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1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文综历史试题

上传人:阳光****活 文档编号:183282059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2021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文综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1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文综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1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文综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1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文综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1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文综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太原市2021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文综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2021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文综历史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太原市2021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文综历史试题1、【单选题】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4分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C、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答案:A2、【单选题】康熙年间的衙门旧习,朝廷税收定额之外,另行“加耗”一成,用于维修县衙等公共设施。雍正元年,一位省级官员奏准实施“火耗

2、归公”:“知县征收钱粮,可加征百分之十的附加税,并将加征所得,大部分留在地方政府,作为行政经费。”各级地方官员依职务高低,从中收取份额。“加耗”合法化的政策()4分A、使清朝腐败问题进一步加剧B、旨在解决基层官员薪俸问题C、有助于减少地方官扰民现象D、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答案:C3、【单选题】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4分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D、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答案:D4、【单选题】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

3、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贽()4分A、全面否定程朱理学B、带有唯物主义色彩C、主张正确看待孔子D、努力追求个性解放答案:C5、【单选题】中英南京条约中有“领事报关”的条款,规定:洋船至,将船牌、舱口单、报单等件,送交口岸本国领事,领事以此通知海关,于卸货、装货时,“公同查验”,交纳船钞税银,海关即发完税红单,领事凭红单,发回船牌等件,然后出口。这项条款()4分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丧失B、有助于中国海关制度进步C、促进中英贸易迅速增长D、使在华洋人取得治外法权答案:B6、【单选题】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举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

4、之解决”征文活动,在16篇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未表明态度的有3篇。这表明()4分A、多数民众仍然主张保留君主B、民主观念并不为大众所接受C、预备立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D、大公报具有进步政治倾向答案:D7、【单选题】1939年,中华民国政府重新调整中国抗战军队的战斗序列,划分为12个战区,军队的1/3用于正面战场,1/3进入敌后开展游击战,1/3在后方整训。这一变化表明国民政府()4分A、仍以正面战场为主B、保存实力准备反攻C、重新调整抗日策略D、转入战略防御阶段答案:C8、【单选题】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如果无知、笨拙的人开出的不是治病的药而是致命的

5、毒物,这就不可能称之为医生的药方;同样,一个民族的任何法规也不能称之为法律,即使该民族不管这是一个毁灭性的规则而已接受了它。”意在说明()4分A、“恶法非法”是古罗马的立法原则B、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弱者C、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兴衰D、法律的制定应该遵循自然理性答案:D9、【单选题】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对民主深恶痛绝,1787年宪法签字人和执笔人之一的莫里斯说:“我们见识过民主终结时的喧闹。无论何处,民主都以独裁为归宿。”汉密尔顿更是直接指出:“民主是一种疾病。”这一现象说明()4分A、民主不代表人类发展方向B、美国不适合建立民主政体C、美国人倾向于建立共和政体D、民主制度必然带来专制独裁答案

6、:C10、【单选题】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农业发达的地区,在19321933年却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下表为苏联官方发表的19261939年人口统计资料(单位:千人)。对此次饥荒分析正确的是()国家1926年人口1939年人口人口增长数增长率%苏联147,028170,577+23,529+160俄罗斯77,79199,591+21,800+280白俄罗斯4,7395,275+536+112乌克兰31,19628,111-3,084-994分A、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了乌克兰B、反映农业集体化问题严重C、乌克兰经济落后于其它地区D、说明斯大林模式积重难返答案:B

7、11、【单选题】历史学者沈志华对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每年数百个讨论的问题及做出的决议进行粗略统计发现,其中直接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19451948年每年只有45个,最多时也没超过7个,而1949年便陡然增加到70个。这说明()4分A、亚洲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冷战的焦点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已开始生效C、中国在苏联国际战略中地位不断提升D、美苏争霸呈现出美攻苏守的基本态势答案:C12、【单选题】1958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后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阿登纳强调:“法国和德国必须进入一个经常对话的时代。”此后四年中,阿登纳与戴高乐之间的通信达40余次,会晤15次,总计进行了100多

8、个小时的会谈。这一系列举动()4分A、推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B、消除了法德之间的意见分歧C、提高了法德两国的国际地位D、促进了欧洲一体化发展趋势答案:D13、【简答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福泽谕吉(18351901年)生于下层武士家庭,13岁才入村塾学习论语、孟子,后进入“适塾”改学西学。他苦学英语,两度访美,游历欧洲,以启迪国民为己任,立志“在远东建立一个新文明国,使日本与英国并驾齐驱,东西遥遥相对”。他一生不做官,只从事翻译、著书、教育工作,创办庆应义塾(今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出版思想巨著劝学篇。代表明治维新思想主流的劝学篇,“以提供民众读本和小学课本为目的”编写,共

9、发行340万册(当时日本人口3500万)。该书反对传统儒学,提倡实学(即写信、算账、物理、地理、历史等);反对政府专制,提倡四民平等、男女平等;提出“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培养国民“文明的精神”;主张国与国平等,批评中国妄自尊大,并预言要“将中国导向文明之国,唯有推翻满清政府,此外别无他途。”摘编自范福潮福泽谕吉的预言材料二张之洞(18371909年)出身官宦之家,13岁中秀才,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探花),仕途亨通,位极人臣。他一生办实业,使武汉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办新式教育,创立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派数百人赴日本留学。1898年,张之洞的劝学篇出炉,目的是为申明自己

10、与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区别,以防变法失败殃及自身,最初只印了300册送往北京,进呈光绪帝,分送部分官员,在民间影响甚微(按当时中国人口计算,150万人中才可能有一人读过此书)。该书推崇儒学为正宗,固守“三纲五常”,津津乐道于“中体西用”,视平等、民权、独立、自由等一切有损君权、官权、儒教的变法思想为异端邪说。但他不会想到,他开办的新式学堂成了民主思想的摇篮,训练的湖北新军成了武昌起义的民军,建的枪炮厂为革命制造军火,设计推动的新政加速了清朝覆灭,他成为大清王朝变相的掘墓人。摘编自范福潮清末新政的设计师张之洞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福泽谕吉、张之洞二人变法思想的异同。(15分)(2

1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两本劝学篇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10分)25分解析:(1)同:都基于严重的民族危机;都认识到西方的进步性;都主张发展教育。(6分,任答2点即可)异:福泽谕吉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张之洞坚持中体西用;福泽谕吉重实学,张之洞重传统;福泽谕吉关注民众,张之洞关注上层;福泽谕吉以教育培育国民精神,张之洞以教育培育技术人才。(9分,任答3点即可)(2)福:目的在于发展民权,启蒙民众;作为民众读本和小学课本;日本善于学习利用外来文化。张:目的在于维护皇权,反对变法;在统治阶级上层流传;中国儒学、科举根深蒂固。(10分)14、【简答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12、料图8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一幅政治宣传画人民公社好(芮光庭作)。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信息并加以解读。(要求:至少提取两项信息,由表及里解读)12分解析:答案示例:信息一:土法炼钢,出现很多小高炉。解读: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全民炼钢的景象。土法炼钢严重脱离实际,造成结构失衡,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并影响生态环境。信息二:粮食满囤,庄稼种植很密集。解读: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也是急于求成的“左”的情绪的反映。宣传画本身也反映出当时党组织发动群众进行经济建设的特点。信息三:画中出现公共食堂、图书馆、医院、幸福院(敬老院)、幼儿园、百货商店等

13、机构。解读:一方面在客观上说明人民公社重视社员的生活质量提升;但另一方面,宣传画带有政治色彩,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状况。(一条信息2分,解读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5、【简答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

14、生存力量”。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

15、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6分)15分解析:(1)特点:具有前瞻性,更加重视教育;扩大免费范围,发展公益教育;将教育与救国和民族复兴结合起来;规模、数量增长迅速。(9分,任答3点即可)(2)影响:促进教育大发展;有利于推动抗战的胜利;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中国学术文化传承;有利于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为未来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6分,任答3点即可)16、【简答题】(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从理论上说,英国下院选举制看起来很“完美”。按照规定:年满18岁的英国公民,不分种族、性别、贫富、职业,不受资格限制,都有选举下院议员的权利,选举实行一人一票,匿名投票。因此从形式上看,下院选举表达了平等、普遍、公正的原则,所有国民都参加到国家的政治进程中来了,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