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牛羊主要传染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711216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牛羊主要传染病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六章  牛羊主要传染病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六章  牛羊主要传染病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六章  牛羊主要传染病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六章  牛羊主要传染病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牛羊主要传染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牛羊主要传染病(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牛羊主要传染病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了气肿疽、副结核病、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恶性卡他热、牛流行热、牛白血病、蓝舌病、羊口疮、羊梭菌性疾病等病的简介、病的发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制和公共卫生等内容。自学内容:气肿疽、无浆体病和水牛热。基本要求:l、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病性特点;2、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流行特点;3、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症状和病变;4、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简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5、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针对性的防制措施;6、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鉴别诊断。重点、难点:重点按每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分述

2、,难点为相似症状和病变的反刍动物传染病的鉴别诊断。教学学时:5 学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第一节 副结核病(1 学时)重点:1、 副结核病的症状和病变;2、 副结核病的防制要点。一、简介副结核也称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剖检可见肠粘膜增厚并形成皱褶为特征。本病已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奶牛饲养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的一些国家均有发生。我国一些省、市、区的种牛场、牧场、奶牛场均有本病发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严重危害养牛事业的发展。二、病的发生1.病原 副结核分支杆菌属于分枝杆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小杆菌,需氧,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和鞭毛。具抗

3、酸染色的特性,与结核杆菌相似。在组织和粪便中多排列成团或成丛。本菌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有中等抵抗力。粪便内生存 125246d,泥土中可存活11 个月,乳中可存活 10 个月,2%石炭酸溶液 2h、5%福尔马林溶液 5min、5%氢氧化钠溶液2h 可将其杀死。对青霉素有高度抵抗力。 2.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引起牛(尤其是乳牛)发病,幼年牛最易感。其次是羊和猪,骆驼、马、驴、鹿等动物也可发病。3.传染源 主要是病牛和带菌牛。副结核分支杆菌主要存在于肠粘膜和肠系膜淋巴结、粪、尿和乳液中,可大量的排出体外,可以长时间在环境中存活。4.传播途径 病牛和带菌牛排出病原体后,污染饲料、饮水、畜舍和牧场,主要经

4、消化道传播。也可在子宫内经胎盘感染。5.流行特点 本病的散播比较缓慢,各个病例的出现往往间隔较长的时间,因此从表面上似呈散发性,实际上它是一种地方流行性传染病。虽然幼年牛对本病最为易感,但潜伏期甚长,可达 612 个月,甚至更长,一般在25 岁时才表现出临床症状,特别是在母牛开始妊娠、分娩以及泌乳时,易出现临床症状。因此在同样条件下,此病在公牛和阉牛比母牛少见得多;高产牛的症状较低产牛严重。饲料中缺乏无机盐,可能促进疾病的发展。三、临床症状1.牛 潜伏期数月至 2 年以上。病牛体温正常,早期症状为间断性腹泻,以后变为经常性的顽固性拉稀。粪便稀薄、恶臭,带有气泡、粘液和血液凝块。初期食欲正常,后

5、期食欲有所减退,逐渐消瘦,眼窝下陷,精神沉郁,经常躺卧。泌乳逐渐减少,最后全部停止。皮肤粗糙,被毛粗乱,下颌及垂皮可见水肿。尽管病畜消瘦,但仍有性欲。腹泻有时可暂时停止,但有复发。随着病情的发展高度消瘦和贫血,泌乳停止。最后因衰竭死亡,病程几个月或 12 年。2.绵羊和山羊 绵羊和山羊的症状相似,潜伏期数月至数年。病羊体重逐渐减轻。间断性或持续性腹泻。食欲正常,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发病数月以后,病羊表现消瘦、衰弱、脱毛、卧地。在发病的末期可并发肺炎。羊群的发病率为 1%10%,多数以死亡而告终。四、病理变化 1.牛 病畜的尸体消瘦。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和肠系膜淋巴结。消化道的病变在空肠、回肠和结肠

6、前段,特别是回肠呈现慢性肥厚性肠炎,回肠粘膜增厚 320 倍,发生硬而弯曲的皱褶,呈脑回样外观。粘膜上面紧附有粘液,稠而混浊,但无结节和坏死,也无溃疡,肠腔内容物甚少。浆膜下淋巴管和肠系膜淋巴管常肿大,呈索状。浆膜和肠系膜都有显著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变软,切面浸润,上有黄白色病灶,但无干酪样变。2.羊 羊的病变与牛基本相似。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特点,尤其是长期顽固性腹泻、消瘦,剖检肠粘膜增厚,脑回样皱褶,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靠实验室诊断。注意与牛肠结核、牛沙门氏杆菌病等加以区别。六、防制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免疫和治疗办法。1.加强饲养管理 特别是对幼年牛只更应注意

7、给以足够的营养,以增强其抗病力。2.变态反应检疫 对所有牛用副结核菌素作变态反应进行检疫,每年进行 4 次(间隔3 个月)。变态反应阴性牛方准调群或出场。连续 3 次检疫不再出现阳性反应牛,可视为健康牛群。3.不要从疫区引进牛只 如已引进,则必须进行检疫,确认健康时,方可混群。4.扑杀病牛 对应用各种检查方法检出的病牛,要及时扑杀处理,但对妊娠后期的母牛,可在严格隔离不散菌的情况下,待产犊后 3d 扑杀处理;5、严格消毒 被病牛污染过的牛舍、栏杆、饲槽、用具、绳索和运动场等,要用生石灰、来苏尔、氢氧化钠、漂白粉、石炭酸等消毒液进行喷雾、浸泡或冲洗。粪便应堆积高温发酵后作肥料用。第二节 牛传染性

8、角膜结膜炎(0.5 学时)重点:1、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症状和病变;2、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制要点。一、简介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称红眼病,是由牛莫拉氏菌引起的主要危害牛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发生结膜炎、角膜炎,并伴有大量流泪和角膜浑浊为特征。目前,世界各国均有本病的发生,大多集中在犊牛群,常引起肉用牛体重减轻、乳牛产奶量下降、失明等,给养牛业造成经济损失。二、病的发生1.病原 牛莫拉氏菌属于奈瑟氏球菌科莫拉氏菌属的成员。本菌短而粗,呈球杆状,常呈二联排列。无芽孢、不能运动、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抵抗力较弱,一般浓度的消毒药或加热到 595min 均具杀菌作用。在外界环境

9、中存活一般不超过 24h,对青霉素、四环素等敏感。本病原菌须在太阳紫外线辐射的作用下引起发病。风、尘埃、蝇和创伤可促使病情加重。2.易感动物 牛(黄牛、奶牛、水牛)、绵羊、山羊、骆驼、鹿等,不分性别和年龄,均对本病易感,两岁以内的犊牛发病较多而严重。3.传染源 病牛或带菌牛是本病的传染源。4.传播途径 主要发生于夏季的放牧牛,牛与牛之间可以通过直接或密切接触而传染。在春、夏季家蝇和厩蝇可能通过采食带菌眼睛的分泌物,然后再转移到易感动物眼睛。蝇在牛群中的频频活动增加了传播传染病的机会。此外可由结膜囊排出的分泌物或渗出物通过鼻泪管进入鼻腔,再经过剧烈呼吸、哞叫、咳嗽或喷嚏而传播给同群健康牛。临床病

10、愈后几个月的牛,其眼的分泌物中仍有莫拉氏菌。5.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天气炎热和湿度较高的夏秋季节,其它季节发病率较低。刮风、尘土等因素有利于病的传播。一旦发病,传播迅速,多呈地方流行或流行性。青年牛群的发病率可达 60%90%。三、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 27d,最长可到 21d。病畜一般无全身症状,很少发热,初期患眼羞明、流泪、眼睑肿胀、疼痛,稍后角膜凸起,角膜周围血管充血、舒张,结膜和瞬膜红肿,或在角膜上发生白色或灰色小点。严重者角膜增厚,发生溃疡,形成角膜瘢痕及角膜翳。有时发生眼前房积脓或角膜破裂,晶状体可能脱落。多数病例起初一侧眼患病,后为双眼感染。当眼球化脓时,则体温升高,食欲减退

11、,精神沉郁,产乳量下降。病程一般为2030d。病畜一般无全身症状,很少有发热现象。多数可自然痊愈,但往往招致角膜云翳、角膜白斑和失明。四、病理变化常见有结膜浮肿、高度充血,呈白斑状或白色浑浊。角膜变化多样,有凹陷型、白斑型、白色浑浊型、隆起型及突出型等。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发病传播迅速,发病季节性以及临床症状等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1.病原学检查 采取病牛眼结膜囊内分泌物或鼻汁,接种于血液琼脂培养基上,3335培养 24h 后观察菌落形成狭窄的透明溶血环,呈半透明、灰白色,稍有粘性。病料涂片后用姬姆萨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染色镜检,本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有荚膜,不形成芽

12、孢,不运动。病料中常成对存在,偶见短链,具多形性,有时可见球状、杆状、丝状。2.血清学试验 可采用沉淀试验、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以及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进行检查确诊。3.类症鉴别 (1)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鉴别 传染性鼻气管炎表现为结膜炎而无角膜炎,并以呼吸道炎症和体温升高为特点。传染性鼻气管炎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两种病原不同。 (2)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与恶性卡他热的鉴别 恶性卡他热由恶性卡他热病毒引起。恶性卡他热除眼部疾患外,还表现为高温、口腔粘膜坏死、呼吸道炎症以及严重的全身症状。恶性卡他热为散发性传染病,无季节性,临床上病死率高。 (3)牛传染性角

13、膜结膜炎与维生素 A缺乏症的鉴别 维生素 A 缺乏症主要发生于冬春舍饲季节,通常出现夜盲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六、防制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保持栏舍和牲畜的干燥卫生,并坚持定期消毒。2.加强饲养管理,不从疫区引进牛、羊等动物及产品 引进动物要严格检疫,隔离观察。3.在夏秋季节要搞好灭蛾、蝇及防暑工作,避免强烈阳光的照射。4.患过本病的动物对重复感染有一定抵抗力,这也许是成年动物发病较少的原因之一。牛莫拉氏杆菌有许多免疫性不同的菌株,用具有菌毛和血凝性的菌株制成多价苗才有预防作用。犊牛注苗后大约经过 4 周产生免疫力。 5.如果发生疫情,应立即划定疫区,隔离病牛,早期治疗 彻底清除厩肥,消毒畜

14、舍。清扫出来的牲畜粪便,要根据病原体的性质,进行堆沤发酵,掩埋,焚烧或用其它药物处理。清扫后的栏舍地面还需要喷洒化学消毒药或用其它方法,将残留的病原体彻底消灭干净。6.治疗 病畜可用 2%4%硼酸水洗眼,拭干后再用 3%5%弱蛋白银溶液或 2%氢化可的松眼膏、滴人结膜囊,每日 23 次。也可滴入青霉素溶液(每毫升含 5000IU),或涂四环素眼膏。如有角膜混浊或角膜翳时,可涂 1%2%黄降汞软膏。中药疗法:硼砂、硇砂、朱砂各等份,研为细末,用塑料管或竹管吹入眼内,每日 1 次。第三节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0.5 学时)重点:1、 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症状和病变;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防制要点。一、

15、简介传染性牛鼻气管炎又称 “坏死性鼻炎” 、 “红鼻病”是由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呼吸道粘膜发炎、流鼻汁、咳嗽和呼吸困难等,还可能引起生殖道感染、结膜炎、脑膜炎、流产、乳房炎等病症。本病广泛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各国、新西兰、日本,几乎遍布所有国家,成为全球疫病,我国于 1980 年从新西兰进口奶牛中发现本病。本病的危害性在于病毒侵入牛体后,可潜伏于一定部位,导致持续性感染,病牛长期乃至终生带毒,给控制和消灭本病带来极大困难。该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 B 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二、病的发生1.病原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属于疱

16、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单纯疱疹病毒属。核酸类型为双股 DNA,有囊膜,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热敏感,常用消毒药能迅速杀死。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与马鼻肺炎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和伪狂犬病病毒有部分相同的抗原成分。2.易感动物 本病只发生于牛,多见于育肥牛和奶牛,其中以 2060 日龄的犊牛最易感,死亡率较高。3.传染源 病牛和带毒牛为主要传染源,隐性带毒牛往往是最危险的传染源。4.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牛的呼吸道、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流产胎儿和胎盘中。经呼吸道、交配感染,也可经胎盘感染。5.流行特点 多发生于秋、冬寒冷季节,但畜舍拥挤、密切接触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三、临床症状潜期一般为 46d,有时可达 21d。本病可表现多种类型,主要有:1.呼吸道型 本型多见,多发生于较冷的季节。临床表现不一,有轻有重。表现为体温升高达 39.542,极度沉郁,拒食,鼻腔粘膜高度充血、溃疡,鼻孔流出多量粘液性脓性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