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84297741 上传时间:2021-06-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 被语文教材毁掉的鲁迅(中)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进入90年代,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生活的日益智能化、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教育改革活动蓬勃开展,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在我国也开展起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主体性教学、探究教学、活动教学和反思性教学成为时代的教学思想。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兴趣。进入21世纪,语文教育界开始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大纲关于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实验课本在全国推广。这套教材特别强调语文学科应该着眼于“人”的培养,注重全面提高中学生

2、的人文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它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方法,采取能力分级、知识分类、训练分步、教材分编等新模式,在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的改革上有所突破。自从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刊登了邹静之、王丽、薛毅等人围绕中小学语文教育所写的一组文章后,社会各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语文教育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批评,忧思中国语文教学、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思考、语文教育误尽苍生、我感到生命的窒息、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等。这些文章和专著,都对中学语文教学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深刻的反思。在2000年新编的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增加了阿长与、鲁迅自传、灯下漫笔(节选)、流产与断种等

3、篇目,阿Q正传由节选改为全文,并附加了阿Q正传成因一文,意在帮助广大师生更为全面地了解鲁迅著作,特别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内容,增选的幅度和具体篇目都是适当的。近年来语文课文的提示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注意到了鲁迅本人的意见,如阿Q正传的写作意图是“暴露国民的弱点”,药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鲁迅谈自己的作品具有他人无法替代的权威性。让人稍感不足的是:课文的提示和思考与练习的内容有面面俱到之嫌,鲁迅的意见淹没其中,反而难以突出。同鲁迅生活的时代相比,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华民族在人的解放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特定的国情,我们的社会

4、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封建传统观念的余毒还严重存在,人的发展还受着多方面的制约,人的解放还是一个严峻的时代课题。只要打开鲁迅著作,就会惊奇地发现,他很多作品好像就是写于今天,我们不能不惊叹他对我们的民族性乃至整个的人性的高度的洞察力。这深深地启示我们,当今中国仍需要鲁迅,社会的变革特别是人的思想的变革仍需要鲁迅思想的推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就是通过对鲁迅思想的深入开掘,给学生、给社会提供一种思想资源,一种精神营养。但由于鲁迅作品本身的独特性、深刻性、丰富性、多义性等内在因素,使得鲁迅作品的课堂教学所达到的水平并不令人乐观。不少在其它作品的教学中能得心应手的语文教师在教鲁迅作品时却不得不满堂灌

5、,使用“串讲法”。大多数语文教师的鲁迅作品教学基本还处于“十七年”时期的套路和水平上。由此可见,作为语文教师,如何精心点拨、指导学生阅读、品味、领悟,从而把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鲁迅作品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手法显得尤为关键。注释陈漱渝撒播鲁迅精神的种子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6年鲁迅自序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武德运鲁迅谈话辑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转自语文教学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教育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王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本文发表于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第四期)结果:人民只知鲁迅,而不知其余鲁迅无疑是现代

6、中国最重要的作家。有好几代中国作家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他的影响。至于我本人,从鲁迅那里所获得的精神养料无疑比从所有的现代中国作家那里所获得的加起来还要多。不过,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也比较复杂。他的影响一半是因为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还有另一半则得自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宣传。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些事实:对他的宣传来自最有影响力的当权的政治力量,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其它样式的文学与他比较。人民不知道胡适,不知道周作人,不知道沈从文、张爱玲、穆旦,等等。反思:鲁迅为啥不收学生的欢迎鲁迅的文学成就无可争议,鲁迅文章的精妙也是值得称道的,但有新闻报道,在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接触到鲁迅文章的学生们,却道出

7、“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惊人之语这种恐惧,大概不是缘于鲁迅冷峻的相貌吧?!教材选取偏颇收录太多:教材选文有欠妥之处。据统计,在现行各种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一般都占到10%以上,这个数量显然略有些嫌过多。解读单一:鲁迅的文章很多分析十分繁琐,观点也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的“鲁迅观”,包含着许多对鲁迅的神化、曲解和简单、机械、庸俗化的理解。北大教授钱理群曾经也说过:在大学里许多学生也很厌烦鲁迅,最好的是敬而远之,更多的有一种逆反心理。中学生自然更会受不了。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教材所选文章符合政治需要,编者把鲁迅的作品扭曲后纳入“阶级斗争”的范围,因此特别看重论战性的文章;另一个原因是

8、不考虑中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和能力。另外鲁迅作品所占的比例也实在太大。鲁迅形象单一在中国,鲁迅先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因自己的巨大丰富性而具有多种意义的存在,因此成为借题发挥、借酒浇愁、借古讽今、借机报复和“借此机会”的机会,鲁迅也差不多具有了兴观群怨的功用了。因此,鲁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像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仁者用来行仁,智者用来取智,恶者用来施恶的工具或大旗。这就不免要从为我所用的目的出发,来改装鲁迅,或是单单突出鲁迅某一符合自己需求的特性。被“革命化”和“意识形态化”的鲁迅,呈现出来的就永远

9、是革命战士的面孔,永远横眉冷对,永远冲锋陷阵,永远骨头更硬;反之,被“丑化”和“妖魔化”的鲁迅,呈现出来的则是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面孔。鲁迅还在当代青年人心里吗?这确实是鲁迅在当今遇到的难题,他是一个亲近青年的人,现在却无法亲近青年人,既有鲁迅被神化后青年人对他的反感,也在于鲁迅的难于读懂。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和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在今年5月22日的广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鲁迅是谁?,并以此为演讲稿,多次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演讲:“在鲁迅走后70年来第一次说出我们的想法,发出我们的声音。第一次表达我们作为鲁迅的儿子和孙子对父亲和祖父的理解和认识。”作为鲁迅先生的亲人,他们

10、有权利、有义务,也确实需要勇气来还原鲁迅,至少是说出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他们看鲁迅,有独特的视角和非常的感情,体会会更深切,理解会更准确。我认真地拜读了周令飞先生发给我的这篇洋洋大文,如沐春风,收获匪浅。我十分赞同周海婴和周令飞的观点,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存在比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更有意义。也正是把鲁迅放在这样的位置上,再谈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才具有超越普世的价值。他们的文章无疑让鲁迅以更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在中国,鲁迅先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因自己的巨大丰富性而具有多种意义的存在,因此成为借题发挥、借酒浇愁、借古讽今、借机报复和“借此机会”的机会,鲁迅也差不多具有了兴观

11、群怨的功用了。因此,鲁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像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仁者用来行仁,智者用来取智,恶者用来施恶的工具或大旗。这就不免要从为我所用的目的出发,来改装鲁迅,或是单单突出鲁迅某一符合自己需求的特性。被“革命化”和“意识形态化”的鲁迅,呈现出来的就永远是革命战士的面孔,永远横眉冷对,永远冲锋陷阵,永远骨头更硬;反之,被“丑化”和“妖魔化”的鲁迅,呈现出来的则是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面孔。在鲁迅是谁?一文中,作者指出,“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个爱开玩笑、非常幽默和蔼的人。”我在陈丹青的鲁迅的好玩里也看到:“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也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好玩;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的人格的维度与张力。”这么一个有着丰富生活情趣的人,有着丰富的人格维度与张力的人,长期以来,无论正、反面都只有一副面孔猛士。对鲁迅一再地“脸谱化”,正是我们找不到真实的鲁迅在哪里的主要原因。如果作为一个符号性的人物而存在,鲁迅精神不会有生命力,不会活在新世纪里,不会走进新时代的人们心里。因此,我总禁不住要问,鲁迅在哪里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