雍、张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为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胡瑗提倡“明体达用”,主张把儒家经典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据;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为统一的封建国家作论证;石介倡言“尧、舜、

5、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他们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周敦颐(10171073 ),北宋哲学家,理学奠基者。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主要哲学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周孰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依托道士陈抟的先天图而作太极图说,提出一个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生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认为“诚”是由“太极”派生出来的阳气的体现,是“纯粹至善”的,因而以“诚”为内容的人类本然之性亦是完善的。他宣传“诚”是“五常之本,百

6、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进而提出“主静”、“无欲”的道德修养论,认为人们只要通过学习和修养,能够“自易其恶,恢复善性,”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不违背封建的仁义礼智。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 张载(10201077 ),北宋哲学家,理学奠基者,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其弟子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主要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横渠易说、文集等。熙宁三年张载因其弟张戬反对新法,得罪王安石,深感不安, 辞官回乡, 隐居横梁。隐居横梁期间,是张载治学上最有成就的时期。张载自述其志曰:

7、“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间,不仅加深研读六经,而且还把自己一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整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集其思想之精华的正蒙就是这一时期完成的,对理学发展和完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气”处于永恒运动中,“气焕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由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指出“一物两体”,认为事物总是“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存在的对立矛盾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批驳了佛道二家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解”,即倾向于矛盾的调和。发挥儒家仁孝道德观念并同“

8、天人合一”思想相接合,提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性同一源,本无阻隔。在人性学说上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对立的命题,在教育上强调“学以变化气质”。认识论上,认为“有物则有感”,“因物为心”,即知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来源于外界事物;认为认识分为“见闻之知”、“德性之知”,“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邵雍(10111077 )北宋哲学家,理学奠基人,字尧夫,谥康节。幼年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世称百源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邵雍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亦即“道”、“心”。认为“太极”是不动的,太极

9、显发而有变化的功能,于是生出数、象和器来,说“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也”(皇极经世 观物外篇 )。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按照“先天象数”的图式展开的,以为人类社会已盛极而衰;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出发,提出了“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第三、二程洛学 洛学一般说来是指以北宋儒家学者程颢、程颐开创的理学学派,因二程是洛阳人所以称为洛学,又称“伊洛之学”。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颢认为“良知乃出于天,故明心可见性”,主张“识仁”,而以“诚敬”存之,并须身体力行从实际

10、生活中去验证真理。程颐(10331107 )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为伊川先生,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格物在致和”,敬即专一,不怠惰,格物即窮究事物之原理。二程的理学体系包括天理论、人性论和修养论三个主要方面。二程之学以“理”(“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把“天理”提升为宇宙本体,把儒家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表达出来,把全部学说都建立在“天理”的基础上,开创了宋明理学的理论体系。二程对“理”的提升是以理、气、道、气关系为基础的。他们认为,万物都有各自的理,而世界万物又有一个共同的理。这个理便是宇宙的总根源,它无穷无尽,无始无终,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理是气之所

11、本,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唯一的世界本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本原和主宰,而且本身就具有伦理道德的属性,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人性论方面,二程提出“性即理”,认为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就是天理,用“性”把形而上层面的理与形而下层面的气贯穿起来。二程的“性即理”说包括性与理、性与气、与才的关系,以及论仁几个方面。二程的修养论包括定性、主敬和格物致知等几个方面。程颢主张“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而达而到这一境界,首先要“定性”。“定性”就是认识和体现自己的本心和本性,通过定性达到的是“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仁的境界。达到这一境界后,还要加以存养,以保持这种心态,故而提出“主敬”,特别提出“格物致

12、知”来作为穷理的方法。二程“洛学”的思想核心,就是弘扬孔孟儒学的精神,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社会的意义,注重内心和精神修养。二程在经学上除注重周易、春秋外,还特别注重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治经方法上,强调“独见”、“自得”,重视“经”与“道”的关系,主张“知道”、“求道”。 二程创立洛学后,培养了大量弟子,其弟子遍布中原、河东、蜀中、关中、闽赣、吴越、湖湘等地,在众多弟子中以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临最为有名。理学内部形成程朱、陆王、湖湘诸派,其中“洛学与闽学”结合的程朱学派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哲学中的正统学派,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第四、朱熹闽学 闽学指以宋代朱熹为首的理学学

13、派,因朱熹曾侨寓并讲学于福建故称其学派为闽学。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字仲晦),号晦庵 (又号称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无溪(今属福建)。随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专心学习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朱熹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把“一理和万理”看作“理一分

14、殊”的关系。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发挥大学“格物致知”思想,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穷理愈多而知之愈广。在认识来源上,既讲人生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强调“知先行后”,又认为“知行相须”,注重行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在经学方面,朱熹有许多著作,其一生著述极丰,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见下表:易:周易本义、易启蒙学、蓍卦考误、易传、古易音训、损益象说、易答问、朱文公易说 书:书古经、书传辑说、古说、文公书说、书

15、经问答礼: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图解、朱子井田谱、礼记辩、仪礼经传通解续、朱子礼纂孝经 :孝经刊识、孝经存异四书:四书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大学集传、大学详说、大学启蒙、论语要义、论语训蒙口义、论语详说、孟子集解、孟子问辩、四书者训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朱熹在理学发展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构筑了一个博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二、奠定了理学的传授道统;三、兼收并蓄、承前启后,从大量重要的著述完成宋代的学术范型,他的四书、五经思想是汉代以后儒学经典解释学的又一次高峰。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合为四子书,从而取代了五经的权威地位。他的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第五、浙东学派浙东学派是指宋理学中以浙东地区为活动中心的学派,包括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其中,金华学派首倡经世致用,力主调和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之争,但其偏向心学;永嘉、永康两派反对理学家空谈心性命理,更强调“事功之学”的重要。 吕祖谦(11371181 ),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浙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金华学派主要代表。乾淳间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曾邀集“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