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第六单元十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教案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4663158 上传时间:2021-06-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第六单元十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第六单元十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第六单元十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第六单元十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第六单元十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第六单元十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认识男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根源 2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教学难点、重点难点:认识男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根源 重点:认识男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根源 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探讨刘兰芝、焦仲卿婚姻悲剧的根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爱情的千古绝唱,人们无法忘怀于男女主人公的悲剧结局,那么,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学生效仿探讨项链女主人公命运悲剧的方法,找出“刘、焦”悲剧的根源。 (讲到社会根源时,学生或许会脱口而出:封建礼教。教师可引导他们通过关照文中的社会环境,也可借助已有的关于当时的社会环

2、境资料让学生落实封建礼教在文中的具体体现。)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1礼法与风俗 A.父母对儿女嫁娶的影响甚大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之慎莫留。焦母以刘兰芝对长辈无礼,犯“七出”之一:“不顺父母”为由,主张焦仲卿把刘兰芝休去,显示父母仍能主宰儿子的休妻之权,也可以替他作主另娶他人。后汉书记载,汝南本为邓元义之妻,因为邓母不悦她,使得邓元义只好休妻。由此可见,在当时婚嫁乃至于出妻,仍有可能受父母意见影响。至于后来刘兰芝的再嫁,虽然诗文中叙述的刘母并未强迫她,但是也对她的再嫁有不小的影响。“七出”:是古代中国有关女人被休之问题的。礼记大戴礼云:“

3、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是为“七出”,也就是说,七条中占了一条,男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休女人了。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行为得(符合)之于礼法)、妇言、妇容、妇功(女红)。B.不忌再嫁和女大男小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才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由此可见汉朝民风并没有将再嫁看成可耻的事。亦可见当时大官不以娶再嫁夫人为耻。夫不以妻改嫁为耻。再者,年始十八九的县令之子,向已经二十余岁的刘兰芝提亲,可见当时不忌女大男小。建安年间封建礼教并未象后来的明朝那样厉害,如曹丕娶寡妇为妻,卓文君

4、私奔传为美谈等。2 兰芝勤劳、善良、美丽,她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驱逐,你认为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大概会有以下几种看法:1原因在于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平日的言行,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规范,因而为焦母所不容。2.原因在于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七出”中无子即去。3.原因在于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因而必欲驱逐兰芝而后快。(焦母的占有欲恋子情结这点,可引导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综上可见,刘兰芝被休后仍被县令、太守求婚的事实证明,当时的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并不苛刻,但当时封建制

5、度虽刚刚建立,“三从四德”的要求却已经提出。刘、焦悲剧直接的罪魁祸首似乎是焦母和刘兄,但无论是焦家的以焦母为主,还是刘家的以刘兄为主,都统一在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孝顺谦廉”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上,所以说,刘、焦的婚姻悲剧的元凶是封建礼教,特别是封建家长制。 个人原因(可设计问男生:假如我是焦仲卿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婚姻?问女生:如果你是刘兰芝,为了焦仲卿应再做些什么?)1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

6、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2他们各自的性格使悲剧发生在他们夫妇身上了。刘兰芝性格刚烈由焦母的角度而言,她认为刘兰芝是一个骄纵的大小姐。以刘兰芝的性格言语而言,并非不可能。她的出身良好,出阁前是个千金大小姐,嫁至焦仲卿家,却必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对她而言,都已经“三日断五疋”还不能使焦母满意,若有“无礼节”的行为言语出现,也并非不可能。刘兰芝性格刚烈,若只是个逆来顺受的小媳妇,大概也不会向焦仲

7、卿求去。所以焦母所言“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应是部份事实,只是先建立于焦母对刘兰芝的偏见与不合理对待。焦仲卿身为府吏,依一般规定必须在办公处驻留四日才可回家。刘兰芝身为焦仲卿的妻子,对这一点却似乎难以接受,又或者她认为自己能“守节”是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但对一个汉朝的公务员之妻而言,难道有需要突显这种守节的必要?可见作者描述下的刘兰芝,个性仍不脱未嫁时的小姐脾气。 焦仲卿性格懦弱和处事的不利在兰芝抱怨声中,不管实情如何,身为中间人的焦仲卿,采取了十分不可行的方法:在听得兰芝之言后,马上就找母亲理论。使用的言词更可能是他对母亲从未有的激烈,使得情况尖锐化,迫使焦母在压抑许久后终于爆发。焦仲卿性格

8、上的懦弱和逃避,还可从他和刘兰芝许诺的话中察知:“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甚勿违吾语。他应当知道,出妻之后复迎的机率不高,却仍如此自欺欺人地向刘兰芝许诺。在刘兰芝被迫改嫁后,相较于刘兰芝为了难偿誓言而悲伤难抑,焦仲卿却只是一味的逃避与拖延,他甚至讽刺刘兰芝。更显出他心态上的不成熟,在没有深思熟虑之前就口出此语。刘兰芝已先说了“果不先如愿,又非君所详”,焦仲卿还是出言相讥,足见他不够稳重。又他此刻提出了“黄泉”二字,在焦母要将刘兰芝休掉时曾向焦母提过,没有得到焦母的同情,此时却逼得刘兰芝和他许下殉情之约。刘兰芝、焦仲卿的婚姻不仅揭示了封

9、建社会里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感动着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时代影响社会价值观,而社会的价值观则无可避免地影响着其下的家庭。同样的时代,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组合,事情发展或就不至于步入绝境。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其个人性格的影响亦大。 作者的本意并非只归罪于代表封建的焦母和刘兰芝之兄。 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学生结合文本,鉴赏人物形象,难度不是很大,教师只要不时提醒学生结合文本即可)刘兰芝:聪明、善良、坚强、持重,重感情、忠于爱情,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性格刚烈。兰芝的这种精神使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十三能十六诵诗

10、书” 知书达礼“及时相遣归,勿复重纷纭” 自信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外柔内刚 “进止敢自专,谓言无大过” 有礼有节有度 “兼愧贵家子,不堪母驱使 ” 有礼有节有度“念母劳家里”、“留待作遗施” 有情有义有心“勤心养公姥”、“磐石无转移” 有情有义有心 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和他们的典型性格。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刘、焦的悲剧,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只能听凭别人决定自己命运的不幸处境。请学生谈谈焦刘爱情悲剧给你带来的启示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