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新人教级上册语文课件

pm****9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04MB
约30页
文档ID:180901177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新人教级上册语文课件_第1页
1/30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峨眉山月歌,李 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作家作品,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诵读提示,字词梳理,发:出发,清溪:指青溪驿,在今 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半轮:半边,半个,渝州:今重庆一带,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夜色中我从青溪驿出发,奔向三峡,很想念峨眉山上的月亮,到渝州却看不到你了,诗意理解,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古诗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江行思友之情,主题归纳,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 世称杜少陵。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等,作家作品,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诵读提示,字词梳理,李龟年:唐玄宗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堂:府中,家中,几度:多次,君:指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如今正是江南一派大好风光的时候, (没想到)在这落花时节又与你重逢,诗意理解,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古诗赏析,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主题归纳,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 参,岑参(715-770),江陵人, 唐代边塞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作家作品,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诵读提示,怜:可怜,字词梳理,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强:勉强,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傍:靠近,故园:故乡,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战场开放了,诗意理解,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古诗赏析,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主题归纳,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李益(748-829),字君虞, 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作家作品,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诵读提示,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诗意理解,开头二句描写边塞荒寒夜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乘着月色,登上城楼,举目四望,只见辽阔的沙漠和耸立的烽火台,笼罩在寒冷的月光中沙漠如雪一般银白,城外地上也好像铺满了白霜,景色荒寒,令人感到冷森森的这两句诗人抓住“沙似雪”和“月如霜”的边塞的特有景色,渲染环境的荒寒,形象鲜明、确切 后二句写闻笛兴愁征人久戍边地,本来就很寂寞,今夜在深秋月下又忽然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凄凉的芦笛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谁无父母,谁无妻子,“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尽了征人心中的牵念与企盼 整首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古诗赏析,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相思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主题归纳,谢谢观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