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5585963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2020)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2015)、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为把打造成承接上海、覆盖江苏、辐射皖赣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编制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条件是泛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区位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11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6145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 12000 美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尤其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金融强市”战略、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目标的指引下,金融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的贡献

2、度持续提高,具备了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和基础。(一)发展成就1、金融整体实力持续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市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金融业增加值近翻两番,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 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 552.35 亿元,占全市 GDP 的 8.9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17%,增幅超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达到 11.8%。金融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金融机构体系渐趋健全基本形成了银行、保险、证券等各业并举,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多样化金融体系和全方位的金融发展格局。截至 2011 年末,全市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类金融机构数量达 179 家,

3、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 43 家,法人总部 4 家;证券期货类机构 54 家,法人机构 7 家;保险类机构 82 家,保险法人总部 3 家,财险公司 34 家,寿险公司 48 家。外资银行、外资保险机构数量分别达到 8 家(含代表处)和 23 家,占全部金融机构数量的 1/6,尤其是韩国 LIG 财产保险公司、菲律宾首都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中国地区总部落户,填补了全省外资金融机构总部的空白。此外,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创业投资、典当等面向“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中小融资服务机构也渐成规模。截至 2011 年末,全市共有小额贷款公司 38 家,融资性担保公司 91 家,创业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企业 128家

4、,典当行 57 家。3、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以货币信贷市场为主导,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协调发展的格局,金融总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在“都市圈”城市中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资金聚集和扩散效应。截至 2011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 14241.99 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达 11723.52 亿元;证券交易达 20873.46 亿元,境内外上市公司达 58 家,其中境内 44 家,境外 14 家,累计募集资金 1031.11 亿元;保费收入 194.08 亿元,保费收入位居全省前列,保险深度 3.16%,保险密度 2394 元/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

5、合票据等银行间市场直接债务融资余额达到 333.5 亿元,占全省的 40%。4、金融业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银行业信贷投放充分发挥主渠道功能。截至 2011 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 7002.54 亿元,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 4023.46 亿元,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4629.79 亿元,银行业在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资本市场支持地方经济逐步加强。截止 2011 年末,全市上市企业通过 IPO、增发、配股、公司债券等方式在资本市场累计融资 1031.11 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境内上

6、市公司无形资产总量直线上升,位居全省第一,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股权投资日趋活跃,2011 年,共有 382 家股权投资机构投资了全市 503 家企业,投资金额达 145 亿元,占全国股权融资金额的 6%,且获得投资的企业中,科技类、文化创意类项目占总投资的 40.4%。保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发挥。保险业在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三农”产业和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石和保障作用。2011 年,共为 614 万人次提供了 1.11 万亿元人身保险保障,为各类财产提供了 3.48 万亿元的保险保障,各类保险赔付支出 56.43 亿元。5、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果地方金融机构改

7、革不断深化。地方金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紫金投资集团设立,成为地方金融资源整合与拓展的重要平台。地方金融机构品牌有效提升,银行、华泰证券成功实现上市,证券托管西北证券、并购金龙期货。金融改革重组取得重大成就,省内十家城市商业银行合并组建江苏银行,信托重组复牌更名为紫金信托。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全面完成,分别改革重组设立江苏紫金农商银行、高淳农商银行和溧水农商银行。紫金财险、利安人寿、江苏再担保等一批地方金融机构也成功组建。金融体制创新步伐加快。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设立了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创投、科技小贷、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一系列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宁台金融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准实施人民币

8、和新台币双向兑换试点,台新金控、永丰金控、国票金控等台资金控集团在宁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日渐活跃,鼓励和引导百亿元以上民间资本投资设立了小额贷款、村镇银行、融资担保、创业投资等一批新型金融组织。投融资模式创新开展,保险资金运用、股权融资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引入保障房、地铁等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6、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金融发展政策环境优化提升。陆续出台了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计划、科技创业企业上市辅导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创业投资、企业上市、金融集聚区建设、科技创业企业投融资等

9、具有特色的政策体系,多重政策的叠加形成了有利于金融机构集聚、有利于金融服务创新的政策洼地。金融集聚载体建设升级提速。河西金融集聚区的建设为金融业集聚提供了快速发展空间,已集聚各类金融机构 150 多家,其中包括 9 家金融法人总部,省级以上金融一级分支机构近 40 家,金融总部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特别是“金融城”项目的启动建设,将成为金融集聚区提档升级的核心载体。金融运行市场环境不断趋优。地方征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金融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票据、银行卡、网络支付、第三方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专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与金融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信

10、用评级、投资咨询、财经资讯、服务外包等专业服务加快发展。金融稳定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二)存在问题虽然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为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优势,但金融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1、金融集聚集约发展层次不高。金融总部法人机构较少,本土金融机构竞争力不强;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国际化程度不高;上市公司数量、融资规模较小,资本市场发展深度不够。2、金融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传统金融机构集聚程度较高,金融工具种类仍然偏少,品种体系还不够完善,竞争过于同质化;新兴金融业态发展较为滞后,新型机构均处于

11、成长初期,体系化、产业化仍需相对较长的培育过程。3、金融要素的市场流动性不强。金融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缺少面向区域性以及全国的金融要素市场。4、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健全。有利于吸引高端金融人才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本土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5、金融专业服务体系水准不高。金融中介服务业不够发达,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投资咨询、资讯等中介服务机构总体偏弱,与金融机构的业务融合度不高。(三)战略机遇未来 510 年,国内外金融发展格局及长三角区域金融发展都将呈现新的形势,且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均对金融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新的战略机遇。从国

12、际国内金融发展环境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在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全球金融体系仍然脆弱的形势下,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实现了经济强劲复苏和金融产业的良好发展,全球跨国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不断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倾斜,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更多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将在中国布局并且寻求业务合作,显著增强了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影响力和辐射力。同时,国内温州、珠三角金融综合改革相继启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客观上为金融业加速发展、创新发展,取得新一轮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从金融业发展趋势来看,今后 1020 年是我国金融资源集

13、聚、整合、聚变的重要阶段,金融资源将进行新的布局调整,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金融组织将不断出现。从资本市场领域来看,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渗透力将大幅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直接化代表了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为今后较长时期区域股权、产权交易的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另一方面,债券市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一部分,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从银行业来看,在经历了存贷款规模高速增长,盈利能力大幅跃升,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的黄金发展期之后,银行业已经显现出步入拐点的趋势,走专业、特色化的经营道路,避免同质化竞争,将是未来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区域金融中心形成自身优

14、势和特色的关键。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的创新和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仍将是今后发展的两大主题,这也是我国保险业逐步与国际保险业接轨,向保险国际化道路迈出的重要一步。此外,新兴金融产业也将随着三大传统金融产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创新。从自身发展来看,作为省会城市和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国家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十二五”时期是全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改革创新增强科学发展动力和活力的关键时期,也是金融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加速创新、加速升级的关键时期。产品、技术、业态、商业模式加速创新,同时,2013 年亚青会和 2014年青奥会在举办,产业层次、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快

15、速提升不仅催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和丰富的金融产品需求,也给金融业创新发展、金融国际化带来更多的机遇。二、发展定位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和辐射为导向,把发展金融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战略抓手。坚持高端化取向,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金融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坚持特色化发展,着力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全面提升金融业的内生发展水平;坚持功能性提升,着力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全面提升金融业辐射带动作用;坚持整体化推进,着力加强顶层设计与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全面提升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510

16、年的努力,形成金融机构密集、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功能齐全、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二)发展定位1、总体定位巩固提升既有金融产业基础优势,以构筑区域金融营运管理、区域金融资产交易、区域金融人才与研究三大高地为支撑,以科技金融体系和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为突破,以打造科技金融综合示范区、宁台金融合作先行区、保险创新试验区、离岸金融试点区四大创新特色区为驱动,到 2020 年,把建设成为承接上海、覆盖江苏、辐射皖赣、延伸全国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专业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2、功能定位(1)构筑区域金融营运管理高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在做强做优本地法人金融机构的同时,积极吸引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总部、专业性总部或者区域性总部落户。力争到2020 年,形成银行、证券、保险及各类金融机构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的重要金融决策、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的高地。(2)构筑区域股权、产权及金融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