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0651397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 积累言词语,理解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 理解“实践出真知” 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学习重难点】重点:1、积累言词语,理解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2、理解“实践出真知 ”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难点: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知识链接】1、作者:纪昀(1724-180) ,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

2、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2、写作背景:本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题目是编者加的。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 ”和“小说”的特征。 “笔记” 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

3、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 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 “小说”创作与散化的“ 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自主预习】给下列字词注音。河干( ) 门圮( ) 船棹( ) 曳 ( ) 湮没(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朗读,翻译】1、翻译全。2、完成学辅P86 第 2、3、4 题3、理解重点词。 学辅P86 第题。4、 重点理解的句子:(1)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初读,整体感知

4、】1 这个故事讲了一什么事?2 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再读,本探究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试归纳总结。经 过人 物寻找地点原 因结 果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这说明了什么?(学辅第 12 题)6、结合全,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7、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把握主旨】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辅第 11 题 ) 【写

5、作鉴赏】1 层层铺垫。2 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3 细节描写增加了采和可读性。【小结】【随堂测试 】1、 后第五题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A、水不能冲石; 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4、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A 但知其一B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圮于河(倒塌)B 棹数小舟(划船)、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6、你还知道哪些“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事例?7、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